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脊椎动物学名词解释.docx
28页无脊椎动物学主要名词解释物种:是自然地分布在一定区域、具有共同基因及能够自然繁殖出有生殖力的后代的所有生物个体 双名法:属名+种名+定名人(属名:斜体,首字母大写;种名、亚种名:斜体,小写;定名人:正体,首 字母大写)细胞周期:从一次细胞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所经历的全过程称为一个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组织:一些形态相同或类似、机能相同的细胞及细胞间质构成组织动物的基本组织有上皮组织、结缔组 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系统:一些在机能上有密切联系的器官,联合起来完成一定的生理机能即成为系统 渗透营养:通过体表渗透吸收周围呈溶液状态的物质,称为渗透营养如无光下眼虫可通过体表吸收溶解 于水中的有机物质包囊:许多原生动物在不良环境或由于某种未明的原因,身体缩得呈圆形,同时分泌一种胶质物质形成坚 厚的一层或两层外膜包围本身,形成包囊这是原生动物的一种适应现象,可以抵抗不良外界条件, 保护个体存活;便于借气流或水流向远处传播;有利于在不利条件下进行生殖伸缩泡 是原生动物的一种收缩和扩张可周期的交替的进行从而调节渗透压的液泡 赤潮:有些海产鞭毛虫如夜光虫等在海水被大量的亚硝酸根、硝酸根、磷酸根离子污染时,可大量繁殖密 布海面而造成自然缺氧死亡,并分解释放出金色拟脂物质,使海面呈暗红色或褐色,并散发出臭味。
黑热病:利士曼原虫造成的疾病称黑热病;主要在人体内脏的巨噬细胞内发育,寄主被它们大量寄生时, 出现发烧、肝脾肿大、贫血等症状以至死亡;由白蛉子进行传播裂体生殖:成熟后的疟原虫进行裂体生殖,即核首先分裂成很多个,称为裂殖体,也以胞口摄取肝细胞质 为营养,然后细胞质随着核而分裂,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很多个小体,称裂殖体或潜隐 体当裂殖子成熟后,破坏肝细胞而出,才能侵入红血细胞动物性营养:动物通过取食活动而取得营养食物进入体内后经消化酶的消化才能被吸收,未被消化吸收 的食物残渣排出体外,这种营养方式称为动物性营养如变形虫通过伪足的包裹作用吞噬食 物中间寄主:寄生虫进行无性生殖的寄主如钉螺是血吸虫的中间寄主原肠腔:在胚胎发育的原肠胚阶段,内胚层所包围的腔,将形成未来的肠腔,因此称为原肠腔 裂体腔法:在中胚层之间形成的空腔即为体腔(真体腔)由于这种体腔是在中胚层细胞之间裂开形成的, 因此又称为裂体腔,这样形成体腔的方式称为裂体腔法例如软体、环节、节肢动物肠体腔法:在原肠背部两侧,内胚层向外突出成对的囊状突起称为体腔囊体腔囊和内胚层脱离后,在内 外胚层之间逐步扩展成为中胚层,由中胚层包围的空腔称为体腔。
因为体腔囊来源于原肠背部 两侧,所以又称为肠体腔这样形成体腔的方式称为肠体腔法例如后口动物的毛颚动物、棘 皮动物、半索动物、原索动物等原口动物:在三胚层动物中,胚胎发育中的原口(胚孔),后来发育为成体的口,这类动物称为原口动物 包括无体腔动物、假体腔动物、裂腔动物等后口动物:在三胚层动物中,在胚孔相当距离之外,重新形成口的动物例如毛颚动物、棘皮动物、半索 动物、原索动物等直接发育:胚后时期的早期个体在形态和生活习性上如果与成体大致相同,则在胚后时期无需经过重大变 化,就可发育成为成体,这样的胚后发育称为直接发育,或无变态例如寡毛类动物间接发育:胚后时期的早期个体在形态和生活习性上如果与成体不同,则在胚后时期需要经过重大变化, 才可发育成为成体,这样的胚后发育称为间接发育,或变态例如涡虫纲的吸虫、绦虫的发育生物发生律:德国人赫克尔用进化论的观点总结了胚胎学方面的工作,于1866 年提出来的个体发育史 是系统发育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或生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重现其祖先的主要发育阶段个体发育:从受精卵开始到成体为止的发育过程包括细胞分裂、组织分化、器官形成,直到性成熟为止 系统发育:即生物种族的发展史。
