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王震中:应该怎样研究上古的神话与历史——评《诸神的起源》.doc

11页
  • 卖家[上传人]:M****1
  • 文档编号:382215763
  • 上传时间:2022-12-0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8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王震中:应该怎样研究上古的神话与历史——评《诸神的起源》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将上古神话视为一个解释系统、礼仪系统和操作系统,运用文化学和文化人类学的一些概念及方法从事研究,在国际学术界早已成为一种显学;在我国,近年来也有人在进行尝试何新同志的《诸神的起源》[1](简称《诸神》)便是一例典型该书因有上述某些特点而赢得一些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的推崇,是可以理解的然而,笔者认为,科学地推进这一课题的研究,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必须符合中国上古历史的实际,必须遵循科学的论证方法细读《诸神》,可以发现:第一,书中所拟构的宗教神话学体系——华夏民族的远古诸神“起源于崇拜太阳的原始一神教”,与中国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的历史实际不符,有主观臆造之嫌;第二,书中所勾画的古华夏民族的组成与分布的古史系统,与事实背道而驰,完全是作者为其“原始一神论”的需要所作的简单比附;第三,书中的论证方法,存在多方面的错误;第四,书中至少有20 处以上的“硬伤”现分述于下,以就正于何 新同志及研究上古神话和历史的同行一《诸神》一书,主要是用神话传说来建立其“原始一神论”体系的,因此对它的分析必须从神话传说谈起众所周知,所谓“三皇五帝”自古一系的伪古史体系,是战国秦汉间人们在大一统历史趋势的影响下,依据主观想象而设计和编造出来的历史蓝图和社会发展模式。

      实际上,史前中国根本不存在像三代以来那样的以某一地域为中心的统一的民族,而处于姓族部落林立的分散状态既然尚未形成统一的民族,自然不会有统一的上帝或天皇之神,也不会有所谓“全人类的共祖”,因而也不会有关于“原始一神”的传说,只能有各族团各具特色的有关自然神、图腾神和始祖神之类的神话然而,《诸神》却认为:“中国人的始祖神话,可以划分为两个级别第一级次是关于全人类的共祖的神话,古华夏先民们认为它就是太阳神以及火神第二级次是关于本族团的始祖神这就是夏祖女修(震中按:夏祖不是女修而为修己,女修是嬴姓秦人的女始祖)吞月精而生禹的神话,商族简狄吞凤凰卵而生契的神话,以及周祖姜原与神龙交合生后稷(炎帝——神农)的神话震中按:将后稷视为炎帝,于史无征并说中国神话的“发生次序是:太阳神——人类始祖神神话→各族团始祖神话→观象制器的神话→宇宙起源的思考”(第190 页)这种不加论证、实际上也无法论证的始末倒置的排比,显然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由上述错误的古史观出发,书中首先断言:皇昊神帝诸字“在上古其实是对太阳神的尊称或颂美之辞”(第14 页),“均与太阳神信仰有关”,从而证明中国自新石器时代到殷商早期,“也曾经存在过一元的日神信仰”(第7 页)。

      殊不知,皇、昊、神、帝诸字,根本不能作为中国上古存在一元的日神论的证据皇字不见于甲骨文,始见于西周金文,所以它无法说明西周以前的历史昊字同古史传说中的大皞(昊)氏、少皞(昊)氏相联结,但作为文字则至战国始见而且,大昊、少昊只是史前东夷民族中的两个部落或部落群;以昊为徽号,说明太阳崇拜在这两个部落中确实占有突出地位,却无法证明其他部落、其他原始民族的崇拜习俗神字从示申声,申字见于甲骨文,但其形音义都与太阳无涉书中说“旦、神二字古代通用”,系有意曲解《礼记·郊特牲》郑玄注《郊特牲》云:“不敢用亵味而贵多品,所以交于旦明之义也郑玄注:“旦当为神,篆字之误也意思是说《郊特牲》中旦字是神字之误而书中却略去“篆字之误”,只说“郑注:‘旦当为神’”(第33 页)这显然是割裂郑注,曲成其说帝在甲骨文中处于至上神的地位书中将帝解释为太阳神的唯一理由是:张舜徽曾说《易经》中的“帝出于震”就是日出于晨然而,“帝出于震”并非出自《易经》,而是《易传·说卦》《说卦》写于汉初,曲解《易经》之处甚多《易经》中只有一处出现帝字,写作:“王用享于帝”[2],注经家均说:享于帝,享祀上帝也但无论如何也难从中看出太阳神的一点影子。

