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苏洵《管仲论》原文及翻译译文.docx

27页
  • 卖家[上传人]:G***
  • 文档编号:555755689
  • 上传时间:2024-06-2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51.92KB
  • / 2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苏洵《管仲论》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洵《管仲论》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苏洵《管仲论》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洵《管仲论》原文及翻译苏洵 原文: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管仲论市工农商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威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

      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管仲 五伯莫盛于威、文,文公之才,不过威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习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威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威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吾观史鰌,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译文 管仲作丞相辅佐桓公,称霸于诸侯,排斥打击夷、狄等异族,终其一生都使齐国富强,诸侯不敢背叛管仲死后,竖刁、易牙、开方被重用桓公死于宫廷内乱,五位公子争抢君位,此祸蔓延,直到齐简公,齐国无一年安宁。

      功业的完成,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必然由一定的因素而引起;祸乱的发生,不是发作于作乱之时,也必有其根源而预兆因此,齐国的安定强盛,我不说是由于管仲,而说是由于鲍叔至于齐国的祸乱,我不说是由于竖刁、易牙、开方,而说是由于管仲为什么呢?竖刁、易牙、开方三人本就是乱国者,但重用他们的是齐桓公有了舜才知道流放四凶,有了仲尼然后才知道杀掉少正卯,那桓公是什么人,回头看来,使桓公重用这三个人的是管仲啊!管仲病危时,桓公询问丞相的人选此时,我想管仲将推荐天下最贤能的人来作答,但他的话不过是“竖刁、易牙、开方三个人,不讲人情,不能亲近”罢了 唉,管仲以为桓公果然能够不用这三个人吗?管仲和桓公相处多年了,该知道他的为人了吧桓公是个音乐不停歇于耳,美色不离开眼的人如无此三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他开始不重用他们,只是由于管仲在,一旦管仲没了,这三人就弹冠相庆了管仲以为自己的遗言就可束缚桓公吗?齐国不怕有这三人,而是怕没有管仲有管仲在,那这三人只是普通人罢了若不是这样,天下难道缺跟这三人一样的人吗?即使桓公侥幸而听了管仲的话,杀了这三个人,但其余的这类人,管仲能一个也不剩地除掉他们吗?唉!管仲是不懂得从根本上着眼的人啊!如果他乘着齐桓公询问时,推荐天下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虽死,齐国也不算是失去了管仲。

      这三人又有什么可怕的,就是不提他们也可以啊! 五霸中没有比齐桓公、晋文公再强的了晋文公的才能比不上齐桓公,他的大臣也都赶不上管仲晋灵公暴虐,不如齐孝公宽厚可晋文公死后,诸侯不敢背叛晋国晋国承袭文公的余威,还能在一百年里充当盟主为什么呢?因为它的君主虽不贤明,但是还有老成练达的大臣存在桓公死后,齐国一败涂地,这没有什么疑问奇啊!他仅依靠一个管仲,管仲却死了 天下并非无贤人,确实是有贤臣而没有明君桓公在世时,就说天下再没有管仲这样的人才我不相信管仲的书里有记载他将死时论及鲍叔牙、宾胥无的为人,并列出他们各自的短处这是他心中认为这几个人都不能托以国家重任而且预料自己将死这部书实在是荒诞,不值得相信我看史鳅,因为活着不能荐用蘧伯玉和斥退弥子瑕,为此有身后劝谏之事萧何临死,推荐曹参代替自己大臣的用心,本来应该如此啊!国家因一个人而兴盛,一个人而灭亡贤人不悲痛自己的死亡,而忧虑国家的衰败因此必须再推选出贤明的人来,然后才可以放心死去那管仲,凭什么可以死掉呢? 2、苏洵《孙武》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洵《孙武》原文及翻译苏洵 原文: ①天下之士与之言兵,而曰我不能者几人?求之于言而不穷者几人?言不穷矣,求之于用而不穷者几人?呜呼!至于用而不穷者,吾未之见也。