可以指一个类群(种、属、科等)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侧生动物:多孔动物(海绵动物)可以说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这类动物在演化上是一个侧支, 因此又名“侧生动物”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后生动物是与原生动物相对而言的,指绝大多数的多细胞动物(侧生动物除外) 如腔肠动物两囊幼虫:海绵动物特有胚层逆转:海绵动物个体发育的一种特殊现象,其两囊幼虫从母体出水口随水流出,在水中 游泳一段时间后,其鞭毛的动物极细胞分裂内陷形成内层,而另一端植物极的大分 裂球则留在外边形成外层,这与其他多细胞动物原肠胚的形成正好相反,称胚层逆 转世代交替:在生活史过程中,无性世代与有性世代相互交替的现象如薮枝螅多态现象(刺胞动物):在一个群体上有不同的个员(如生殖个员、营养个员、保护个员等)之分,其在 形态和生殖上都有了分工,称为多态现象辐射对称:通过其体内的中央轴(从口面到反口面)有许多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2 个相等的部分例如 腔肠动物两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的中轴(从口面到后口面)有两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两个大致相等的部分,这是 介于辐射对称和两侧对称的一种中间形式,如海葵浮浪幼虫:腔肠动物特有两侧对称:通过动物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对称面(或说切面)将动物体分左右相等的两部分,因此也称 左右对称。
例如扁形动物皮肤肌肉囊:指扁形动物的体壁,外胚层形成的表皮和中胚层形成的肌肉(平滑肌)相互紧贴而组成的体 壁称为“皮肤肌肉囊”体壁包裹全身,兼保护和运动的功能梯形神经系统:扁形动物的神经系统出现了原始的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细胞逐渐向前集中,形成“脑”,从“脑”向后发出3〜4对神经索,其间有横神经相连,形如梯状,称为梯式神经系统原肾管:有排泄管和焰细胞组成排泄管由身体两侧外胚层陷入形成,通常由具许多分支,末端是由帽细 胞和管细胞组成(焰细胞)有排泄孔通体外,其功能主要是调节体内水分的渗透压同时也排出 一些代谢废物如扁形动物的排泄系统后肾管:环节动物的排泄器官,由外胚层和中胚层共同形成,按体节排列,为两端开口的管状结构一端 开口于体腔内,为具漏斗状带纤毛的肾口,另一端开口于下一节的体壁为肾孔通过肾口在体腔 中收集代谢废物排泄物主要是氨、尿素等假体腔:线虫体壁围成的广阔空腔称为原体腔,是由胚胎时期的囊胚腔的残余发展成的,体壁只有肌肉层, 没有体腔膜,为封闭系统,充满体腔液为体内器官的进化提供了广阔空间;体腔液的流动具循环的功能;体腔液可作为一种流体静力骨 骼,维持体形,并能使身体更迅速地运动真体腔:环节动物体壁与消化管之间有一广阔空腔,即次生体腔或真体腔,由中胚层裂开形成,有体壁中 胚层和脏壁中胚层。
体壁中胚层形成肌肉层和壁体腔膜,脏壁中胚层形成消化道肌肉层和脏体腔 膜真体腔的形成导致了闭管式循环系统的形成;促进了消化管的完善,提高了消化效率;与排泄系 统和生殖系统有关链状神经系统(索式神经系统):环节动物的神经系统由脑、围咽神经环、咽下神经节、腹神经索组成 脑可控制全身的运动和感觉,腹神经节发出神经质体壁和各器官,司反射 作用同律分节:环节动物除体前端2 及末一体节外,其余各体节,形态上基本相同,称此为同律分节异律分节:体节再进一步分化,各体节的形态结构发生明显差别,身体不同部分的体节完成不同功能,内 脏各器官也集中于一定体节中,这就是异律分节使动物向更高级发展,逐渐分化出头、胸、 腹各部分有了可能如节肢动物的身体疣足:多毛纲的运动器官,是体壁的向外突起,中空,与体壁相通 闭管式循环:血液只在血管中流动,不流经组织间隙,这种循环形式称为闭管式循环 开管式循环:血液不是始终在封闭的血管中流动,这种循环形式称为开管式循环如河蚌、节肢动物 齿舌:是软体动物特有的器官,为口腔底部的舌突起表面,有横列的角质齿组成,似锉刀状摄食时以齿 舌作前后伸缩运动,刮取食物几丁质外骨骼:节肢动物外骨骼的主要成分为含氮的多糖类化合物几丁质,并还含有大量钙质,这种外骨 骼称为几丁质外骨骼。
