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书法传播的符号和媒介.doc
6页浅析书法传播的符号和媒介摘要:书法传播学可作为我国传播学本土化的一个研究范围继有关学者首次提出“书法传播学”之后,本文运用传播学的视野和方法对书法传播这一现象进行观照,分析了在书法传播中所运用的符号区别于一般信息符号的特殊性,简要论述了书法媒介的形态和各种媒介在书法传播当中的所起的作用和不同媒介传播书法艺术的效果差异关键词)书法传播学 符号 传播媒介在我国,传播学的研究已经从以往比较宏观、单一的话题,开始细化、深化、分支化1992 年,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邵培仁教授出版了我国第一本《艺术传播学》 此后,艺术传播的探讨逐渐兴起有不少对音乐、美术等传播现象进行探讨的文章,而对于我国独特的本土艺术――书法的传播现象的探讨却长期是一片空白直到去年,才有学者对书法传播的现象进行分析,并首次提出“书法传播学”的概念,进而对其学科领域进行界定,试图架构起书法传播学的理论框架1)笔者认为,用传播学的视野和方法去研究极具中国特色的书法是很有意义的,它体现了当代传播学研究分支化和本土化的大趋势在书法传播学学科尚未建构起来之时,对这一传播现象进行探讨是很有必要的,它有助于书法传播学的建设和今后的发展本文拟就对书法传播中的符号和传播媒介进行简要分析,尝试阐明书法传播符号的独特性以及其传播媒介的发展和不同媒介传播效果的差异。
一、书法符号的特殊性笔者认为,书法是一种独特的传播现象,它与一般的信息传播有很大的不同书法传播的符号就和信息传播的符号有很大的不同对于一般的信息传播而言,符号是负载或承载信息的基元 (2)而对于书法而言,符号似乎并不为了向别人传达什么,它本身就是意义正如苏姗•朗格所言, “按符号的一般定义,一件艺术品就不能被称之为符号”作为艺术的书法作品,它的符号是汉字的笔墨表现形式,是在某种载体上表现出来的笔墨线条的组合.书法传播符号与信息传播符号的区别可从书法的创作过程来看首先,书法传播符号的独特性表现在它往往是非理性的产物有很多书法艺术作品往往是在书法家在外界的刺激下,产生了创作欲望,然后再进入一种心手相忘的创作状态我们都知道在信息传播中,人们的传播符号―语言、姿态、文字往往是理性思考的产物人们为传播一定的意义而采用适当的符号,就如同我们跟老外交谈时,往往使用外国人的语言和手势,交谈时往往会考虑到对方的地位、性格、跟自己亲密程度而使用不同的符号表达,人们的传播过程往往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而在书法传播中,传播符号并不都是理性的产物在很多时候,书家的作品是在一种冲动下完成的,这时候表现出来的符号就是无意识的产物,正如保罗•克里所说“只有在冲动结束后,艺术家才明白他自己要干什么。
”以唐张旭为例,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就记载了张旭“喜怒窘穷,忧愁、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宋代朱长文在《续书断》中也记载张旭“君性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下笔俞奇,”“既醒视之,以为神 ”(3)酒醉中的张旭由于酒精的挥发,理智处于沉睡状态,在一种艺术冲动下,创作了书法作品醒来之后,自己也觉得作品如有神助,再写的话就写不出来与此相类,王羲之曾多次创作《兰亭序》 ,但就是没有第一次写的好,唐代书家怀素也有自叙云:“醉来得意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这种情况下书家使用的艺术符号--倾注到载体上的笔墨线条,往往不是信息传播中的那样一种有意选择符号的过程,它是在一种艺术冲动下,一种情感高度集中的忘我状态下无意识产生的在创作时,书法家既不是想向别人传达什么信息,也不是进行自我互动,进行“主我”、 “客我 ”之间的交流 (4)创作过程中既没有人际传播的发生,也没有通常意义上的人内传播的发生因为在这种真正艺术创作中,理性和思考,一切人为的东西都是排斥的而最后宣泄到纸上的笔墨符号所具有的艺术效果并不是书法家所能把握的其次,书法传播符号具有信息传播符号不具有的不可替代性。
