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弃逐视野下的骊姬之乱及其文化意义资料.docx

28页
  • 卖家[上传人]:缘***
  • 文档编号:253381835
  • 上传时间:2022-02-1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50.80KB
  • / 2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弃逐视野下的骊姬之乱及其文化意义上古诸多弃子逐臣事件具有相似性表面看来,这些事件的相似是偶然的,但正是在这些偶然性的积累中,弃逐文化为其进展开辟了必然性的通道在周幽王因褒姒之谗而逐太子宜臼(前777年)一百二十余年后,地处黄河流域的晋国,又发生了一起因宠妾进谗、以庶代嫡而导致的太子自杀、余子出亡的事件相较之下,后者在事件的复杂度、历史记载的详实度方面,更远过前者,由此提供了另一个可资比照的典型案例一、骊姬之谗与申生之死发生在晋国的这起弃逐事件,源于晋献公的废嫡立庶,而晋献公之所以废嫡立庶,又与骊姬的进谗紧密相关史载:晋献公娶于贾,无子蒸于齐姜,生秦穆夫人及太子申生又娶二女于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晋伐骊戎,骊戎男女以骊姬,归,生奚齐其娣生卓子这里所说齐姜,原为齐君之女,初嫁献公之父晋武公为妾后献公与之私通,生子名申生遂以齐姜为夫人,立申生为太子至于献公此后与戎之二女及骊姬姊妹所生之重耳、夷吾、奚齐、卓子,则皆为庶出之子,本是无君位继承权的然而,问题却出在骊姬这里骊姬是骊戎首领之女,因骊戎战败而被献于晋献公骊姬者,国色也献公爱之甚由于得到了献公的专宠,而是时齐姜已死,骊姬遂被立为夫人,生子奚齐。

      由于有了亲生骨肉,骊姬乃欲谋立己子,以取代中生的太子之位综观其废立计划,大致分为如下四个步骤:一是联合优施,展开孤立太子的外围活动优施是献公左右的俳优,其特殊身份和能言善辩的特点,使之得以接近献公和朝中大臣,游说其间;而因“通于骊姬”的暖昧关系,又使他与骊姬保持着利益上的一致,最大限度地为骊姬服务所以,当骊姬问他“吾欲作大事,而难三公子之徒,如何”时,优施首先即将发难的对象指定身为太子的中生,在朝中散布关于中生的谗言;接着教骊姬在夜半向献公泣诉自己的孤弱无辜,以赢得献公同情;最后当骊姬为中生周围之拥戴者里克的态度发愁时,优施又主动来到里克家中,借饮酒作歌警示他如再为中生效力,便会产生“枯且有伤”的结局,从而迫使里克采取“中立”态度,达到了孤立中生的目的二是笼赂“二五”,使之行离间之计二五”者,一“姓梁名五,在闺问之外者”;一“东关嬖五,别在关塞者”二人均为献公所嬖幸之佞臣,秉承骊姬之意,分别从朝中和边地向献公进言,使其将诸子调离都城,中生处曲沃,重耳处蒲,夷吾处二屈由此既弱化了诸子在政治中心的影响,疏远了他们与献公的关系,又为骊姬进谗提供了方便三是利用献公对自己的宠爱,不断散播谗言,以挑拨献公与中生的关系。

      考察骊姬之进谗,往往以退为进,巧布疑阵,对中生既佯赞而阴挤之,又适时地将其与献公的矛盾导向国家权力之争,以从根本上断绝中生的退路首先,骊姬按优施指教,在夜半时分泣谓献公日:“吾闻中生甚好仁而强,甚宽惠而慈于民,皆有所行之今谓君惑于我,必乱国,无乃以国故而行强于君?君未终命而不殁,君其如之何?盍杀我,无以一妾乱百姓这里,骊姬将进谗的时间选在夜半,而且是哭诉,是因为夜深人静时夫妻感情最笃,自己以弱者的姿态流泪进言,献公最易为其言行所打动;不说中生有何过错,而说中生如何好仁义得民心,意在强化献公对其子的戒备心理;重点提及中生“谓君惑于我,必乱国”的话,说明在中生眼中,其父献公实为一好色昏君,并借此明确提醒献公,中生的言论实在是以强劫君;至于最后所说“盍杀我,无以一妾乱百姓”的话,更是一箭双雕:既表明自己深明大义,又藉以激怒献公,使其对中生不把君父放在眼里的行为产生恼恨当献公发出“夫岂惠其民而不惠其父”的疑问时,骊姬借“外人”之言和“纣有良子,而先丧纣”的假设,层层诱导,阐明“苟利众而百姓和,岂能惮君”、“杀君而厚利众,众孰沮之”的道理,从而将事件的性质导向了“杀君”,使献公生出无限畏惧接着,又作出无奈状,建议献公让出君权:“彼得政而行其欲,得其所索,乃其释君。