这些物质都由位于外骨骼内面的一层上皮细胞分泌而来混合体腔:节肢动物的体腔是在胚胎时期,由于体腔囊断裂、解体与残余的囊胚腔相互沟通而形成的腔隙, 其内充满血液,也称血腔马氏管:存在于蛛形类和昆虫类的排泄器官,位于中、后肠交界处,为单层细胞的盲管,游离在血腔中收 集代谢产物不完全变态:又称直接变态,只经过卵期、幼期和成虫期3 个阶段,翅在幼期虫态的体外,成虫的特征随 着幼期虫态的生长发育而逐步显现完全变态:一生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4 个不同的虫态 书肺:为蛛形动物的呼吸器官由外胚层衍生,是内陷物增大了表面面积,以促进气体交换,还可使宽 广的表面不暴露于外,以减少水分的蒸发,这是动物对陆栖生活适应的结果书鳃:肢口纲动物如鲎的呼吸器官,其5 对腹肢的上肢后壁突起形成扁平书页状鳃叶共约150 片,组成一 枚书鳃孤雌生殖:雌性个体产生的卵子不经受精而发育成子代的一种生殖方式,也称单性生殖例如轮虫及许多 昆虫次生辐射对称:棘皮动物的成体的体制是五辐射对称,但其幼虫是左右对称也就是说其体制是在进化过 程中演化而来的水管系统:为棘皮动物特有器官,是由次生体腔的一部分特化形成包括筛板、石管、环水管、辐水管、 管足、吸盘、坛囊等部分。
担负运动的功能外套膜:为软体动物身体背侧皮肤摺向下伸展而成的片状构造称为外套膜,常包裹整个内脏团外套膜由 内外两层上皮构成外骨骼:节肢动物的含几丁质体壁具有一定的硬度,起着相当于骨骼的支撑作用,故称其为外骨骼 担轮幼虫二、比较 1.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 原口动物是胚胎发育中原口后来成为成体的口的一类三胚层动物 后口动物是胚胎发育中原口后来成为成体的肛门,或原口封闭在相反的一端由外胚层内陷而形 成口的一类三胚层动物2.原肾管和后肾管 原肾管是低等三胚层动物的排泄器官,是外胚层内陷形成的,由焰细胞、毛细管和排泄管组 成后肾管是某些无脊椎动物的排泄器官;两端开口,由肾口、细肾管、排泄管和肾孔组成;肾口 开口于体腔,肾孔开口于体外3.辐射对称和两侧对称 辐射对称是大多数腔肠动物通过其体内的中央轴(从口面到反口面)有许多个切面可把身体分 为两个相等的部分,为辐射对称是一种原始的、低等的对称形式,只有上下之分,没有前后 左右之分,适应水中营固着或漂浮生活两侧对称是从扁形动物开始,通过动物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对称面将动物体分为左右相等的 两部分,称两侧对称或左右对称4.皮肌细胞和皮肌囊 皮肌细胞是腔肠动物的上皮细胞内含有肌原纤维,这种细胞具有上皮和肌肉的功能,称上皮肌 肉细胞,简称皮肌细胞。
皮肤肌肉囊是扁形动物中胚层形成的肌肉与外胚层形成的表皮相互紧贴而组成的体壁,称为皮 肤肌肉囊5.开管式循环和闭管式循环 开管式循环是血液不总是在血管内流动,而是要进入血腔、血窦或组织间隙,这种循环方式称 为开管式循环闭管式循环是血液始终不流入组织间隙中,而是从这条血管流到另一条血管,中间由微血管网 相连6.真体腔和假体腔 真体腔即次生体腔,中胚层之间形成的腔这种体腔在肠壁和体壁上都有肌肉层和体腔膜,无 论在系统发展或个体发育上看,比原体腔出现的迟,所以称为次生体腔原体腔(或假体腔), 原体腔是由胚胎期的囊胚腔形成的空腔,仅有体壁中胚层,无体腔膜存在于原腔动物7. 渐变态和半变态两者的相同点是发育都经过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 不同点是渐变态的幼虫与成虫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性都相同,只是翅和生殖器官还没发育成熟 半变态的幼虫与成虫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性有很大差别8.内骨骼和外骨骼 内骨骼是由中胚层分化而来的,是生活状态的,可随动物体生长而生长;外骨骼是由外胚层分 化的表皮分泌物形成,是非生活状态的物质三、试述无脊椎动物各门的主要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