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中国水墨人物画与戏曲艺术之联系.docx
8页浅析中国水墨人物画与戏曲艺术之联系 张君红【摘要】中国戏曲艺术和中国水墨人物画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在中国都有着悠远的历史近代以来,戏曲人物题材的国画作品开始增多,对这类题材作品的研究也显现出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本文旨在通过查阅与中国戏曲人物画相关的各类材料,总结出中国戏曲艺术与中国水墨人物画的联系和共性关键词】戏曲艺术;水墨人物画;戏曲人物画;联系G243 A自古以来,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国家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社会生活造就了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而传统的农耕文化又造就了中国戏曲艺术这一中华民族特殊的审美方式勤劳质朴的古代人民将社会生活、内心情感和信仰崇拜寄寓于戏曲艺术当中中国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瑰宝,然而在古代,戏曲只是作为一种娱乐消遣的方式,是难登大雅之堂的所以,一向“高傲”自居的文人是不轻易画戏曲人物的因此,古代描绘人物的作品常常是仕女图或者游赏图等,很少看到专门描绘戏曲人物的作品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戏曲演员传承和发展这一艺术形式的同时,有一群人也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记录着戏曲艺术的独特之处,他们将戏曲艺术与中国水墨人物画相结合,展现出了戏曲艺术的新风貌,也为国画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题材。
一、两者美学特征之间的联系——写意性当代中国人物画画家韩羽说过:“中国戏,中国画,虽不同名,却是同姓,似是姐妹戏曲艺术和中国画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们有着不少联系戏曲的美学特征包括:舞容歌声,动人以情,意主形从,美形取胜[1]由这十六字口诀我们可以看出戏曲的美学特征与中国画中谢赫所提出的六法论有一定的共通之处在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说到:“昔谢赫云,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在六法论中,将气韵生动置于首位,与戏曲美学特征中的“意主形从”是十分一致的,都强调表演者和作画者的主观意志和内心的真实感受中国画的用笔贵在“意在笔先,笔断意连讲究“意”的体现如梁楷的《泼墨仙人图》(图1《泼墨仙人图》梁楷),在用笔上大胆、自由,不拘束于细节,却处处有细节水墨人物画主要以表达作者的个人情绪为主,不被客观物象的表面所拘束戏曲艺术中也重视戏中人物内心情感的表达,以略带夸张的表情和肢体语言表现人物性格在妆容上也具有写意性,特别是丑角的妆容,在鼻梁和眼睛间画上“豆腐块”,显现出丑角逗趣的形象以及丑角之“丑”戏曲长期以来形成了以运用程式化的表现手法来描述‘意的深厚传统,与中国画重传神与寫意、重想象与意境的实质一脉相承。
[2]戏曲艺术与水墨人物画通过“写意”这一方式联系起来,它们在不断地被继承和发展,在它们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又相互产生一定的联系和影响二、相似的文化品味基调戏曲艺术和中国水墨人物画的联系在于两者都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的理念,使得戏曲和水墨人物画都从生活中、自然中取材人们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又使得戏曲和水墨人物画拥有“人”的特殊情感水墨画是古代文人墨客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水墨人物画也是自古就有的戏曲艺术通过将舞台、人物形象、人物动作艺术化,达到一种戏曲的夸张感戏曲艺术在表现人物情感时常运用夸张的表情和肢体动作;而水墨人物画肆意泼洒的豪气,似乎又将人物的情绪写在了方寸之间的纸上,看似有界,实亦无界,墨色亦能够表现其夸张性戏曲艺术与水墨人物画都孕育于中国传统文化,展现民族面貌,体现了民族精神三、艺术化的生活,虚实相生祝肇年在《古典戏曲编剧六论》中提到:“可以说中国戏曲是一种‘写意的舞台艺术,它不是‘写实的,甚至它排斥物象的实貌[3]由此可见,戏曲艺术与中国水墨人物画一样都有虚实对比取材上,戏曲艺术与中国水墨人物画都是从生活中取材,将生活中的形象和动作艺术化戏曲演员的表演动作来源于日常生活,可是戏曲舞台与日常生活却有着极大的差别。