      ②《孙武十三篇》,兵家举以为师然以吾评之,其言兵之雄乎!其书论奇权密机,出入神鬼,自古以兵著书者罕所及以是而揣其为人,必谓有应敌无穷之才不知武用兵乃不能必克,与书所言远甚 ③吴王阖庐之入郢也,武为将军及秦楚交败其兵,越王入践其国,外祸内患,一旦迭发,吴王奔走,自救不暇武殊无一谋以弭斯乱若按武之书以责武之失,凡有三焉《九地》曰:“威加于敌,则交不得合而武使秦得听包胥之言,出兵救楚,无忌吴之心,斯不威之甚其失一也《作战》曰:“久暴师则钝兵挫锐,诸侯乘其弊而起且武以九年冬伐楚,至十年秋始还,可谓久暴矣越人能无乘间入国乎!其失二也又曰:“杀敌者,怒也今武纵子胥、伯嚭鞭平王尸,复一夫之私忿以激怒敌,此司马戍、子西、子期所以必死仇吴也勾践不颓旧冢①而吴服,田单谲燕掘墓而齐奋,知谋与武远矣武不达此,其失三也 ④然则始吴能以入郢,乃因胥、嚭、唐、蔡之怒,及乘楚之不仁,武之功盖亦鲜耳夫以武自为书,尚不能自用以取败北况区区祖其故智余论者而能将乎! ⑤且吴起与武,一体之人也,皆著书言兵,世称之曰“孙吴”然而吴起之言兵也,轻法制,草略无所统纪,不若武之书词约而意尽,天下之兵说皆归其中。

      ⑥然吴起始用于鲁,破齐;及入魏,又能制秦兵;入楚,楚复霸而武之所为反如是,书之不足信也,固矣 (选自《权书》,有删改) 【注】旧冢:这里指吴王的祖坟 译文: 同天下的士人谈论用兵的事,说“我不会用兵”的人有几个?(在这些人中)向他提出理论上的问题而难不倒他的,又有几个?在理论上难不倒他,用他来领兵打仗而能够难不倒他的,又有几个?哎!至于说领兵打仗而能始终难不倒他的人,我从来没有见过哩! 孙武写了《孙武十三篇》,军事家都把他当作老师然而依照我的看法,孙武是谈论兵法的杰出人物!他的书论述奇特、权变、秘密、机智这些用兵的技巧,神出鬼没,自古以来那些谈论用兵的著作,极少能比得上的从这一点来揣测他这个人,一定具有应付敌人的无穷才能却)不知道他领兵打仗竟不能每战必胜,而且和他在书中谈的相距甚远 当吴王阖庐攻入郢都的时候,孙武为统帅等到秦国和楚国联合打败吴国的军队,越王勾践率大军进入践踏了他的国家,外祸内患一朝接踵而来,吴王奔逃,来不及自救孙武完全没有一点办法消除这些祸乱假如依据孙武自己的书来指责他的过失,总共有三条《九地》中说:“把威势加在敌人头上,就要使他不能同别国结交。

