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论骨朵与权杖的关系.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43049295
  • 上传时间:2018-06-0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6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论骨朵与权杖的关系论骨朵与权杖的关系骨朵骨朵- -概述概述古代兵器,用铁或硬木制成,像长棍子,顶端瓜形后来只用做仪仗,叫金瓜骨朵是一种复合器具,长柄的前端安装上石质或金属的头骨朵的头有圆形、长形、蒜头形等多种骨朵与传统的锤有区别,锤的头大柄短,头重柄轻,骨朵则头小柄长,头的重量比柄的重量轻 骨朵骨朵- -相关介绍相关介绍在辽萧义墓壁画出行图上,两位前导骑马,双手持缰,其腰带上有皮吊环,把骨朵柄穿入皮环,环卡住骨朵头,骨朵尾端自然下倾,头端上翘,正是骨朵头轻柄重的反映金属头的骨朵是辽代契丹人常备的基本兵器《辽史·兵志》记载每位契丹兵自备武器中有骨朵在辽代墓葬壁画中,门卫、侍从、仪卫等契丹人手持骨朵者屡见不鲜如宣化的韩师训墓两位髡发契丹门卫手持骨朵站立辽陈国公主墓前室两位面向室站立的男侍肩荷骨朵库伦七号辽墓出行图的中部有旗鼓仪仗,其中负责旗鼓仪仗的旗鼓曳拉亦手持一柄骨朵该图末尾与主人告别的契丹大臣也有手持骨朵辽墓中还发现了骨朵实物如朝阳的耿延毅墓和通辽二林场辽墓出土了铁骨朵头《辽史·刑法志》载:“又有木剑、大棒、铁骨朵之法”《辽史·耶律乙辛传》“击以铁骨朵,幽于来州”综上可以看出,骨朵在契丹人中使用广泛,是深爱契丹人喜爱一种用途多样的器具。

      在唐及以前考古遗存中未见真正的骨朵实物和骨朵图像而“骨条”一词最早见于北宋仁宗时期编撰的《武经总要前集》中,并附有骨朵插图文献记载最早使用骨朵的实例是南宋吴处厚《青厢杂记》记载五代吴国丞徐温之子曾经“在广陵作红漆柄骨朵,选牙队百余人,执以前导,谓之朱蒜”宋墓壁画和传世画中,亦有骨朵图像如白沙一号墓门卫手持骨朵,宋代佚名《却座图》中亦有骨朵故可认为,骨朵本为契丹传入的新式器,似锤非锤,似杖非杖,故汉人随形呼之,称之为骨朵论骨朵与权杖的关系中原夏朝与南方良诸文化都存在王权的象征物一一权杖与其相对应的北方地区尤其是东 北地区同样也发现过类似的权杖东北地区是历史上许多古代少数民族的发样地他们曾 在中国历史—h 发挥过重要作用在这些民族上层贵族的墓葬中也曾发现过权杖的实物 如 l 984 年哈尔滨新香坊金墓中出土了两件权校,长近 1.7 米,银质,尾端有一铁檄,顶端有一银质球形体这两权杖分别出于两个墓中,一个放在墓主人右侧,另一个放在墓主 人左侧这应是墓主人生前持杖之势的再现此类墓中出有金、银、铜、铁等大量随葬品, 标明了墓主人显赫的地位随葬的权杖便是墓主人生前身份、地位的重要标志再如, 1988 年阿城巨源城子村金完颜曼墓出土的棍杖亦应是权杖。

      此外,在辽宁阜新辽墓中还发 现过类似的铁质杖头辽墓壁画中也多有描述这种权杖具有浓厚的北方民族文化特色, 学术界根据唐宋以来史籍记载常称此杖为“骨朵”,其顶端的圆球被称为骨朵头或棍棒头 对于骨朵与棍棒头,学术界曾经有过较多的研究,认为辽金时期的金属骨朵,应是早期石 棍棒头的继续⑨作为一种褪击或砍伐土具,《契丹国志·鱼猎时候》记载:契丹贵族 “又好以铜及石为褪以击兔”锤, 《集韵》: “击也”; 《法言问道》:“掷也”;《魏书·李崇传》: “击物之兴也”,如“双投乱击”作为兵器和刑具, 《辽 史·兵志》记载,契丹人从征,必备铁骨朵“或五或七”而《刑法志》记载,杖刑中有 “铁骨朵之法”作为权杖,在古代文献中称为“么”, “伯也执受为王前驱”殳, “是古代撞击用的兵器,竹制,长一丈二尺,头上不用金属刃,八棱而尖”⑧ 《金 史·太祖纪》记,金康宗乌雅束时,“康宗与官属会议,太祖在外庭以帛系杖端,摩其众, 令曰:‘今贫者不能自活,卖妻子以偿债骨肉之爱,人心所同自今三年勿微,过三年 徐图之’众皆听令,闻者感泣,自是远近归心焉⑥这不是有声有色地描绘了典型的 权杖的作用吗?唐代劝;用此刑杖 《唐律疏义》中记: “杖皆削去节目,长三尺五寸。

