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洋务运动小论文.doc
3页1 长期以来,史学界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一直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我认为,这是一个 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重大课题为此,我试图从现代化的视角来探寻洋务运动在 中国现代 化史上的地位 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最早启动首先,洋务派面对新的 形势,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最早的现代化思 想19世纪中叶,现代化浪 潮已从欧美席卷到世界各地,它打破了各国的隔绝状态,将不同的国家和民族连为一体, 人类历史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而在 中国,清王朝遇到了开国以来最大的统治 危机:太平天国运动如火如荼,蓬勃发展;英、法联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数千年 来未有之强敌”凭借洋枪洋炮打败了 “天朝”军队日趋衰落的清王朝犹如一座将倾的 大厦,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政治统治的危机,促使统治集团发生了分化,出现了新的组 合――洋务派他们面对 “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了应变的思想,即“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农业为本的相当自足的社会体系,生产主要靠人力中国 自古有较多的科技发明,并长期在世界占领先地位,但自14世 纪后科学技术一直处于 僵滞、停顿的状态,以致没有出现像西方那样的科学革命,科技也未能大量用到生产上。
中国传统以儒家为主流的中心价值系统,重天人合 一,重社会秩序与人伦规范在大部 分时间里,中国面对的主要问题不是外部世界的挑战,而是源自内部的传统危机,但历 史总是依照自身逻辑消解和克服这些危 机,进入又一轮王朝循环然而自19世纪上半 叶起,中国历史的内部要素与西方世界的霸权威胁及文明示范叠加在一起,共同制约着 中国的历史走向两次鸦片战 争的失败,使清政府内部一批掌握实权的官僚,觉悟到中 国对西方有不能不学之处,而所要学的即是西方之技术于是,在奕诉、曾国藩、李鸿 章等重臣的倡导和主 持下,洋务运动应时兴起 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最初两家也是手工业生产,没有使用机械动力但以后建 立的诸厂均一开始就进口外国的机器设备,引进 国外技术,以至聘用外国技术人员这 些进口的机器设备在当时尚属先进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的机器设 备均比较完整,在当时也较先进军事 工业除了生产普通军火(如洋枪、洋炮)外,还 生产机器设备、船只等如江南制造总局,除制造枪炮和弹药外,还制造“制器之器”, 到1894年生产各种车 床、刨床245台,其他机器310具天津机器局在1876?1879年 间,自制了机床等设备177台。
1867年江南制造总局还建成造船厂,次年造成第 一艘轮 船,至1885年先后制造大小轮船10余艘 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机器生产更多地被采用如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始建厂时, 即派人到 美国选购机器,其中包括轧花、纺纱、织布机械全套设备后来李鸿章决定扩 充纺纱,又向英国增订机器当时,无论是纺织、钢铁工业还是其他制造业,都建立起 了机器工业企业 洋务运动带来了现代生产力和大工业生产方式,从而刺激和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 发生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中国社会进一步出现了各种体现民族主义 的思想 和主张70年代以后,洋务派虽也创办了一些工商企业,但数量甚少,经营不力,发展 缓慢,社会效益也十分有限,难以与外国资本相抗衡许多洋务知识 分子对这种状况日 益不满,他们开始批评洋务运动步子太小,速度太慢,提出“必须破除积习,大为更张” ,加快发展工商业的速度郑观应针对官办工商 业运用封建衙门式经营方式的弊害,力 倡“不用官办而用商办”,政府应鼓励和支持民族工商业他认为:“商务者国家之元 气也,通商者舒畅其血脉 也他提出“商战”口号,激励人们扩展工商业:“西人以2 商为战,士、农、工为商助也,公使为商遣也,领事为商立也,兵船为商置也。