      听了这话,献公的自信自尊无疑受到挑战,遂勃然而怒日:“不可与政”、“尔勿忧,吾将图之”逼出了献公这句话,骊姬才放下心来,撕下伪装,从正面为献公设计,劝他令中生伐狄:“若不胜狄,虽济其罪可也;或胜狄,则善用众矣,求必益广,乃可厚图也这就是说,无论中生伐狄胜或不胜,都难以逃避责罚,都会加重献公对他的疑心由以上一连串言论可见,骊姬之进谗,层层转换,步步紧逼,先示柔惠于外,继发阴贼于内,具有很强的诱惑性和杀伤力四是在时机成熟时,亲自出马,设下陷阱,致中生于死地晋献公二十一年冬日,骊姬先是传献公旨意,令中生在曲沃祭奠亡母齐姜,并将祭祀的酒肉送至宫中;六天后,骊姬暗中将毒药置入酒肉,让中生献给刚出猎回来的献公,并要求作一试验结果,“祭地,地坟;与犬,犬死;饮小臣,小臣毙”当此之际,骊姬泣日:“太子何忍也!其父而欲弑之,况他人乎?且君老矣—暮之人,曾不能待而欲弑之!”一一这是面对中生的话:先以一个“何忍”和“欲弑之”,不费吹灰之力就坐实了中生弑父弑君的罪名;继以“君老矣”和“曾不能待”,突出中生迫不及待抢班夺权的心理,由此强化献公对他的憎厌骊姬接着又说:“太子所以然者,不过以妾及奚齐之故妾愿子母辟之他国,若早自杀,毋徒使母子为太子所鱼肉也。

      始君欲废之,妾犹恨之;至于今,妾殊自失于此一一这是面对献公的话:先点明中生弑君的目的是对着自己和奚齐来的,藉以展示中生的无情和自己母子的无辜;接着以“犹恨”、“自失”的后悔语气表明当年不该帮着中生说话,由此既撇清自己与废太子事的关联,又表明认清真相后对中生的憎恶通过上述事件和这两段话,骊姬用伪造的“事实”将中生推向必死之地,逼迫谨守孝道、不愿中辩又不愿外逃的中生自杀身亡,从而完成了谋害中生、立己子奚齐为太子的全部过程以上四个步骤大致发生在献公十二年至二十一年间,在这样一个不算短的时间段内,骊姬工于心计,鼓动唇舌,联络群小,对申生采取多角度、多方式地步步紧逼,将谗言功用发挥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以攫取利益最大值所有这些,较之她的前辈、周幽王身边那位进谗高手褒姒来,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借用《诗经・瞻印》指斥褒姒的话说,便是“妇有长舌,维厉之阶”如果说,褒姒所致之“厉”直接毁掉了西周王朝,那么,骊姬所致之“厉”便使晋国在近二十年的时间内诛杀迭起,动乱无休汉人董仲舒有鉴于此,指出:“晋献公行逆理,杀世子申生,以骊姬立奚齐、卓子,皆杀死,国大乱,四世乃定,几为秦所灭,从骊姬起也宋人真德秀也深深感叹道:“晋国之乱垂二十年,由骊姬之谗,而三奸助之也。

      褒姒有一虢石父,犹能合谋以逐宜臼,况骊姬有三奸之助乎!故女子小人表里交缔者,危国亡家之本也这些话,或着眼于晋国现实,或联系晋以前历史,或以骊姬为致乱之源,或以“女子小人表里交缔”为致乱规律,均可谓具眼之论一、献公态度及其对申生之死应负的责任晋献公在位二十六年,假如将其“烝于齐姜”而生申生的时间定于其继位前后的一二年内(前677-675),立申生为太子的时间定在此后数年内,则根据当时晋国内外各方面情形,可以大略推知,献公立申生为太子具有明显的权宜性特点一方面,献公继位之初,晋国内部的局势并不安宁,桓、庄之族的势力仍然强大,至献公六、七年(前671-670)甚至发生了不得不驱逐并诛之的情况:“晋桓、庄之族逼,献公患之士蒋日:’去富子,则群公子可谋也已‘公日:’尔试其事’士蒋与群公子谋,谐富子而去之晋士篇又与群公子谋,使杀游氏之二子士篇告晋侯日:’可矣!不过二年,君必无患’”这样看来,早立太子,尽快稳定局势,势在必然另一方面,申生虽为献公与父妾齐姜所生之子,来路不是那么光明正大,但因齐姜与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间的亲属关系,立申生为太子,以突出夫人齐姜的地位,借以获取齐桓公的支持,便是当时形势下较实际的一种选择了。