      讯囚杖,大头领三分二厘,小头颈二分二厦”,“大头、小头即指杖端之骨朵”⑥宋时 又作仪杖《宋史·仪卫志》:“凡皇仪司随驾人数,崇政殿报应亲从四指挥,共二百五 十二人,挚擎骨朵充禁卫另宋祁《宋景文公笔记·释俗》: “国朝有骨朵于,直卫 士之亲近者这也是王权的象征,但其形状渊源可能是从北方民族中传入的王权象征 物,这应是文化交流的产物由此看来,“骨朵”确是王权的象征物,它的作用同良渚文 化的玉戚是相同的如前所述,骨朵来源于早期石质棍棒头,陆思贤与许玉林二先生均认为石棍棒头来曰于更 早的环状石器实际上环状石器的前身应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圆形石器,诸如石球、球刃 石器、盘状器等由宏观角度考察,从石球到环状石器,又从环状石器到棍至圭’一直演变 成金属骨朵这—发展过程不会有太大问题但对石制棍棒头的用途众耍不一从现有资 料来看,这为数众多且形制不同的石棍棒头,决不会仅具有一种用途日多学者鸟居龙藏 于本世纪 20 年代曾在黑龙江地区发现过这炎石器,而且又同当地的高见特人使用的同类工 具作了比较鸟居先生记道: “地有丘陵,于其上发现打制石斧一个反仑腿一个,皆石器 时代遗物石检所最有趣者为一石轮,其当中贯一穴,以木棒贯穴士。

      今云高里特尚用此 极当初是否作此用,虽无从知悉,但以有石器时代之石轮,高里特乃贯以木摔而为石够 ”从文献记述来看,高里特人是把这种工具做为石块使用非洲许多民族是把这种穿孔石球 蜜在木质挖掘棒上,石球的作用是一个加重器在非洲的一些原始民族中,埋在地下的植 物的“球茎和块茎是用一种木质挖掘棒,这种木棒通过火烧和修刮制成齿形尖头,然后将一 有孔石块套在木棒中间以加重重量许多岩画也描绘了妇女们使用这种加重的挖掘棒打 孔或钻孔石块在非洲南部是最常见的遗物 ”所以这类石器中有做为加重器使用的学者张 绍维还认为,这类石器可能是一种纺粗线的纺锤当然也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但石棍棒 头或环形石器中的绝大多数应当是一冲狩猎或其它活动中的抛射、砍砸用从文献记载中, 可知这种骨朵曾广泛应用于征战在辽金铁器窖藏中曾发现过铁、钢质骨朵 《马可波罗 游记》中记有,元兵“执刀矛骨朵进战”看来大量的铜、铁质骨朵是征战用的武器而像 新香坊金墓中出土的银质骨朵则同玉戚的作用相同,它已不是一种实用器,而是一种礼器, 一种王权的象征物一一权杖关于“骨朵”一词的词源,陆思贤先生考证良多 《史记.匈奴列传》乎记,田 DL 有官名 “骨都侯”,今蒙语也有一官名称“浑都”,把带刃的砍伐和切割器叫“霍()”。

      唐代渤海族称王 为“可毒夫” “骨朵”、 “骨都”、 “浑都”、 “霍阮”、 “可毒夫”,这些词的发音如此相近,而 又均为北方民族的语词所以,这种相近决不是偶然的,它们应当有一个相同来源,即它 们均为同源词,而上述现象正是相近民族在语言上相互影响的结果这些语词的含义,一 方面指骨朵本身即“球形具有刃部可砍伐切割的工具”,这应是它的本意另方面均与官职 密切相关,甚至与“王”相联系,这是其引伸义这种情况与汉语中“王”字的情形如出一辙 这正说明骨朵确曾做为权力象征物乃至王权的权杖同时与戚银一样是由生产工具演变成 武器,再由武器转变为权杖的 戚、钺与骨朵是不同的权杖形式,产生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由不问的经济生产活动形 成的即:前者渊源于中原和南方的农业文化,后者则代表了北方游猎民族的文化特征 这在它们的早期用途、形态结构等方面都有具体反映如戚、钺(斧铲)是扁平状的砍伐器, 它主要用于农业生产而骨朵(环状石器)则为球形体的锤击器,大多用于狩猎和采集尤 其它们的复合结构,更显示出文化传统的区域性差别即戚银是用绳索捆缚在柄杆上,而 骨朵则属于钻孔器的翌穿结构,即杖柄是从骨朵的中间穿过这种不同的复合联接结构, 应是渊源于各自在石器时代即已出现的不同的文化传统,直到商周时期业已发达的青铜时 代,不仅中原与北方的青铜文化风貌迥异,且中原铜器群中的戈、铱和北方的战斧、 “啄 戈”等,在文化交融的背景下,仍保留着各自的扁平“内”和管英状的传统形式。

      这样看来, 大体以长城地带为界,南方形成了由斧、铲而至钺、戚,北方则形成了由环状石器而骨朵 的两大权杖谱系,表明了长城南北文化渊源与传统上的重要差别尽管如此,但它们作为 权力象征物的性质是相同的,并且具有共同的工具——兵器——礼器的演化过程,从语义 上也都是从本体的名称引伸到权位的名称总之,权杖谱系的差异反映了中原及南方农业 文化与北方游猎文化的区别,其共性又说明了社会权力发展的一般规律良渚文化的玉戚 与辽金时期的骨朵虽年代相去其远,但这里是从权力社会发展规律上予以考察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