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祜诗歌与唐代文化.pdf
57页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张祜诗歌与唐代文化姓名:金文佳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典文献学指导教师:查清华20090401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张祜是自中唐入晚唐这一段时期中的一位著名诗人,有五百余首诗歌传世近二十年来,学界对张祜有所关注,取得不少成果,但仍留下很多可深化、可拓展的空间本文从第一手文献资料出发,重在从文化学角度解读张祜的诗歌作品,探询其妇女观、宗教观和艺术观等,从而揭示其社会文化意义;此外,本文对张祜交游情况、张祜诗歌接受及其版本源流的考证,亦对已有研究有所补充.全文由绪论、正文和余论组成《绪论》部分,主要对近二十年张祜研究进行学术史的梳理,以便为本文的撰写提供学理基础和视角参照,由此确立本文研究的重点、思路和方法第一节《张祜交游考略》,根据张祜交游的对象分类进行考察,以此彰显张祜的性格为人以及所受的人际环境影响,为后文对其诗歌的研究提供相关背景资料第二节《张祜笔下的女性形象》,着眼于张祜诗歌的女性题材,按照不同社会阶层以及社会角色分类解析张祜诗歌中的女性形象如果说痴情闺秀的形象仍属于传统的男性理想意愿,那么张祜对浮华才女的颂赞和对幽怨宫女的同情,就倾注了更多的身份认同和心灵默契,因此这两类女性形象特别折射出人性和人道的辉光,并因此而具有新的时代意义。
第三节《张祜诗歌的佛心禅趣》,以张祜涉及佛禅题材的诗歌为对象,考察张祜诗歌的佛禅心性与宗教趣味,由此揭示其中蕴涵的中晚唐佛教文化因素张祜与佛僧的酬赠诗常常体现对“悟色身无染“ 的人格标榜,咏叹历史的诗总是发出“往事尽成空”的嗟叹,而对佛寺的访拜常能使人产生“超然离世群”的精神皈依感第四节《张祜诗歌的仙风道骨》,以张祜涉及道教题材的诗歌为对象,考察张祜诗歌的道教文化蕴涵这类诗歌重点抒写飞升成仙的宗教理想、隐逸自由的人格精神、名山道观的仙风灵气,以及炼丹服药的宗教实践张祜之好道,实际在追求一种高蹈绝尘的人生方式、一种解脱羁束的生活理想,一个能安顿心灵的精神家园第五节《张祜诗歌的乐舞形象》,以张祜涉及乐舞题材的诗歌为对象,考察其艺术表现形式及文化内涵从旋律悠扬的演奏到声情并茂的演唱,从美妙动听的乐曲到婀娜优美的舞姿,经过诗人惟妙惟肖的渲染和细腻传神的刻画,生动地展现了大唐乐舞文化的繁荣景象及崇尚音乐歌舞的社会摘要上海师范人学硕上学位论文风气,多侧面地展现了当时宫廷和市井的生活风貌余论:《张祜诗歌的接受与版本流传》,先从接受学的角度,考察自唐至清张祜诗歌的研究历史,虽属粗线条勾勒,却是张祜研究的首次尝试;次从文献学的视角,列举张祜诗集版本的知见目录,并在此基础上考证其版本源流,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文献资料线索。
张祜诗歌既是张祜自身生命体验的创作自诉,也是唐代盛极难再的时代呻吟张祜诗歌蕴涵的种种文化旨趣,无一不与诗人的生活遭际相关,也无一不与时代的变迁相应关键字:张祜女性佛道乐舞接受史上海师范大学硕上学位论文A b s t r a c tZ h a n gH ui saf a m o u sp o e td u r i n gM i d - T a n gt oL a t eT a n g .H el e f tU Sm o r et h a nf i v eh u n d r e dp o e m sw h i c hi sal a r g eq u a n t i t ye v e ni ne n t i r eT a n gD y n a s t y .Z h a n gH u ’Sp o e mi st h es t o r yo fh i sl i f e .M o r e o v e r ,i ti st h eg r o a no ft h et h a to n c eg