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速城镇化地区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研究——以珠海市斗门镇为例.doc
9页快速城镇化地区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研究一一以珠海市斗门镇为例刘伟锋惠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摘要:面对珠三角地区快速推进的城镇化进程,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经济建 设发展Z间矛盾口益突出,如何更好地开展古镇保护规划工作是规划设计与管理 面临的难题本文以珠海市斗门古镇的保护规划为例,本文结合斗门古镇保护规 划的编制,针对古镇的历史文化特征与存在问题,提出了有利于古镇整体性保护 及良性发展的策略与举措,以期为珠三角地区古镇保护规划提供借鉴关键词:斗门古镇;保护规划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经济建设步入高速增长期,城镇化也相应地 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这一过程,我国城乡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 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浪潮的冲击使各地历史文化资源及传统风貌不断受到破坏 与侵蚀,城市经济发展建设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Z间矛盾口益突出因此,在城 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加强对经济发达地区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的探索与研究显 得尤其重要一、相关概念及背景解读历史文化名镇(村)概念的提出始于200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 保护法》,即“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 镇、街道、村庄”【1】。
2003年,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在联合公布第一批历 史文化名镇、名村时,进一步完善了概念,即“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 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能够完整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特 色的镇(村)”【2】随着近十年珠海市“工业西进、城市西拓”发展战略实施的深入,斗门镇迎 來新的发展机遇,但城镇空间的拓展,使斗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面临着前 所未有的压力2012年斗门镇获批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镇,根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保护条例》及《广东省<关于打造名镇名村示范村带动农村宜居建设的意见>(粤府[2011]68号)》的要求编制《珠海市斗门镇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基于此, 本文结合珠海市斗门古镇的保护规划案例,以文化传承为视角,从问题剖析、保 护控制、利用发展三方面的要点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期对快速城镇化地区的保护 规划做出有益的探索二、古镇历史文化及面临问题斗门镇位于珠三角南部,珠海市及斗门区的西北部,地处黄杨山与虎跳门水 道之间有一千多年历史,一度为斗门地区的边政中心、军事重镇,是一座蕴藏 着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古镇一)历史文化内涵1、 皇室文化斗门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南宋皇室后裔赵氏一族在此繁衍生息,其后人先后 建成接霞庄、南门村两处聚居地。