书家在忘我状态下产生的书法作品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书家的性情、学养和创作时的情感状态,但这毕竟不同于信息的传播信息传播中符号只不过是为了传播信息而采用的手段,它可以被其他具有相同功能的符号所代替就如人们可以选择用语言还是文字、手语进行交流,用本国语还是外语进行交流,这些符号并不是固定的,同样的意义用不同符号可获得同样的传播效果而书法所表现的笔墨符号往往无法被其他符号所取代,其他符号也不具备这种功能有时候是外界的触动激发书法家的欲望,有时候是来自书法家本能或习惯的召唤使书家产生创作欲望,使得书家操起笔墨,尽情倾泻最终倾泻在载体上的笔墨符号,如笔墨线条的疏密、枯湿、方圆、轻重、疾徐等等,除了文字所表达的意义外,它们获得了一种独立的价值文字表达的意义可以用另一种符号来传达,而笔墨符号的“意义”却无法用另一种符号来传达,这种符 号具有自身特定的审美的效果,其他符号是不能代替的再次,书法传播符号和信息传播符号传播的效果不同我们知道信息的传播效果包括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这种效果既有直接产生的,又有间接产生的,既有有意产生的,又有无意产生的,既有显在的变化,又有潜在的变化。
(5)也就是信息传播活动既有符合传播者主观意图的效果,又有相伴随的不曾预想的效果而书法传播符号的效果似乎更多是间接产生的,无意产生的为了说明二者的区别,这里以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的创作过程为例唐明皇天宝年间,安禄山起兵造反,颜真卿和其堂兄杲卿、堂侄季明等奋起反抗杲卿与季明二人死于战时战后颜真卿求访得二人遗骨,归葬长安 《祭侄文稿》本为祭奠季明的祭文的草稿,是颜真卿在一种情感悲愤的状态下创作的,因其笔力遒劲厚重,书风奇伟,并有篆书笔意著称 《祭侄文稿》里有季明抗敌而亡的事件追述,有对季明个人的颂扬及吊唁,有对逆贼的声讨,这些应该都是这篇文稿的信息传播内容了,这些内容所引起的传播效果,如祭奠死者,使其他人对死者产生敬仰等可算是符合传播者-颜真卿主观意图的、直接产生的、有意的传播效果假如有人被文稿中“孤城围逼,父陷子死”的事迹激发而更加爱国或者立志报国的话,那就是文稿的传播者-颜真卿不曾预想的、无意产生的、间接的传播效果,这些都是信息传播的效果.而从颜真卿这篇文稿书写随便、不计工拙、时有涂抹和遗漏来看,书法的效果并不是作者所想传达的效果 《祭侄文稿》所展示的奇伟、厚重、遒劲、篆意等传播效果是间接产生的无意产生的。
文稿的书写本为对死者的颂扬和吊唁,这里书家为的是传播信息,而不是书法艺术然而就在这种随意书写中,书法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附属物产生了就是说书家为的是传播信息,但没想到用来传播信息的文字书写获得了艺术的传播效果,被他人把玩,欣赏 (按:为书法而写的的现象并非没有,不过不占主流,古来大家名帖似都不如此)最后,信息传播中的符号是信息的载体,而在书法传播中,符号本身就是要传达的意义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曾说“媒介即信息”,引起了众人的不解,事实上,麦克卢汉是为了强调媒介的重要性,意义及价值,强调媒介开创的可能性及带来的社会效果在信息传播中的媒介始终是信息的载体,信息是媒介传播的信息,这是不难区分的我们都知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和物质载体,符号是为传达意义而采用的正如伽答默尔所说, “符号无非只是其功能所要求的东西”,也就是除去其功能(指示和指代 )它就什么也不是在信息传播中却是如此书法传播中,符号并不具备信息传播通常意义上的符号的功能和特点,它本身就是书法家的目的,并不是为承载某种信息而采用它书法的笔墨符号表现却既不是一种纯粹的指示,也不是一种纯粹的替代对书法传播的受传者来说,欣赏一件书法作品并不是为了解读笔墨符号而从中体会书家要表达的意义,形式本身――笔墨线条符号就是要欣赏的内容,笔墨线条的枯湿、浓淡、轻重、方圆、疏密、疾徐展现的空间美和韵律美就是信息的内容全部。
