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词赏析:韦庄《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菩萨蛮韦庄洛阳.docx
6页诗词赏析:韦庄《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菩萨蛮韦庄洛阳韦庄(约836年─910年),字端己,杜陵(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唐朝花间派词人,词风清丽,有《浣花词》流传曾任前蜀宰相,谥文靖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韦庄《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 唐代:韦庄 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 柳暗魏王堤,此时心转迷 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 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 译文 春暖花开,万象更新洛阳城里,春光明媚,娇好异常可是,我这个天涯浪子,却只能异地漂泊,老死他乡眼前的魏王堤上,杨柳依依,浓荫茂密而我心怀隐痛,满心凄迷,惆怅不已桃花嫣红,春水碧绿,烟笼柳堤,水浴鸳鸯此物之出双入对,相守相依,更勾起我这个离人永隔之悲苦无以释解,只好把一腔相思相忆之情凝结成的丝丝愁恨,化解到落日西沉的余晖之中远方的人儿呵,遥远的故国呵,你知道不,我这是在怀念着你呵! 注释 菩萨蛮:词牌名 春:一作“风” 洛阳才子:西汉时洛阳人贾谊,年十八能诵诗书,长于写作,人称洛阳才子。
这里指作者本人,作者早年寓居洛阳 魏王堤:即魏王池唐代洛水在洛阳溢成一个池,成为洛阳的名胜唐太宗贞观中赐给魏王李泰,故名魏王池有堤与洛水相隔,因称魏王堤 渌:一本作“绿”,水清的样子 凝恨:愁恨聚结在一起 赏析 这首词是韦庄在公元九世纪(唐僖宗中和年间)避乱洛阳时的作品韦庄客居洛阳,正是国家多事之秋,战乱频仍,民不聊生;自己则浪迹他乡一事无成所以词一开头,就以排比偶句写景抒慨上句写景,洛阳多花,春光确实很好;下句抒慨,洛阳多才子,但他们却因为生不逢时而垂老他乡洛阳的大好春光未能使之陶醉,反而触发了他的隐忧,可见这位“洛阳才子”此时感慨颇深这里,“春光好”是淡写,“他乡老”却是重笔,情景两两对举,比照十分鲜明,以情景的反差表现了心理的反差,突出了“春光”却在“他乡”、虽“好”可惜已“老”的矛盾心境明代戏剧家汤显祖读到这里说“可怜可怜,使我心恻”(汤显祖评本《花间集》卷一),可见“他乡老”一语,既是韦庄一类晚唐士人的慨叹,也是历代失意士人胸中共有的块垒三四句承上,一句写景,一句写心魏王堤即魏王池,因“贞观中,以赐魏王泰”而得名,它是东都洛阳的游赏胜景。
但安史乱后,东都已失去昔日的魅力,更何况此时游赏,就更有一番今不如昔之感了句中着一“暗”字,虽是烟笼柳堤的实景描绘,但也确是作者的虚笔映衬,从中透露出一种历史与人生的迷蒙感,所以下句就直接托出“此时心转迷”的心态眼前所见的是春光缭乱、烟柳迷茫之景,胸中翻腾的是怀才不遇、心志凄迷之情眼迷心迷,景*迷,使他又一次陷入迷惘忧伤之中这也正是他在《中渡晚眺》一诗中所写的“魏王堤畔柳如烟,有客伤时独扣舷”的情与景,不过这里情景更为密合,意旨更为蕴藉 过片与首句呼应,具体描绘春光之好:桃花红艳,春水清澈,鸳鸯双双,嬉戏水上,一片明丽的春色,一派盎然的春意写到这里,作者似乎已从上片心迷之情中解脱出来,陶醉于融洽的春光之中了其实并不,后面两句说明他又一次以情景的反差来表现自己心理的反差,又一次表达自己的心迷:“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这里,词人面对残晖,一方面是恨意郁结,家国之痛,身世之悲,都化成恨在心头凝结下一“凝”字,极共沉重另方面是深切忆念,故国之忆,亲友之忆,都化成怨在心底激荡下一“忆”字,格外深挚君不知”三字,以怨对方的不知、无情、无动于衷,曲折表达自己的忆念之深、之切、之诚、之纯,真是“无限低徊,可谓语重心长矣”(丁寿田等《唐五代四大名家词》乙篇)。
吴蘅照在《莲子居词话》中说:“韦相清空善转”这首词,以恨转忆,以景迷转心迷,以情景反差转心理反差,就此一端,也可看出吴蘅照说他“善转”是不错的 洛阳是词人的第二故乡,因而他对洛阳有着深厚的感情此词开头,即叠用“洛阳”二字,而且突出地把它放在句首,就是这种感情的具现洛阳才子”是词人自指,因为他的成名之作《秦妇吟》就是在洛阳写的,并获得了“秦妇吟秀才”的美誉洛阳的春光好在:一是魏王堤上阴翳的垂柳,上蔽天日,下荫游人;二是桃花水暖,鸳鸯双浴于澄波碧水之中杨柳依依,更添离别之情;鸳鸯喁喁,益增寂寞之感这些都是词人在洛阳所习见的景物,因而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心底的呼唤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韦庄在唐僖宗中和年间(公元九世纪)避乱洛阳时的作品韦庄客居洛阳,正是国家多事之秋,战乱频仍,民不聊生;自己则浪迹他乡一事无成 第6页 共6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