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区域地质灾害及地质灾害隐患统计汇总表、单体斜坡稳定性评价方法、切坡建房记录格式及调查表.pdf
10页DB 41/T XXXXXXXX58EE 附录J(规范性)地质灾害及地质灾害隐患统计汇总表J.1地质灾害精细化调查与风险评价项目(*县)地质灾害点统计汇总表见表 J.1表 J.1 地质灾害精细化调查与风险评价项目(*县)地质灾害点统计汇总表 坐标斜坡结构类型规模灾情防治建议序号野外编号灾害点名称统一编号经度纬度位置灾害类型始发时间稳定性类型(按物质组成)类型方向级别体积(104m3)或面积(km2)成灾层位主要引发因素死亡(人)毁房(间)毁田(亩)毁路(m)毁渠(m)直接经济损失(万元)灾情分级防治措施分级分期防治单位复核情况是否隐患点备注河南省地方标准公共服务平台DB 41/T XXXXXXXX59J.2地质灾害精细化调查与风险评价项目(*县)地质灾害隐患点统计汇总表见表 J.2表 J.2 地质灾害精细化调查与风险评价项目(*县)地质灾害隐患点统计汇总表序号隐患编号隐患点名称坐标乡镇村位置隐患点类型隐患点来源相对高差(m)规模(m3)规模等级危险区面积(km2)调查面积(km2)无人机(km2)三维激光扫描(km2)物探(m3)槽探(m3)土样(件)水样(件)威胁人口(口)威胁财产(万)威胁对象类型监测建议防治建议防治紧迫程度新增点/已有隐患点备注注1:灾害点来源指a.斜坡结构类型、b.断层交汇部位、c.已发生高位滑坡或崩塌的类似区域、d.已有地质灾害点类似区、e.人类活动、f.其它。
注2:相对高差:滑坡就指滑坡体中部到威胁区底部位置相对高差,崩塌指崩塌体顶部到威胁区底部位置相对高差注3:威胁对象类型指a.分散农户、b.聚集区(农村)、c.场镇(居民点)、d.学校、e.厂矿、f.办公楼、h.其他注4:调查进度:完成前期准备、开展精化调查、完成野外调查、报告及图件编制、完成报告及图件编制注5:监测建议、防治建议对照滑坡、崩塌隐患野外调查表填写河南省地方标准公共服务平台DB 41/T XXXXXXXX60J.3 地质灾害精细化调查与风险评价项目(*县)调查判断非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统计汇总表见表 J.3表 J.3 地质灾害精细化调查与风险评价项目(*县)调查判断非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统计汇总表坐标疑似斜坡区分布对象斜坡区基本特征斜坡稳定性判断序号疑似隐患编号名称乡(镇)村组疑似点来源经度纬度斜坡结构类型调查面积(km2)无人机(km2)人口(口)财产(万)对象类型坡型结构构造植被工程活动其它措施建议备注河南省地方标准公共服务平台DB 41/T XXXXXXXX61J.4地质灾害精细化调查与风险评价项目(*县)复核存在变化的老点地质灾害隐患点基本情况汇总表见表 J.4表 J.4 地质灾害精细化调查与风险评价项目(*县)复核存在变化的老点地质灾害隐患点基本情况汇总表 坐标原有规模类型目前规模类型原有险情目前险情稳定性备注序号乡(镇)隐患编号隐患点名称经度纬度灾害类型体积 V(104m3)规模等级灾害类型体积 V(104m3)规模等级主要诱发因素威胁对象类型威胁户数财产(万元)险情等级威胁对象类型威胁户数财产(万元)险情等级现状趋势是否为高位灾害类型已采取的防治措施及功效防治措施建议防治紧迫程度监测人员监测责任人河南省地方标准公共服务平台DB41/T XXXXXXXX62F FG 附录K(资料性)单体斜坡稳定性评价方法K.1单体斜坡稳定性评价方法分类单体斜坡稳定性评价方法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大类。
