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国封建帝王削弱相权研究论文.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s9****2
  • 文档编号:379696977
  • 上传时间:2023-12-0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9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国封建帝王削弱相权研究论文 摘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最基本的矛盾从汉武帝开始削弱相权到明太祖废相,都体现了皇权的不断加强,相权的不断削弱,直至清朝设立军机处,使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关键词:君权与相权;中朝;外朝;三省六部制;参知政事;内阁;军机处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它的确立、完善和不断加强,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基本轨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皇权至高无上宰相在我国社会中央集权制度内部可发挥双重作用:既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既要,也可能因权力过重威胁皇权,因而形成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那么,古代封建君主为什么不断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呢?那他们又是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的呢? 一、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原因 古代封建君主不断加强皇权,削弱相权主要原因如下:1.皇帝达到中央集权的需要2.封建土地私有制条件下的地主阶级的顶端就是皇帝,所谓“家天下”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既然天下归皇室所有,则制度上也肯定有一套相对应的“保权”机制4.历史上宰相乱政的教训,是后来历代皇帝有所忌惮。

      这是封建社会发展的必然,封建社会的发展趋势就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皇权不断加强,形成一套以皇帝为首的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制度 二、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措施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建立后,秦始皇为了加强统治,强化中央集权,设立了皇帝制度,其特征为皇权独尊、皇帝至上、皇位世袭;中央又设三公九卿制度,辅助皇帝处理国家政事此时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其他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皇帝制度的特点,决定了官僚体制的变化原则: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当时丞相李斯的权利也很大,主要是由于封建中央集权制度刚刚产生,还处于发育阶段,皇权的绝对地位还没有太明显 汉初,任命功臣为相,丞相作为皇帝的高级助手,丞相掌握行政实权汉高祖刘邦和汉惠帝刘盈分别以第一代功臣中功居前列的萧何、曹参为丞相丞相作为皇帝的高级助手,实际上是朝廷中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 汉武帝时频繁更换丞相,在位54年间,先后用相13人,其中有多人被免职或处死汉武帝还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这样就形成了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的“中朝”,又称“内朝”,在宫廷之内对重要政事先做出决策而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官僚机构被称为“外朝”。

      汉武帝故意提拔布衣亲信组成“中朝”,并有中朝对国家政事先做出决策,将原属丞相的决策权分割给了中朝,“中朝”拥有决策权,“外朝”变为执行机构由此达到了削弱相权、强化君权的作用汉武帝用内朝官来压抑外朝官以侵夺相权,是汉代中央政治制度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 唐代中央设三省六部制,三省的职责是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而决策、执行,以前都是丞相的职责唐朝将其分开,同时增加了审核部门,即门下省,进一步分化相权将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相互配合,首长均为丞相同时,唐朝还设置政事堂,参政议政各省长官和被冠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头衔的官员,即可进入政事堂议事凡进入参政堂议政的都是丞相这些被冠以头衔的官员,由于本官品位都不高,因而进退较易,在使用上显得便利这既有利于发挥臣下才智,又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帝的权力封建统治者鉴于唐朝后期割据混乱局面教训,不断的削弱和分割相权,以进一步加强皇权三省六部有名无实,设中书门下、参知政事宋朝就从三个方面来削弱相权:设参知政事,即副宰相,分割了宰相的行政大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政大权这些措施确实有效的分割了宰相的权力,确保了君权的独断地位。

      但它也给宋朝带来了官僚机构的膨胀臃肿,官员人浮于事的困境 宋朝以后仍然有不同形式的措施出台以削弱相权,强化君权,而这一渐强,一渐弱也是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在中央的表现之一 元朝开始是一省多相制,后改为两省多相制,又以中书省取代尚书省 明太祖为了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权力,先是于洪武十三年杀掉丞相胡惟庸,皇帝自己直接管六部他还下诏:“以后嗣君,其毋得议置丞相臣下有奏请设立者,论以极刑!”但他的精力再旺盛,也管不了那么多的国事,因此到了洪武“十五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礼部尚书邵质为华盖,检讨吴伯宗为武英,翰林学士宋讷为文渊,典籍吴沉为东阁又置文华殿大学士,征耆儒鲍恂、余诠、张长年等为之,以太子秩皆正五品但这些殿阁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而且品级很低,只有五品,以免擅权它只能算是“内阁”机构的滥觞 这样,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制度,权分六部,直隶于皇帝,解决了君相矛盾但必然导致皇帝负担加重,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难免偏颇、草率因此明成祖朱棣时设内阁,内阁逐渐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兼决策机构尽管内阁权力日盛,但毕竟不同于宰相制内阁只是皇帝的是从咨询机构,不无决策权。

      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并不来源于制度、职位,而是来自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地位便一落千丈可见内阁首辅的权力与前代丞相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 清朝沿用明制,亦设内阁和大学士但清初军政大权掌握在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之手,1732年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以后,实权又在军机处,内阁徒有虚名,变成只是传达谕旨、公布文告的机构清末设立责任内阁,军机处和内阁均废虽然清朝设置得军机处军机大臣的职权很大,但他们级别不高,且在皇帝面前只能跪奏笔录军机处的设置使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从秦汉到明清,中央官制和机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通过这些变化,专制主义不断强化,皇权不断集中,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可见,宰相制度的演变是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和需要相一致的 第 5 页 共 5 页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征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