2、 宗法礼制文化在聚落空间布局上,斗门镇绝大多数村落遵循“以祠为宗”的布局形式村 落多以祠堂为中心,以南北向为主轴,左右对称布置建筑前有池塘幫水,后有 山林衬托民居多为定型化,古朴自然,绕祠堂层层拱卫,并以庭院为核心,建 筑绕院环列,形成井然有序的岭南村落格局在住宅营造上,同样体现了宗法礼 制文化特征,以合院式建筑形式为主3、 宗教文化斗门宗教文化的典型代表当属金台寺金台寺,原名金台精舍,始建于南宋 末年,其后屡遭兵焚烧;上世纪90年代,曾启动金台寺修复工程新址于黄杨 山南麓“将军卸甲”处,现成为斗门镇的旅游景点之一4、 侨乡文化斗门镇拥有侨胞数万人,是著名的侨乡,其中斗门古街和排山村最具代表性受海外文化影响,斗门古街沿街当铺外立面均是典型的“西洋”式建筑风格,以 骑楼、柱式为元素,体现中西合璧的特征;排山村的传统民居同样融入“西洋文 化”特点,西洋山墙、柱式、拱券、圆拱门窗等建筑元素应用普遍5、近现代革命文化在近现代革命中,斗门镇发生了许多重要历史事件,也涌现出了多位著名革 命人士,如邙任生、邙叔明、邙珍大等至今仍保存多处历史遗迹,如建立于 1937年的中共小濠涌支部,是斗门区第一个党支部,也是珠海市最早诞生的党 支部;中共南门乡党支部I口址、健民小学I口址、邙任生故居、《黎明报》编辑部 I口址、大角岑生座机坠毁处等历史遗迹。
二)价值评估1、文物价值斗门镇现今保存较为完整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 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历史建筑59处2、 历史价值斗门镇历史悠久,现存的建筑群体较为真实的反映了岭南地区人们的生活面 貌及状态,为研究当时的历史提供了实时的佐证斗门古街、接霞庄及南门村等 历史文化街区既是不同历史阶段社会经济、文化融合、礼俗观念等形成的结果, 又具有岭南水乡特色,两者相互融合,共同形成斗门的历史文化特征,具有较高 的历史价值3、 科学价值村落选址和布局采用临山近水前坪后坡的布局方式,具有岭南广府式建筑布 局的典型特征,为研究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和岭南民居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具 有科学价值和史料价值4、 艺术价值具有斗门地方特色的民居、宗祠等附有精细的雕刻和精美的壁画以及骑楼等 折中主义建筑都体现了一定的艺术价值5、社会文化价值斗门古镇的传统建筑对岭南文化的影响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当时的地理 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创造的结晶,反映了当地人的居住观念、生活观念、 伦理观念,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价值三)面临问题斗门镇为广东省中心镇之一,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城镇化进程加快受到 经济利益的驱使,城镇建设无序扩展,古镇整体特色环境不断受到破坏,历史文 化保护现状堪忧。
同时,现代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及交通方式的改变,使得古镇区、 古村落内部市政与生活服务设施无法满足居民需求1、 城市空间扩张,协调环境丧失随着近年斗门工业及城镇建设的发展,镇区空间逐步蔓延,已将斗门古街周 边山体造成破坏,古街渐渐丧失传统的协调环境同吋,小赤坎村等古村落也因 周边与其相互依存的山水环境遭到开挖和污染而失去特色2、 交通组织欠佳,整体风貌割裂穿越古镇区的斗门大道承担着镇域南北向交通压力,车流量较人,割裂了古 镇区整体的传统风貌同时镇区西侧一条南北向次干道穿过南门村的建设控制带, 对南门村核心保护区构成了威胁性的影响3、 生活方式改变,物质空间衰退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提高及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的改变,古镇、古村落原有 的居住条件和环境难以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斗门古街由于失去原由的商业活力, 长期缺乏修缮,较为陈1 口破败;接霞庄与南门村也已无人居住,失去昔日的辉煌, 古镇风貌特色逐步消褪4、 保护意识淡漠,维护资金缺乏长期以来没有正确认识文物保护对社会发展、文化延续的贡献,对历史文化 投入的资金非常有限,难以满足对古镇区、古村落内传统建筑、公共服务设施和 市政公用设施的日常维修与维护。