K.2定性评价法K.2.1定性评价方法,主要是通过工程地质勘察,查明影响斜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可能的变形破坏方式及失稳的力学机制,分析已变形地质体的成因及其演化阶段,最终结合实践经验定性评价斜坡稳定性状况及其可能发展趋势K.2.2定性评价法的优点是能综合考虑影响斜坡稳定性的多种因素,快速地对斜坡的稳定状况及其发展趋势作出评价K.2.3定性评价法的缺点是类比条件因地、因时而异,经验性强,无数量界限K.2.4常用的方法主要有自然(成因)历史分析法、类型比较法、斜坡评比法、图解法等,其中常用的分析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a)自然(成因)历史分析法:该方法主要根据斜坡发育的地质环境,分析斜坡发育历史中的各种变形破坏迹象及其基本规律和稳定性影响因素等,追溯斜坡演变的全过程,对滑坡体稳定性的总体状况、趋势和区域性特征作出评价和预测;然而对已发生滑坡的滑坡体,则应判断其能否复活或转化,从而确定天然斜坡的稳定性通过研究滑坡形成的地质历史和所处的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滑坡的地貌和地质结构、发展演化阶段及变形破坏形迹,分析主要的和次要的影响因素,从而对滑坡稳定性作出评价通过追溯滑坡发生、发展演化的全过程,进行滑坡稳定性评价。
自然历史分析法主要包括三方面研究内容:1)区域地质背景的研究;2)滑坡演变的主导因素及触发因素;3)预测滑坡所处演化阶段和发展趋势,可能的破坏方式b)工程地质类比法:该法是将已有的天然滑坡体或人工斜坡研究经验,包括稳定的或破坏的,用于新研究滑体的稳定性分析,坡角或计算参数的取值等此法具有经验性和地区性特点,应用时必需全面分析已有滑坡体与新研究滑坡体两者之间的地貌、地层岩性、结构、水文地质、自然环境、历史变形等主导因素及发育阶段等方面的相似性,同时还应考虑工程的规模、类型及其对滑坡体的特殊要求等工程类比法是根据拟建工程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岩体特性和动态观测资料,结合具有类似条件的已建工程,开展资料的综合分析和对比,从而判断工程区岩体的稳定性,取得相应的资料进行稳定分析而图解法是在岩体结构及其特性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工程力作用方式,借助赤平投影、实体比例投影法或块体坐标投影法进行图解分析,初步判断岩体的稳定性;c)图解法:图解法常用于岩质滑坡体的稳定分析,是在岩体结构及其特性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工程力作用方式,借助赤平投影、实体比例投影法或块体坐标投影法进行图解分析,这样可快速、直观地分辨出控制滑坡体的主要和次要结构面,分析不连续面的组合关系和控制性边界条件,确定欠稳定块体的形状、规模及滑动方向,进而初步判定滑坡体的稳定性,并为力学计算提供信息。
河南省地方标准公共服务平台DB41/T XXXXXXXX63K.3定量评价方法K.3.1定量评价法有极限平衡分析法和数值模拟分析方法K.3.2极限平衡分析法:极限平衡理论的主要思想是将滑动土体进行条分,根据极限状态下土条受力和力矩的平衡来分析斜坡的稳定性,极限平衡分析方法很多,如:Fellenius法、Bishop法、Jaubu法、Morgenstern Prince法、Hoek楔体极限平衡分析法、Sarma法等,见表K.1表 K.1 部分极限平衡法的主要特点分析方法应用条件及步骤力学分析实用范围及特点1)圆弧滑面滑坡2)垂直条分滑体3)计算简单,稳定系数偏小Fellenius 法(又称瑞典条分法)(1927)圆弧滑面,定转动中心,各块间作用合力平行于滑动面整体力矩平衡4)只适于简单均质土坡1)任意形状的滑面2)垂直条分滑体3)稳定系数略大Bishop 法(1955)圆弧滑面,定转动中心,各块间作用合力平行于滑动面;非圆弧滑面,拟合圆弧与转动中心,各块间作用力水平,条间切向力X为零1)整体力矩平衡与静力平衡2)条间垂向作用力为零4)一般适用于土坡1)垂直条分滑体2)用于复合滑坡Janbu 法(1956)非圆弧滑面,精确计算各条块滑动平衡 条间力,按推力线定法向力 E 的作用点简化条间切向力 X=0,然后对稳定性系数进行修改1)分块力矩平衡2)分块力平衡3)考虑条间作用力3)可适于非均质土坡1)任何形状滑面滑坡2)垂直条分块体Spencer 法(1967)圆弧滑面或拟合中心圆弧。
