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旧人教版.ppt
17页国民党的反动政策及国统区政治经济危机 抗战结束后,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代表的国民党政权,坚持独裁统治,阴谋发动反人民的大规模内战 (1)由于准备尚未完成,采取了“假和平,真内战”的反革命策略在重庆谈判中,拒不承认人民军队和解放区的合法地位在政协会议上坚持“军令、政令统一”,先“军队国家化”,后“政治民主化”内战准备就绪后,撕毁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决议,发动全面内战 (2)为了把独裁、内战、卖国合法化,1946年秋召开了国民党一党包办的伪国大,并制定了伪宪法遭到全国人民的一致谴责,在政治上陷于空前孤立境地3)在国统区,疯狂破坏反内战民主运动,先后制造了“一二一”血案,“较场口血案”、“下关惨案”、“李闻血案”、“五二O”血案,镇压台湾人民的“二二八”起义,镇压民主党派 (4)为求得美国援助,进一步出卖中国主权,1946年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从中攫取了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各方面的特权5)全面内战爆发前后,国民政府把大量社会财富消耗在战场上,军费激增,赤字惊人国民政府加紧剥削人民,苛捐杂税多如牛毛,还滥发纸币,造成物价上涨,生产破坏,国统区处于经济崩溃状态,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考点详解,考点2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原因: (1)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2)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渴望得到土地 (3)巩固根据地政权,支援解放战争 中国土地法大纲 时间:1947年全国会议制定:没收 ,废除 ,实行 ,按农村人口 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 ,团结 ,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 结果:农民分到了土地 土地改革意义:激发 ,成为 保证巩固后方)二、解放区的战略反攻(1947年6月1948年8月),条件: (1)必要性: 主动反攻,可以减轻陕北和山东战场的压力,减轻解放区财力、物力的消耗;为解放区土改创造条件 可以把战火引向国统区,加速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崩溃,为争取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创造条件 (2)可能性: 战略防御阶段: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国民党的机动兵力大大减少;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为解放战争的迅速胜利提供了保证; 国民党统治危机加剧:人民反抗运动高涨主攻方向:中原地区,原因: 中原历史上是决胜天下、夺取江山的必争之地,自古有所谓“中原逐鹿”、“问鼎中原”之说,这是由中国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等诸多因素所决定的。
当时国民党集中兵力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地区,形成两头粗、中间细的态势,中原地区防务松懈,是国民党军队兵力空虚之地我军就攻其薄弱部分,从中间突破 中原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大别山雄峙于武汉、南京之间的鄂豫皖交界处,是国民党战略上最敏感最薄弱的地区,占据它可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瞰制中原 有秦岭、大别山等崇山峻岭山地地形,便于建立根据地和开展斗争有大运河,陇海、京沪、京广铁路横贯其间,水陆交通发达,控制这一带可严重威胁国民党的交通运输影响:,政治上,中原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占领它能极大地鼓舞全国人民的斗争,震撼南京国民政府,加速国民党统治的瓦解 经济上,可切断国民党对陕北、山东进攻的物质补给; 军事上,将国民党兵力实行分割,为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奠定基础反攻的基本方针:,主力到外线作战,打到国统区,其他部队在内线作战,收复失地概况:,外线作战:三大主力挺进中原,打破了国民党的中原防御体系1947年6月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鄂豫皖根据地;陈、谢开辟豫陕鄂根据地;陈、粟开辟豫皖苏根据地) 内线作战:聂荣臻解放石家庄;林彪、罗荣桓解放东北广大地区;彭德怀、贺龙收复延安意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它扭转了全国的战局,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转折点也是蒋介石反动统治由发展走向灭亡的转折点;是帝国主义在中国近百年统治由发展走向灭亡的转折点西安,延安,孟良崮,豫皖苏,南京,武汉,豫陕鄂,两翼牵制,三军配合,太岳兵团,刘邓大军,华东解放军,大别山,人民解放军挺进中原示意图,全国性大反攻,解放石家庄两区连成片,华北 聂荣臻,西北 彭贺,收复延安,三军挺进中原,陈谢兵团豫 陕 鄂,陈粟主力 豫 皖 苏,刘邓大军大 别 山,东北 林罗,内线作战,外线作战,使敌孤立发动攻势,内线:解放区 战略防御,外线:国统区 战略进攻,返回,三、战略决战,1、战略决战的条件(时机成熟) (1)军事力量上:敌我双方的对比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解放军已增长到280万人,武器装备大为改善,兵种增多,军政素质和战略战术水平亦大有提高;国民党军队下降至360万人,且机动作战兵力很少,士气低落,战斗力不强,蒋介石被迫实行重点防御,尤其对东北地区是撤是守,举棋不定 (2)经济上:解放区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生产发展,后方更加巩固;国统区通货膨胀,物价狂涨,经济已处于崩溃的边缘 (3)政治上:解放区广大农民积极参军参战,支持解放战争,共产党组织得到巩固发展,统一战线更加巩固扩大;国民党则因发动反人民的内战,遭到广大人民的强烈反对,处境十分孤立,国民党内部也矛盾重重,陷于分崩离析的困境之中。
首战选在东北在战场的原因: 第一,东北地区是我军超过敌军的唯一战场; 第二,东北敌军被我军包围在几个大城市中,补给非常困难 ; 第三,东北工业基础雄厚; 第四,歼灭了东北敌军,人民解放军可以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战场的作战1948年 9-11月,各个击破,1948年11月 1949年1月,1948年11月 1949年1月,东北解放军 林彪 罗荣桓,中原解放军 华东解放军 刘伯承 陈毅 邓小平 粟裕 谭震林,东北解放军 华东解放军 林彪 罗荣桓 聂荣臻,瓮中捉鳖,关门打狗,解放东北,歼灭 和改编敌人47多 万人解放长江以北中 下游地区,歼灭 和改编敌人55万 多人解放华北全境,歼灭和改编敌人52万多人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概况:,沈阳,黑山,锦州,长春,北平,张家口,新保安,碾庄,陈官庄,天津,辽沈战役 关门打狗,平津战役 瓮中捉鳖,淮海战役 各个击破,三大战役示意图,双堆集,徐州,意义:,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分析三大战役的胜利原因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决策英明,领导正确;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解放区人民的大力支援;国统区中共地下党和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
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徐州,高考链接,(2008广东文科25)毛泽东曾在一篇文章中宣告:“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的主要标志是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渡江作战与解放南京C.三大战役的胜利 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D,(2008四川20)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是 A继续实行减租减息 B.实行土地公有制 C.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 D.保留富农土地,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