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代文学概述 初唐.docx
3页唐代概述1、唐代文学繁荣兴盛的原因 外因:1.唐代经济繁荣是文学繁荣的基础2. 唐代对各种思想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儒、释、道三家并存: 儒家:注重事功,积极进取 佛家:丰富唐诗的心境表现,创造出物我契合的意境 道家:质朴疏淡的自然美,恣肆纵放的壮美,丰富唐诗的想象3. 唐代的人才选拔制度:以科举制取代世袭制 学而优则仕尤以诗赋为重,形成一代重人重诗的社会风气 士族势力削弱,庶族地主崛起4. 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事业的发达,使唐文学进一步繁荣 去华夷之防,容纳外来思想与文化 国力强大,唐代士人有更为恢宏的胸怀、气度、抱负与强烈的进取精神 史学、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都有很大的发展内因:文学观念、文学实践经验 中国古典诗歌的体裁发展到唐,各体皆备不仅采用先唐的四言诗、五言诗形式,而且熟 练写作七言诗,不仅继承了先唐的古诗、乐府的传统,还创造了律诗、绝句的新形式2、唐代文学的发展概貌1、诗歌: 诗歌史上的繁荣鼎盛时期;一代文学的标志;数量多、作家多、风格多、众体兼工、名家辈 出2、散文:散文发展史上的转型发展时期;骈文的衰落;古文运动;新体古文的确立;山水游记、 寓言与传记文学3、唐传奇:小说发展史上的独立时期;小说文体的独立。
4、词:新诗体的确立时期;奠定宋词观念体制5、变文:新的文体二、唐代诗歌古诗的两次关键转折:朱光潜《诗论》: “中国诗的转变只有两大关键第一个是乐府五言诗的兴盛,从十九首 起到陶潜止它的最大特征是把《诗经》的变化多端的章法句法和韵法变成整齐一律,把诗经 的低回往复一唱三叹的音节变成直率平坦第二个转变的大关键,就是律诗的兴起,从谢灵运和‘永明诗人'起,一直到明清止, 词曲只是律诗的余波它的最大特征是丢开汉魏诗的浑厚古拙而趋向精妍新巧这种精妍新巧 在两方面见出,一是字句间意义的排偶;一是字句间声音的对仗朱光潜《诗论》)唐诗体式“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1、体制特点:古体诗基本没有格律方面的限制,形式非常自由 ①每首诗句数不限;② 对对仗没有严格要求,一般不对仗(律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③ 不讲究平仄(律诗每句平仄有规定);④ 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一篇诗可一韵到底,也可中途换韵(律诗偶句末字必须押韵, 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2、 范围:广义的古体诗,包括四言诗、乐府诗、楚辞、五古、七古、杂言古等;狭义的则仅指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3、 古体诗,又称古诗,是相对于唐以后所谓“近体诗”而言的。
把唐代以前、没有严密格律限 制的诗体称为“古体”或“古诗”唐及唐以后,时人效法古体形式不遵“近体”格律写的 作品亦称“古体诗”或“古风”近体诗: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律诗和绝句)称为“近体诗”(“今体诗”)歌行体:是古体诗中的一种与乐府诗关系密切,它是由杂言乐府诗发展而来的一种诗体特征:①篇幅可长可短,一般较长;② 用韵比较灵活,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几句一转韵;③ 多数纯是七言句,有的以七言为主,兼用杂言句甚至散文句式、语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长恨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 歌》律诗:唐代出现的一种格律诗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五律每句五字,七律每句七字五 律七律每首均为八句,八句以上的叫排律(又叫“长律”);律诗每两句为一联,五律七律共 四联具体叫法:一、二句叫首联或起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 联或结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绝句:唐代出现的一种格律诗有五绝和七绝五绝每句五字,共四句,二十字;七绝每句七字 共四句,二十八字七言律 “近体之难,莫难于七言律五十六字之中,意若贯珠,言如合壁„„庄严则清庙 明堂,沉着则万钧九鼎,高华则朗月繁星,雄大则泰山乔岳,圆畅则流水行云,变幻则凄风急 雨。
胡震亨《唐音癸签》)五绝和七绝 “五言绝,尚真切,质多胜文,七言绝,尚高华,文多胜质五言绝,昉于两汉; 七言绝,起自六朝源流迥别,体裁自殊 “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主只 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 “绝句之法, 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 (元 杨载《诗法家数》 ) 七律韩愈《左迁至蓝官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 欲为圣明除弊事, 云横秦岭家何在? 知汝远来应有意,夕贬潮州路八千 肯将衰朽惜残年! 雪拥蓝关马不前 好收吾骨瘴江边司空曙《江村即事》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渔翁的悠闲自适与江村月夜的宁静优美李白《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此篇无一字言怨而隐然幽怨之意见于言外明高棅《唐诗品汇》)李端《拜新月》 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细语人不闻,北风吹罗带 前者(《拜新月》)有心事却怕人知道,后者(《鸣筝》)则相反寥寥二十个字,情景交融 神形兼备,真是绝妙的写生手程千帆《古诗今选》 )三、唐诗流变初唐1、沿袭六朝以来浮艳文风2、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3、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杰”及陈子昂,上承汉魏风骨,力扫齐梁宫体诗颓风。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人怀才不遇、寂寞失意却目空一切的孤傲在天地无穷人生有限的悲歌中形成强烈反差; 宇宙历史意识;盛唐之音的先驱者震撼人心的慷慨悲歌,具有雄豪悲壮之美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 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首联严整对仗,意境雄浑;颔联以实转虚,文情跌宕,感慨叹息颈联奇峰突起,挚友深情, 笔力雄健;尾联意气奋发,点出送别主题)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送别诗 中悲凉凄怆之气,清新高远 ,音调雄健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 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此翁 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宛转蛾眉能几时?须 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洛阳女子感伤落花,抒发人生短促、红颜易老的感慨;生命意识的觉醒; 白头老翁遭遇沦落,抒发世事变迁、富贵无常的感慨;兴象鲜明、韵味无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