就拿戏曲舞台和日常生活场景来说,戏曲舞台与日常生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戏曲舞台在场景变换上的局限性戏曲舞台的场景变换无法完全采用实景,因此需要利用演员的肢体动作表现场景的变换如戏曲中演员一个开门或关门的动作,便将场景由室内转向室外,再如,演员在舞台上踱步几圈,便是将千山万水走遍蒲剧名家王秀兰曾说过:“只能给观众九角九,不能给观众一元指的就是戏曲的虚实对比水墨人物画也是这样,水墨人物画中的浓淡干湿,能够恰如其分地表现戏曲的虚实戏曲艺术和水墨人物画并不完全是写实,反而常是以虚代实、虚实相生戏曲艺术在舞台道具上也是采用了以虚代实的方法,如戏曲艺术中骑马和乘车这两个动作,在戏曲舞台上无法将真实的车、马搬上舞台,而是以演员挥舞马鞭代指骑马,以演员双手持绘有车轮的旗子,乘车人站于两旗之间代指乘车出行(如图2,戏曲乘车)四、以情感人,传神写照戏曲艺术与水墨人物画都能够以情感人戏曲艺术通过演员的唱词和动作来感动观众,而水墨人物画同样能够利用有限的画面表现作者的无限情思戏曲艺术通过演员的表演达到震撼观众的效果,而演员在表演之前会对所演人物进行琢磨,了解人物性格,在一些人物动作和语言神态上进行取舍,这表现出了戏曲艺术对传神的注重。
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说过:“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中国画中对形象的描绘注重“传神”,不求形似,但求神似,或者可以说是先求神似,再求形似戏曲艺术中也重视对神态的表现,戏曲艺术中演员的开场白和亮相最能体现人物的精气神,因此,演员的每一个动作和神态都要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和内心情感为主最能表现人物的内心情绪的非眼睛莫属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巧艺》中有提到“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睛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戏曲人物画家关良也赞同这一观点,他认为,点睛是一件需要思考很久的事情,因为点睛点得好,便有助于突出人物的特点,把握人物的神态京剧中关羽这一角色的扮相,需是面如重枣,有着丹凤眼和卧蚕眉为表现气愤之情,常常是将眼睛瞪大,怒目圆睁;而在戏曲人物国画作品中,高手能够运用寥寥几笔笔墨恰到好处地画出愤怒的神情在造型上,戏曲艺术与水墨人物画也存在共同点,关良说过:“文学家笔下的造型、戏剧表演艺术家的舞台造型和画家画面上的人物造型,在精神实质上是一样的[4]这也说明了戏曲艺术与中国水墨人物画在精神层面上具有共同点,都对“神”有着共同的追求戏曲艺术与水墨人物画皆为中国国粹,二者之间的交融产生了新的火花。
当一个民族的两个传统艺术结合在一起,会让人更有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同时,通过研究这些联系和共性,我们可以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戏曲与水墨人物画的联系和共性,有助于我们对戏曲人物画的欣赏和把握总而言之,无论是中国水墨人物画还是中国戏曲艺术,他们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优秀文化通过对戏曲艺术和水墨人物画之间的联系和共性的研究,能够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也能够让我们更好地把握将来的戏曲人物画的创作参考文献:[1]陈多.戏曲美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9).[2]卢缓.以戏入画,以画品戏——关良戏曲人物画成因[J].时代人物美术家,2006.[3]沈达人.戏曲意象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9).[4]关良自述,陆关发整理.《关良回忆录》[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3).[5]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史[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12(3).[6]闻章.韩羽与戏[J],大舞台,2006(2).[7]王安葵.戏曲美学范畴之内外论[J].艺术百家,2015(3).[8]邢永川.“戏艺画”杂谈[J].西北美术,1993(2).[9]徐娟.浅谈戏曲人物画的写意精神(上)[J].中国演员,2014(4).[10]徐娟.浅谈戏曲人物画的写意精神(下)戏曲人物画的流变[J].中国演员,2014(5).[11]陈传席.评现代名家与大家续——关良[J].国画家,2007(1).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