l o r i o u sD y n a s t y .I nr e c e n tt w e n t yy e a r st h ea c a d e m eh a s :p a i da t t e n t i o no nh i ma n dr e a c h e dm a n ya c h i e v e m e n to nr e s e a r c h m e n t .B u tt h e r ei ss t i l ll o t so fs p a c eC a nb ed e e p e n e do rd e v e l o p e dl e f tt oU S .S ob a s e do na l lt h eo r g i n a lm a t e r i a l ,t h i sa r t i c l et r yt oi n t r o d u c ea l lZ h a n gH u ’Sl i f e ,t h e nd i gi n t oh i st h o u g h t .T r yt or e —a n a l y s et h ep o e m sf r o mt h ea n g l eo fc u l t u r e ,i no r d e rt or e v e a lt h ec o n c e p to fw o m e n ,r e l i g i o na n da r ti nh i sp o e m .K e yW o r d s :Z h a n gH uW o m e nB u d d h i s mT a o i s mM u s i ct h eH i s t o r yo fR e c e p t i v i t y论文独创性声明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作者签名:匆币日期.川川口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作者签名庶专庐导师签名醮一_ r 弋绪论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张祜是自中唐入晚唐这一段时期中的一位著名诗人,他身历德宗、顺 宗、j 嗓、穆亲■丽支宗、武票■置票等朝■两一丽书葛皆无其传《新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置宗等朝两《唐书》皆无其传《新唐书·艺文志四》上仅有“张祜诗一卷,字承吉,为处士,大中中卒“ 这样一句以至于张祜之“祜“ ,由于形近,至晚唐已有被误一记为“祜“ 的情况出现,唐康骄《剧谈录》、唐王赞《元英先生诗集序》、宋王灼《碧鸡漫志》、宋尤袤《遂初堂书目》、元辛文房《唐才子传》等书中均误作“祜“ 关于张祜最早、最直接的资料是唐代颜查《过张处士丹阳故居》诗之序及陆龟蒙、皮日休之和作及序。
但从《唐诗纪事》、《唐才子传》、《唐摭言》、《桂苑丛谈》等书的片断记载和张祜的诗中,然可以看出他的一些大致情况大体而言,张祜青年时期风流倜傥,狂放不羁,流寓苏州、淮南一代中年开始为进入仕途而奔波,却受到元稹和白居易的贬抑张祜从此绝意出仕,晚年定居于丹阳曲阿( 今江苏省丹阳县) 隐居以布衣而终,晚景凄凉一、近二十年张祜研究述评二十世纪前学术界并没有对张祜给予多少关注,致使张祜在普通读者中不很知名然而伴随着张祜单篇诗歌作品的流传,近二十年来学界对张祜的研究热了起来,取得了不少成果 一) 关于张祜生平的研究张祜一生坎坷不达,沉沦于下僚,除了他的诗作流传于众口之外,其生平事迹,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唐康骄《剧谈录》、唐王赞《元英先生诗集序》、宋王灼《碧鸡漫志》、宋尤袤《遂初堂书目》、元辛文房《唐才子传》等书中均误作“祜“ 吴企明考证本应作“祜’’,“祜”乃传写之误《唐诗纪事》谓其字“长吉“ 谭优学在其《唐诗人行年考·张祜行年考》谓“长“乃“承”字音误,张祜字应为“承吉”张祜的籍贯先有《唐才子传》的南阳人这一说法,后宋人计有功认为张祜是清河人范风池《张祜及其宫词略考》‘D 得出“张祜为交河人“ 这一新①范风池:《张祜及其宫词略考》,《瀚海学刊》1 9 9 2 年第M q 期。