      帝字最早见于甲骨卜辞,而且是卜辞中屡屡出现的至上神对帝的解释不能抛开卜辞文例和辞义关于甲骨文中的帝,尽管古文字学家们有种种不同的解释,但从未有一人将它释为太阳神因为无论其形音义还是神性神格都与太阳无涉,何况在甲骨文中尚有在上帝统辖之下、其地位远低于祖神和河、岳等自然神的“日神”总之,古文字中的皇昊神帝诸字,既不能证明古华夏先民以太阳神为其共祖,也不能证明诸神起源于太阳神 其次,书中第一章《太阳神与远古华夏民族的起源》,共列举了大昊、颛顼、帝俊、虞舜四神或四神人来论证“上古时代的中国曾广为流行太阳神的崇拜”,并得出中国的西北部、北部、东部诸部落集团都把太阳神看作自身的始祖神的结论,由此而说明华夏民族的起源其实,书中所列的证据和结论之间,在逻辑上很难成立第一,这四位神或神人都来自我国东部地区,最初只是崇信于史前东夷民族,而不能代表或囊括其他地区帝俊即甲骨文中的商高祖夔,商族来自我国东方,书中已作说明,不必赘述虞舜,《孟子·离娄下》明确地说他是“东夷之人”关于大皞氏居地,《左传》明确记载共有两处,一处在今河南淮阳县一带,即昭公十七年所说的“陈,大皞之虚也”另一处为山东古济泗一带,即僖公二十一年所说:“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大皞与有济之祀。

      根据古代“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的传统,凤姓的任、宿、须句、颛臾诸小国,为上古大皞部落之后裔,当无问题据《左传》杜预注,任,在今山东济宁县;宿、须句,均在今山东东平县境内;颛臾在今山东平邑县东、费县西北文献所载,凿凿有据,所以古代共认太皞为东方之部族,今日学人也无异说然而《诸神》却硬把它拉到我国的西北部和北部,说“它实际上可能是夏人和周人的先祖在考古学上,他们似乎是马厂—马家窑—仰韶—龙山文化的创造者”(第28页) 关于颛顼部落居住在濮阳,徐旭生先生根据《山海经·大荒东经》“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等文献记载,认为颛顼部落是东夷族与炎黄族在濮阳相融合的产物,其文化也是“一种混合而较高的文化”[3]田昌五先生更认为颛顼部落属于史前东夷族成员[4]总之,大昊、颛顼、帝俊、虞舜全来自我国东方,因此不能说明华夏民族起源时的各主干“都把太阳神看作自身的始祖神”第二,就这四神人的神性而言,也仅仅大昊和颛顼(高阳)氏含有太阳崇拜的信仰,帝俊和虞舜并非如此帝俊,见于《山海经》达16 处,这些记述说明包括日月在内的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一切几乎全为帝俊所创造倘若说帝俊即商高祖夔,那么《山海经》中的帝俊则是该书作者将商高祖夔升华为上帝的化身了。

      仅就《诸神》所举的帝俊妻生十日、生十有二月的根据看,帝俊只能是上帝《山海经》和楚帛书所载均是帝俊生日月而非太阳生帝俊,因此根本不能推论为由“太阳神转变成了上帝”至于虞舜,《史记·五帝本纪》说他“名曰重华”《诸神》解释说:“重、申二字古可通用而申即神之本字,故重华可训作、‘申华’即‘神华’华有光义,则‘神华’可以认为还是太阳的别名第25 页)在这里,《诸神》将“重华”二字都作了改动,重改为神,华改为太阳之光华固然有光义,但实指花之光彩,是华的引伸义华在金文中就是花的象形,从形音义三方面讲,华的本意就是花(甲骨金文中无花字),引申为花之光彩,根本与太阳无涉其实,太史公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对重华已有交代,他说:“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集解》引《尸子》说:“舜两眸子,是谓重瞳《正义》也说:“目重瞳子,故曰重华”同《诸神》一书滥用通转、随意破字改字相比,笔者更相信《史记》中的有关说法第三,严格地说,书中列举的四神人的记载都不属于始祖神的神话真正的始祖诞生的神话是:夏族的鲧妻修己,“见汉星贯昂,梦接意感,既而吞神珠”而生禹;商族的简狄,吞玄鸟卵而生契;周族的姜原,履大人迹而生弃;嬴秦的女修,吞玄鸟卵而生大业。