三、古镇保护规划策略(-)制定科学合理的整体性保护框架斗门镇是珠海市岭南文化的典型代表,对古镇文化的保护不应局限于传统建 筑、历史文化街区本身,而应将他们与周边的空间环境要素、地方文化传统相结 合,形成物质空间环境要素与社会人文环境要素相融合的整体性保护二) 构建层级分明的保护体系突破古镇保护规划“以建筑风貌保存完整、遗存较为集中的片区为研究内容” 的传统做法,将斗门镇域范围内历史文化资源分为“镇域历史文化环境一一古镇 区一一古村落一一传统建筑”四个层面进行分级保护三) 采用保护与旅游相结合的开发模式充分挖掘斗门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营造“斗门古镇”旅游品牌, 通过旅游带动经济,利用其经济效益来促进古镇保护,形成一项长期循环的良性 运作模式四、古镇保护规划举措(-)镇域层面一一统筹资源,整合区域环境要素统筹古镇区、古村落与周边黄杨山、大石古山、西迳山、黄杨河、虎跳门水 道、斗门涌等山体水系及农田景观的关系,把文物古迹、古建群落及展示历史文 化的各类历史遗存在空间上串联起来,构建“两心、五点、多廊道”的镇域人文 山水环境格局,实现从人文环境到自然山水环境的整体性保护同吋,提出相应 的保护措施,限制城乡建设向山体、农田、历史文化环境协调区蔓延,划定山体 滨水景观廊道、改善水质、美化沿河景观。
对飘色、水上婚嫁、竹板山歌、赛龙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数字档案,对 非物质文化空间进行挂牌、标识,加强其展示、宣传和传授二)古镇区层面一一突出重点,延续历史场所空间1、保护范围划定一一通过对现状历史环境要素、现状建筑高度、结构形式、 建筑价值等多因子的综合评价,确定接霞庄、南门村、斗门古街3处历史文化街 区,毓秀村1处历史地段,并划定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环境协调区三个 层次的保护范围,分别提出相应的管理控制要求2、街巷格局保护一一道路街巷格局是古镇区肌理的骨架,是人们获得 历史街区空间感受最直接的地方为避免被盲目改造为单一类型的商业街,其至 改变街巷走向、轮廓尺度而失去原有的古朴氛围研究分析重要历史街巷在历史 时期的主要功能和形态,在其发展主题上进行相应的引导本文以斗门古街为例, 针对古街的侨乡文化、商贸文化提出古街巷的整治必须保留原有的店铺外观风格, 建筑修缮应注重骑楼、柱式等“西洋”建筑元素的应用3、 建筑高度控制一一古镇区建筑高度在维持现状建筑高度的基础上,对于 局部影响历史风貌的区域适当调低其中,斗门古街、南门村和接霞庄核心保护 区高度控制在6米以下,建设控制地带高度控制在12米以下,环境协调区高度 控制在18米以下,斗门大道两侧沿街建筑高度控制在36米以下。
4、 景观视廊引导一一为避免周边用地开发对古镇保护造成影响,规划在镇 区内对历史街巷入口(或交汇处、转折处)、重要景观节点、重点传统建筑群等 节点性地区进行视线廊道控制与引导,确保历史文化环境要素之间能视野通畅 规划划定“接霞庄一黄杨山、斗门古街一黄杨山、箓猗堂一镇边碉楼、慕猗堂一 刘母赵氏太君墓、南门村一接霞庄” 5条景观视廊,并对廊道宽度及其建筑高度 提出相应的控制要求三)古村落一一保持特色,还原历史村落生活形态在镇域范围内,根据斗门各历史古村落的完整性及传统风貌的代表性, 确定排山村、小濠冲村、大濠冲村、小赤坎村和大赤坎村5个古村落为重点保护 对象,纳入到斗门历史文化名镇的整体保护体系中,并对其划定保护范围,根据 各古村落自身历史文化特色突出不同的保护与发展主题以排山村为例,规划在 划定保护区划后,单独编制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与整治规划并对其功能进行引导, 突出兼具岭南传统聚落与侨乡特色的生态农家庄园发展主题四)传统建筑一一保护载体,传承历史文化记忆参考《文物保护法》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对传统建筑保护 与整治的相关规定,对斗门镇的传统建筑实行分类保护与整治1、 保留建筑:按照要求对文物保护单位划定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同时尽量保持文物保护单位原有的建筑形式、结构、装饰与体量等。
2、 修缮建筑:对优秀的传统建筑按照“修缮外部、改善内部”的方式进行 修缮参照文物建筑保护要求,按历史原样修缮外观,加固建筑结构,改善室内 采光、通风条件,引入基础设施3、 改善建筑:对质量一般的传统建筑则加强外观维修,保留有价值和特色 的构件,改善室内环境和设施;建筑质量差或危房的传统建筑遵照历史建筑保护 要求进行翻建五、古镇旅游开发规划开发旅游是历史村镇保护利用的良好途径之一,在开始保护阶段,发展旅游 可以很快取得效益,以此为契机提高知名度和开放度,带动更多产业综合发展[3]斗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山水景观资源可成为旅游持续发展的重 要支撑,使当地居民成为古镇保护的受益者,激发居民对身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 保护的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一) 划定古镇旅游分区根据斗门镇山水特色及文化资源,划分为五个旅游文化主题:以黃杨山风景 名胜区、黄杨河、虎跳门水道等自然生态资源为依托,发展山地观光和运动休闲 项目的山水休闲区;以接霞庄、南门村、慕猗堂、斗门古街、龙山湖公园、排山 村为核心,结合御温泉、宋街等旅游服务设施,打造体验南宋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