      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晋内部局势逐渐平稳,申生之母齐姜亦死,尤其是伐骊戎得到具有“国色”的骊姬后,献公对已经失去母爱的申生,便不能不发生一种态度上的转变这种转变,随着骊姬之子奚齐的出生而日益加剧下面,我们依据《左传》、《国语》、《史记》诸书,将有记年之几个重要事件排比如下:晋献公五年(前672),伐骊戎而获骊姬十二年(前665),骊姬生奚齐,令申生诸公子分赴异地十六年(前661),献公作二军,自将上军,命申生将下军,以伐霍十七年(前660),命申生伐东山二十一年(前656),申生自杀在这样一个时间序列里,献公五年、十二年是两个关键年份前者因骊姬的出现,使献公关爱的重心发生了变化;后者因有了与骊姬所生之子,遂导致献公废嫡立庶之念的萌生《史记・晋世家》载:“五年,伐骊戎,得骊姬、骊姬弟,俱爱幸之十二年,骊姬生奚齐,献公有意废太子,乃日:’曲沃吾先祖宗庙所在,而蒲边秦,屈边翟,不使诸子居之,我惧焉’于是使太子中生居曲沃,公子重耳居蒲,公子夷吾居屈献公与骊姬子奚齐居绛晋国以此知太子不立也这两段记述,已明确透露出献公态度转化的个中信息然而,献公虽已有了废立太子之意,却并未马上实施之,考其原因,盖与以下两个因素相关:其一,中生谨言慎行,且又天性良善,颇得民心,以致献公抓不到废立的把柄,只能一再派中生率军征伐,观其成败,藉以寻衅滋事。

      于是便有了前述十六、十七年伐霍、伐东山的事件其二,一批朝臣围绕献公伐骊戎、娶骊姬、欲废太子等一系列事件,或公开谏阻,或私下议论,由此形成舆论攻势,迫使晋献公不敢一意孤行,擅行废立如早在伐骊戎、娶骊姬之际,史苏即以龟兆所示,予以谏阻;继而又借夏桀伐有施而亡于妹喜、殷辛伐有苏而亡于妲己、周幽伐有褒而亡于褒姒的历史教训,说明“有男戎必有女戎”的道理而在骊姬生子之后,史苏再次断言:“今君灭其父而畜其子,祸之基也……好其色,必授之情彼得其情,以厚其欲,从其恶心,必败国,且深乱史苏的这些意见,颇得同朝大臣里克、郭偃、士篇等的赞成与附和又如针对献公十六年作二军以伐霍事,士葛明确指出:“夫大子,君之贰也恭以俟嗣,何官之有?今君分之士而官之,是左之也,吾将谏以观之针对献公十七年命太子伐东山事,里克谏日:“非故也君行,大子居,以监国:君行,大子从,以抚军也今君居,大子行,未有此也虽然土葛、里克与献公经过多个回合的争论并未取得满意的结果,但这种谏阻本身却反映了人心所向,形成对中生的舆论支持中生的正道直行及其获得的舆论支持,固然一定程度上延缓并限制了献公废立计划的实行,但似乎也正是这种朝臣的舆论,越发加重了献公自身的危机感。

      所以,当骊姬向他进谗,说出“苟利众而百姓和,岂能惮君”、“杀君而厚利众,众孰沮之”的话时,献公便不能不心有戚戚,而明言“吾将图之”了考察献公此时心态,已与前大有不同在此之前,虽听从骊姬谗言,将中生、重耳、夷吾分别调赴外地,但废立之意未坚,很大程度上不过借此以满足骊姬要求,讨其欢心而已;在此之后,因了骊姬的谗言,使他意识到中生得众已危及自身权威甚至性命,所以不能不设法以废之换言之,献公欲废中生太子之位的态度,此前多是被动的、应付的,此后则转为主动的、认真的这由他安排武公之庙的祭祀活动命奚齐莅事而不命中生可以看出,由他不顾大臣谏阻而一再派中生伐霍、伐东山也可以看出虽然中生的几次征伐都是得胜而归,并未给献公和骊姬实施废立提供借口,但“克霍而反,谗言弥兴”、“败狄于稷桑而反,谗言益起”的结果,却无疑部分实现了其愿望,也将中生推向越发不利的境地前人指出:“夫献公刚猛人也,能灭霍、魏、虢、虞诸国,以大其封,虽齐威久主夏盟,未尝一为之屈,而肯为其子屈乎?怀怒必杀之心,自此启矣然犹患无隙以加之罪也,则使将兵而伐翟焉胜则加以得众之名,败则绳以覆师之罪中生至是无逃死之路矣可谓切中肯繁由于献公的废立态度日益明朗,遂导致此前明确支持中生的一批。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