国家不 惜巨资,备加保 护商务者,非但有益民生,且能为国拓土开疆也……彼既以商来,我 亦当以商往他因此断言:“习兵战不如习商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 商 务”显然,在“商战”的口号里,充满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其次,洋务运动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洋务运动是一场 没 有成功的现代化运动,但在 30多年的时间里它仍然取得了一些成果,这些成果对此 后一个长时期中国的现代化运动起着重要的作用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 派在各地 先后创办了大约20个制造枪炮、弹药和船舰的现代军用企业,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江南制 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湖北枪 炮厂等自70年代至90年代, 洋务派还创办了40个现代民用工矿企业,其中较重要的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电 报总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此 外,洋务派还修筑了津沽铁路、关东铁路、台湾铁路等 共计477公里,架设了沟通全国主要省份的电线数十条,基本上形成了全国的电讯网 这 些成果,不仅包括了现代生产力和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引进,同时也催促了现代资本主 义生产关系在中国大地上的生长,这是鸦片战争以后半个世纪中中国涌现的新生事物。
洋务事业是不同于传统的新生事物,它是与从西方引进的科技文化等新因素联系在一起 的 洋务派感到,办这些新事业除了需要大量的资金外,还需要大量的人才于是,他 们仿效外国,兴办了一些洋务新学堂,以培养各类专门人才据统计,至1896 年为止, 各地洋务派开办的洋务学堂有34所这些学堂大多是专门性的实用技术学堂,规模大小 不等,程度高低不同据一些资料估算,到甲午战争前 后,各洋务学堂毕业的学生约计 已有一千数百入这期间,洋务派还通过派遣留学的途径培养人才如著名的铁道工程 专家詹天佑,便是洋务派派赴美国留 学的第一批学生之一原学航海驾驶技术,曾任天 津水师学堂总教习,后来成为著名思想家兼翻译家的严复,也曾被派赴英国留过学据 统计,洋务运动时期派遣出 洋留学的人数共有200余人此外,在洋务派所办的现代工 矿企业中,还锻炼出了一批精通现代科学技术的工程人员,有的还成为最早向中国全面 介绍西 方自然科学知识的杰出学者,如精通数学的华衡 芳,精通化学物理的徐寿、徐建寅父子等人同时,在洋务派所办军事、民用企业的近 4万名工人中, 还锻炼出了一大批掌握现代大机器生产的技术工人,成为中国无产阶级 中早期的技术力量。
毫无疑问,上述在洋务运动中锻炼和培养出来的科技人才,为稍后 现代民 族资本的发生准备了一定的条件 但是洋务运动还有着他失败的一面洋务运动失败原因除了满清政府的腐败之外,还 在于洋务运动的主持者和支持者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单纯地看成一个技术行为或生 产行为,而忽略了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过程中要求与之紧密相连的政治、经济、教育、 科技、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协调发展,使由这些相关因素构成的社会结构失去协调性,使某 一单一因素的发展失去了各社会因素的配合 一、经济 洋务运动,从经济上讲,是近代中国的一次“求富”和“求强”的运动它以创办机 器大工业工厂为主要内容,是19 世纪世界经济近代化潮流的一个组成部分洋务运动陆 续兴办了19个近代军用工业和近40个近代民用工矿交通企业,至1894年为止,这批洋务 企业的资本达263443元,占当时近代企业资本总额的45.22%工人总数34110~40810人,占 当时近代企业全部工人数的37.33~41.62%然而,洋务运动最终没能使中国经济走向近 代化 3 二、军事 洋务派通过引进西方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先进的现代化的生产方法,先后建立起 一批以大规模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军事工厂,使中国的军事工业从无到有;以军事工业的开 展为契机,洋务运动开设了一些军事学校,培养了一批近代军事人才;通过西方新的洋枪洋 炮的使用,西方近代化的军制与训练方法开始进入中国;同时在“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 新形势下,随着西方近代战防思想的不断介绍,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不断被注入近代化的 内容。
三、教育 洋务学堂是我国19世纪60 年代到90年代的洋务运动中,一些和西方接触较多而且 主持洋务运动的官僚按照“中体西用”的办学指导思想举办的旨在为洋务自强运动培养 专门人才的各类教育机构它对中国近代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型有着重要的影响 洋务学堂的主要办学特征与传统教育培养封建士大夫和进行人文教化不同,洋务学堂 主要是根据洋务运动的要求,培养掌握现代技术、工艺知识的技艺性人才 综上所述,我以为洋务运动要从两方面来分析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他失败 的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