      然而孙武却使秦国能够听到申包胥(楚国大夫吴兵入郢都,申包胥至秦求救,哭于秦廷七日七夜,秦终于出兵救楚,大败吴军)的话,出兵援救楚国,对吴国没有忌惧之心,这就太没有威势了这是孙武的第一条过失《作战》中说:“长久出兵在外,就会使军力受损,使锐气受挫,别国就会乘你疲惫时而起兵(进攻你)孙武在吴王阖庐九年冬季攻打楚国,到十年秋季才返回,可以说是长久出兵在外了越国人怎能不乘虚攻入吴国呢?这是孙武的第二条过失《作战》又说:“战士奋勇杀敌,是由于愤怒孙武纵容伍子胥(春秋时楚国人,后奔吴,为大夫,终因直谏而死)、伯嚭(也是楚国人,后奔吴夫差为太宰越灭吴,杀伯嚭)鞭打楚平王(姓毕,熊氏,初名叶疾,即位后改名居,在位十三年)的尸体,发泄一个人的私忿,来激怒敌人;这就是司马戍(即沈尹戌,楚国左司马)、子西(楚平王子,名申,时为令尹)、子期(亦楚平王子,子西之弟,名结,时为大司马)誓死向吴国报仇的原因勾践(攻占吴国后)不去毁坏吴王的祖坟,因而吴国人民顺从他,田单(战国时齐国人燕军攻齐,占领七十余城,仅莒、即墨二城未破即墨守将战死,城中人民推田单为将军,田单用计大破燕军,收复所有被占城市,因功封安平君)欺诈燕军,使他们掘了齐人的坟墓,因而齐国人民奋起作战。

      他们的智谋远在孙武之上孙武不能通晓这个道理,这是他的第三条过失 既然这样,那么,当初吴军能够攻入郢都,是借用了伍子胥、伯嚭、唐国(春秋时诸侯国,都城在今湖北省随县西北唐城镇)、蔡国(春秋时诸候国,都城在今河南省新蔡县,唐、蔡二国国君均曾被楚囚禁受辱)的愤怒,以及乘楚国不仁的时机,孙武的功绩大概也是很少的了凭孙武自己写兵书(的能力),尚且不能自己(熟练)运用而遭到失败更何况几个只知学习孙武旧有的计谋和理论的人,怎么可以用他们来领兵打仗呢! 吴起(战国时卫国人,著名军事家:著有《吴子》一书,属兵家)与孙武是一样的人,都著书谈论兵法,世人并称他们叫做“孙吴”然而吴起谈论用兵,不注重法令制度,文字粗糙简略,没有统领全书的纲纪,不及孙武的书语言精练而意思详尽,天下所有的用兵理论都归于其中 但是,吴起开始被鲁国任用,就大破齐军;等到了魏国,又能制服秦国军队;到了楚国后,使楚国再次称霸诸侯可是孙武的所作所为,反而造成了这种(失败的)结局,(可见)书上的理论不值得(完全)信赖,本来就是这样啊 苏洵《孙武》 3、苏洵《乐论》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洵《乐论》原文及翻译苏洵 原文: 礼之始作也,难而易行,既行也,易而难久。

      天下未知君之为君,父之为父,兄之为兄,而圣人为之君、父、兄;天下未有以异其君、父、兄,而圣人为之拜、起、坐、立天下未有肯靡然以从我拜起坐立,而圣人身先之以耻呜呼!其亦难矣天下恶夫死也久矣,圣人招之曰:来,吾生尔既而其法果可以生天下之人,天下之人,视其向也,如此之危,而今也如此之安,则宜何从?故当其时虽难而易行既行也,天下之人,视君、父、兄,如头足之不待别白而后识,视拜、起、坐、立,如寝食之不待告语而后从事虽然,百人从之,一人不从,则其势不得遽至乎死天下之人,不知其初之无礼而死,而见其今之无礼而不至乎死也,则曰:“圣人欺我”故当其时虽易而难久呜呼!圣人之所恃以胜天下之劳逸者独有死生之说耳死生之说不信于天下则劳逸之说将出而胜之劳逸之说胜则圣人之权去矣 酒有鸩,肉有堇,然后人不敢饮食;药可以生死,然后人不以苦口为讳去其鸩,彻其堇,则酒肉之权固胜于药圣人之始作礼也,其亦逆知其势之将必如此也,曰:告人以诚,而后人信之幸今之时,吾之所以告人者,其理诚然,而其事亦然,故人以为信吾知其理,而天下之人知其事,事有不必然者,则吾之理不足以折天下之口,此告语之所不及也告语之所不及,必有以阴驱而潜率之。

      于是观之天地之间,得其至神之机,而窃之以为乐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