不同于信息传播,如我们看信件是为了从文字书写中了解书写者要传达的信息,而决不是去欣赏信件文字书写的形式正是这种与书法相适应的中间位置使书法提升到一个完全属其自身的存在的等级上我们很难像信息传播中那样明确地说在书法传播中什么是符号,什么是意义如果说它传递了什么意义的话那么,它的符号本身就是意义,符号本身就是书家要传达的内容如果把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一说中的“媒介”看作是符号的话,那么在书法传播中充当符号的笔墨线条本身就是信息在书法传播中, “媒介“(笔墨线条符号)本身就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二、书法传播媒介的发展及其传播效果差异中国书法的历史源远流长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习俗的变迁,各朝各代人们所使用的传播载体也并不一样其中出现了兽骨、龟甲、青铜器、竹简、木牍、石碑、摩崖岩石、帛、绢、纸、大众媒介以及现在的网络媒体在不同年代每种媒体都为书法传播起到主要或次要的作用作为既是信息传播载体,又是书法艺术传播载体的媒介,它们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对信息传播载体来说,它的要求多是轻便、易于保存、承载信息量大、形式适合传播内容等等而作为书法传播媒介,它的要求则更在于传播载体表现美感和宣泄感情的可能性例如纸质媒介,作为信息载体,对它的要求是轻便,易于保存,书写清晰就可以了。
而从艺术传播学角度看,它的手触感、润墨性,还是张力、光洁度都会影响到它表现书法艺术以及他人欣赏的效果笔者不拘浅陋,以下对不同传播媒体的传播特点及其传播效果进行分析:1、龟甲、兽骨龟甲和兽骨是三千多年前商周人用来记载占卜结果的载体,现在保存下来的大约有二十多万片因为传播载体质表坚硬,往往是直接由刻刀刻成,或者用毛笔写后刻就 “由于刀刃入骨,两硬相契,产生的是线而不是面,使得甲骨文线条挺拔尖利纤细,却有强烈的契形立体感 ”(6) “ 甲骨文以刀代笔,由于刀有钝有锐,甲骨有坚硬疏松之别,自然形成笔画粗细方圆的变化 ”“且笔画交叉处崩剥粗重,具有挺劲朴拙之美 ”(7)对甲骨文字当时的社会传播效果不属于书法传播学的讨论范围,因为我们需要探讨的是文字的表现形式所具有的传播效果从艺术传播学的角度看,甲骨文的挺拔尖利,劲直方折,纤硬爽朗的美学效果是由其特定的载体决定的这些龟甲、兽骨长期埋藏在地下,得以保存直至公元1899 年(清光绪二十五年) ,小说家刘鹗和古文字学家王懿荣偶然发现药店里的“龙骨”药竟有殷代的文字,由此而带来一个划时代的发现时至今日,我们对出土的甲骨文上的文字能识读的不到两千,很多文字至今仍有争议。
然而,甲骨文所传递的艺术效果仍然使我们震撼,历代从甲骨文吸取艺术营养的书法和篆刻家也不乏其人2、青铜器事实证明,在广泛使用龟甲、兽骨刻字的殷周年代,人们已经开始使用青铜器作为书法艺术的传播载体青铜器上的铭文往往被称作“金文”、 “钟鼎文 ”或“ 吉金文”,这是以其载体而命名的金文一般用毛笔书写,再经过泥范浇铸, 原字的笔形、笔意立体化地体现出来 由于经过金属溶液浇铸的过程,金文显得粗细均匀、丰满圆光、浑厚遒劲,与甲骨文的两头尖利,转角方折的特征完全不同在这里,不同的传播媒体折射出完全不同的书法形式由于是金属载体,金文比纸质媒体和竹木媒体更易保存青铜器上面那疑重浑厚,圆转遒劲的线条传播给我们的决不仅是其作为文字符号所要传达的意义,它本身也就成为一种可以获得美感的艺术符号毫无疑问,书法艺术本身不是人们最初所想传播的意义,但在青铜器上,超出其所传达的意义之外,文字符号本身又获得了另一种意义,这就是文字形式的美 (按:金文多用于严肃庄重场合,例如祭祀,笔意有所丧失 )3 竹简、木牍现在发现的最早竹简实物是战国早期的竹简古人把竹或木削成细长条,每根竹木片叫简,用绳穿在一起叫策版牍是薄木板,尚未写字的叫版,写上字的叫牍。
采用竹木作为书法的传播媒体跟当时的科技条件有关竹木多为日常所用,但是其笨重,难以传送,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不便早在汉代,就有王溥把自己写在竹简上的字摊在地上,待价而沽,一天下来,所得财物竟装满一车据说王溥用卖字所得的一亿贯钱捐了中垒校尉的官衔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