      这些始祖诞生的神话,是图腾崇拜的转形演变,无论就其原生形态还是次生形态,都看不出太阳崇拜的存在可惜,这些材料未被《诸神》引证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诸神》舍此却得出结论:“太阳是古华夏民族所崇拜的宇宙神和始祖神”(第124 页)其实,若全面检讨一番神话传说材料,我们便会发现,我国的史前诸原始民族大致可分为四大集团:由西而东的姜姓炎帝族,由北而南的姬姓黄帝族,由东而西的史前东夷族,由南而北的苗蛮族姜姓炎帝族,《左传》昭公十七年说它“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可知火神是这一族的宗神或保护神与之同时,炎帝族中的共工氏,又以崇拜鱼蛇而别具特征《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说:“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句龙即勾状卷曲之蛇龙《山海经·大荒北经》说:“共工之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自环之蛇即句龙《归藏·启筮篇》也说:“共工,人面蛇身,朱发共工一名,又有人论证为鲧,[5]《说文》:“鲧,鱼也”,《玉篇》:“大鱼也”也有人说:共工音义犹鯕,《博雅》:“鯕,鲲也”,鲲为大鱼总之,姜姓的共工氏因崇拜鱼蛇而闻名,故《左传》昭公十七年说:“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由共工氏分化而出的四岳集团,后形成齐吕申许四姜姓国,仅从徽号看,则又以崇拜山岳为其特征。

      要之,作为古华夏民族四大族源之一的姜姓炎帝族,根本就没有任何材料能证明其太阳神的存在史前姬姓黄帝族,《左传》昭公十七年明确写道:“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此外,黄帝族也崇拜大鳖和猛兽黄帝又号称轩辕氏和有熊氏轩辕一名,郭沫若等先生认为就是《国语·周语》中“我姬氏出自天鼋”之天鼋,此字铜器铭文中常见所以轩辕(天鼋)一名, 可能同这一族中的一支或几支崇拜大鳖有关而有熊氏一名,邹衡先生认为它就是铜器铭文中与“天鼋”族徽相并存的“天熊”、“天虎”之类的天兽族,[6]联系《史记·五帝本纪》中黄帝“教熊羆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的记载,有熊氏这一徽号可能同黄帝族中的另一支或几支崇拜熊虎等猛兽有关《国语·晋语》说:“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因母党的不同而“别为十二姓”这就是说,虽同属黄帝族团的成员,但由于出于不同的母系姓族(即民族学中的Clan ,通常误译为“氏族”[7]),而具有不同的“姓”黄帝族可以划分为12 个姓族团体,恰与黄帝既号称轩辕氏又号称有熊氏的情形相一致由其崇拜云、天鼋(大鳖)、熊羆貔貅貙虎等,可知这一族团的崇拜物是多元的至于“黄帝”一名,顾颉刚等先生认为就是皇天上帝的意思,《诸神》则以为黄帝即光帝亦即太阳神。

      我们认为,从“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和“我姬氏出自天鼋”的记载以及铜器中“天鼋”、“天熊”之类的族徽铭文来看,黄帝族似乎对“天”以及与天密不可分的“云”特别崇拜,所以把黄帝理解为皇天上帝似乎更接近实际其实,最初可能只有轩辕(天鼋)氏和有熊氏的徽号,黄帝一名应当是后起的它含有对姬姓族所生长的黄土高原之地的崇拜,并与皇帝谐音(均为阳部韵)因而,在后来的五行观念支配下,《吕氏春秋·十二纪》和《礼记·月令》都将中央土、后土与黄帝相配在史书中,黄帝一名始见于《左传》和战国齐威王时期的《陈侯因咨敦》铭文中我们不能拿很可能属于后来形成的概念作为早期尚处于分散状态下的各族团含有统一崇拜物的证据退一步讲,即使承认黄帝即光帝,为太阳神的别名,那太阳也只是黄帝族内众多崇拜物中的一物而已它既证明不了黄帝族中的诸神都起源于太阳神,更不能以此来代表其他原始民族集团的崇拜物 古史传说中,同中原地区时常发生战争的南方苗蛮族,以崇拜长蛇为特征《山海经·海内经》说:“有人曰苗民,有神焉,人首蛇身,长如辕,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旃冠,名曰延维人首蛇身的延维,郭璞注说“即委蛇”,亦即《庄子·达生篇》“泽有委蛇”之委蛇。

      我国东南方的吴越之民,也以崇拜蛇龙而闻名《史记·吴太伯世家·集解》说这一带的人因“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像龙子,故不见伤害 史前活动于海岱地区的东夷民族,其组成有大皞、少皞、皋陶、伯益、蚩尤、有虞、高辛诸部,其崇拜物也是形形色色。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