上海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绪论的结论理由是提出张祜是南阳人一说的《唐才子传》是元人所作,而先于元朝的宋人则不认为是南阳人,故否定了之前普遍认同的南阳人一说最早宋人计有功认为张祜是清河人,但《清河县志》并无张祜的记载,故此说也不成立而最早见于北宋人欧阳志政和年间编写的《舆地广记》以及今有两种版本的《交河县志》均有记载张祜其人至于张祜的生卒年则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光其生年,研究者就给出了四种说法其一,闻一多《唐诗大系》中认为张祜生于德宗贞元八年( 7 9 2 年) ,却未言何据此观点影响了后来的许多学者尹占华的《张祜系年考》∞以及后来吴在庆发表的《张祜生年辨证》@ 一文,还有《唐才子传校笺》卷六均赞成此说法并加以论证论证依据是既已考订的《忆江东旧游四十韵寄宣武李尚书》一诗作于开成五年,诗中“伯玉年将近,宣尼《易》未弘“ ,一句昭示张祜将近蓬伯玉“五十而知四十九非“ 之年,以此断定张祜时年四十九再据此推算出张祜生年为贞元八年其二,谭优学的《唐诗人行年考·张祜行年考》固中通过作于贞元十五年的一首《哭汴州陆大夫诗》否定了张祜生于贞元八年之说并且同样凭借张祜的《忆江东旧游四十韵寄宣武李尚书》一诗认为是张祜生年应为建中三年( 7 8 2 年) 。
谭先生的理由是诗中的李尚书是李逢吉而非李绅,李逢吉曾任兵部尚书且在太和三年以汴州刺史充宣武节度使其三,卞歧《张祜生年考辨》@ 认为张祜生于贞元十八年( 8 0 2 年) 依据是张祜《京城寓怀》“三十年持一钓竿,偶随书荐入长安 一句,以及《寓怀寄苏州刘郎中》诗下的“时以天平公荐罢归”的小注此说遭到了吴在庆先生的异议,他在《张祜生年辨证》一文中指出卞歧《张祜生年考辨》中误将张祜的几次入京当作一次,导致了卞文中误认为上述所引两首诗是同年之作其四,乔长阜《张祜生卒年和三入长安考》固以及高玉岜《张祜何年进京》均认为张祜生年为贞元五年( 7 8 9 年) 以此考证张祜的生平,没有矛盾之处《唐代文学编年史》即采用此说吕婷在其2 0 0 6 年发表的硕士论文《张祜研究》中,分析了上述四种说法,认为吴在庆先生的《张祜生年辨证》中给出的论据最为详细故认为张祜生年为贞元八年之说最可信同时也论证确定了张祜的三次入京时间,①尹占华:《张祜系年考》,《唐代义学研究》第二辑 ②吴在庆:《张祜生年辨证》,《厦门人学学报》1 9 8 6 年1 期 ③谭优学:《唐诗人行年考·张祜行年考》,《两南师范大学学报》1 9 8 0 年第4 期。
④卞歧:《张祜生年考辨》,《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 9 8 1 年第4 期 ⑤乔长阜:《张祜生卒年和三入长安考》,《唐代文学研究( 第一辑) 》2绪论卜海师范大学硕上学位论文分别为首次入京在元和六年( 8 1 1 ) ,第二次在长庆元年( 8 2 1 ) ,第三次在文宗大和五年( 8 3 1 ) ,给围绕这一问题产生的许久纷争画上了一个休止符关于张祜的卒年,分歧相对较小闻一多定为大中六年( 8 5 2 年) ,谭优学《张祜行年考》也主此见但吴在庆、乔长阜考证了出张祜此后更晚一点的诗作,并据顾陶作于大中十年的《唐诗类选后序》“张( 祜) ⋯⋯身没才二三年”得出张祜卒于大中七八年间,只是吴取大中八年( 8 5 4 年) ,乔取大中七年( 8 5 3 年) 黄震云1 9 8 8 年在淮北煤师院学报上发表的《沈询和赵碾大中中行年及张祜晚年事迹汇考》认为大中六年的说法“更为活脱,似仍为确考”由于两《唐书》皆无张祜传,我们只能从《唐诗纪事》、《唐才子传》、《唐摭言》、《桂苑丛谈》等书的片断记载和张祜的诗中,看出他的一些大致情况俞香顺曾于1 9 9 5 年分别在《江海学刊》上前后发表了《张祜、李涉之交游》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