X/E 为一个给定常数值1)分块力平衡2)分块力矩平衡3)岩质滑坡或土滑坡1)垂直条分滑体2)用于任何形状滑面滑坡Morgenstern-Spencer 法(1965)圆弧或非圆弧滑动面,X/E 与水平方向坐标存在着函数关系 X/E=f(x)1)考虑分块力矩平衡2)考虑分块切向力平衡与法向力平衡3)适于土坡Hoek 楔体分析法 (1973)楔形滑动面,各滑面均为平面,以各滑面总抗滑力与楔体总下滑力来确定稳定安全系数整体力平衡1)适于岩质楔形滑坡或土滑坡1)可以任意条分块体2)适于任何形状滑面滑坡Sarma 法(1979)认为除平面和圆弧面外,滑动体必须先破裂成相互滑动的块体后才能滑动,该方法根据块体处于极限平衡状态来确定稳定系数分块力平衡3)适于岩质滑坡或土滑坡1)任何形状滑面滑坡不平衡推力法 (又称传递系数法) (1977)圆弧或非圆弧滑动面条块间合力方向与上一条1)各分块力平衡2)考虑了分条面上的剪2)垂直条分块体河南省地方标准公共服务平台DB41/T XXXXXXXX64分析方法应用条件及步骤力学分析实用范围及特点3)岩质滑坡或土滑坡块滑面平行,即 Xi/Ei tanai力4)滑动面倾角不宜过陡K.3.3数值分析方法:数值分析方法是目前岩土力学计算中使用比较普遍的一类分析方法,主要有:有限元(FEM)法、边界元(BEM)法、离散元(DEM)法、快速Lagrangian分析法、块体理论(BT)与不连续变形分析(DDA) 、无界元(IDEM)法等,见表K.2。
其中,有限元(FEM)法在斜坡岩土体的稳定性分析中得到最早(1967)应用,也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数值分析方法,可以用来求解弹性、弹塑性、粘弹塑性、粘塑性等问 题有限元法的优点是部分地考虑了斜坡岩土体的非均质和不连续性,可以给出岩土体的应力、应变大小与分布,避免了极限平衡分析法中将滑体视为刚体而过于简化的缺点,能近似地从应力应变去分析斜坡的变形破坏机制,分析最先、最容易发生屈服破坏的部位和需要首先进行加固的部位等但它还不能很好地求解大变形和位移不连续等问题,对于无限域、应力集中问题等的求解还不理想另外,几种数值分析方法的耦合应用(如有限元与无界元、边界元、离散元等的耦合,边界元与离散元的耦合,以及数值解与解析解间的耦合,模糊数学与数值方法的耦合等)能在一定程度上彼此取长补短,以适应岩体的非均质、不连续、无限域等特征,使计算变得高效、合理与经济表 K.2 部分数值分析方法的主要特点分析方法运行机制使用特点存在缺陷有限元法(FEM)离散岩土介质为多个单元,荷载移植至节点,插值函数考虑连续条件,采用矩阵位移法或力学求解岩土介质应力场和位移场可以用来求解弹性、弹塑性、粘弹塑性、粘塑性等问题;部分地考虑了土体均质、不连续性,可以给出岩土体应力、应变的大小与分布对大变形、小连续位移、无限域、应力集中等问题的求解不理想边界元法(BEM)将介质边界离散为边界单元,把边界微分方程转换为线性代数方程组,求解边界应力和位移解,再由解析法计算域内任一点的解只对研究区的边界进行离散,数据输入量较少,对处理无界域、半无界域等问题较为理想要求事先知道控制微分方程的基本解,在处理非线性、小均匀性、模拟分步开挖等方面不如有限元FLAC 法有限差分原理考虑岩土体小连续性、大变形特征,求解速度较快计算边界、单元网格的划分具有很大随意性离散元法(DEM)将区域离散为单元,但单元结点可以分离,单元间的作用力可由力与位移的关系求出,个别单元的运动由牛顿运动定理确定动态性,考虑了岩体的非均质、不连续和大变形等特点,允许块体间发生平动、转动甚至相互脱离,可形象反映应力场、速度、位移等力学参量的全程变化只对块状、层状破裂或一般碎裂结构岩体比较适合无界元法采用了一种特殊的形函数及位移插值函数,能反映在无穷远处的边界条件,近年来己比较广泛地应用非线性问题动力问题、不连续问题等的求解,是有 限元方法的推广适合于非线性、小连续和动力等问题求解,能有效解决有限元的“边界效应”及人为确定边界的缺点,在动力问题中犹为突出一般要与其他方法,如有限元联合应用块体理论几何学原理与解析方法几何学特征,利用拓扑学、群论原理,适用于岩体稳定分析只考虑抗拉强度,不计节理 变形、力矩作用河南省地方标准公共服务平台DB41/T XXXXXXXX65不连续变形分析(DDA)通过小连续曲面的相互约束建立整。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