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诸葛亮北伐失败原因.docx
7页题 目:浅谈诸葛亮北伐失败原因【摘要】:诸葛亮七年间五次伐魏,直至病死于五丈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虽然诸葛亮一生为之奋斗的最终目标——兴复汉室,北定中原未能实现,但他的高风亮节,勇于献身,以及他那接触的智慧和才能却永远让推荐精选人追思怀念本文将通过介绍前人学者们关于诸葛亮北伐失败原因的一些研究,同时加以总结分析,并结合分析当时蜀国所处的历史环境,从而得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启示关键词】:诸葛亮 北伐战争 南中 汉室 蜀汉 失败原因 对于历史上没有最终取得成功的事业,人们的评论是多种多样的比较常见的就是“以成败论英雄”,对于诸葛亮北伐失败原因的探讨,历史上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一、治戎为长,奇谋为短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为人所熟知的就是陈寿对于诸葛亮的评价“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前一句话一方面说诸葛亮善于智力军政,另一方面说他的政治才能要高于他的军事才能后一句话则批评诸葛亮穷兵黩武,缺少应变之才,用兵非其所长由此想到第一次北伐的时候魏延曾向诸葛亮提出携精兵五千,西出子午向北奇袭长安,而不被诸葛亮采纳这件事。
很多人便以此为依据谈到诸葛亮“奇谋为短”而且他们处于对诸葛亮出师未捷的惋惜,以及对于魏延计策或许能成功的侥幸心理,从而认同陈寿观点但具体分析便知,魏延的计策太悬了,如果敌人以逸待劳,闭门不战,区区五千精兵又能奈他何?而且蜀国弱小,兵员不多,每一次用兵,诸葛亮必会深思熟虑,不能不谨慎用兵对于约己爱民的诸葛亮来说,此计策是不会被采用的由此可见,诸葛亮在取胜几率不大的前提下是不会贸然用兵的惜兵慎战是军事家和政治家所必须具备的品质二、以进为退,以攻为守这种观点以清代学者王夫之代表认为诸葛亮北伐是鉴于敌强我弱而采取的以攻为守的策略认为诸葛亮的北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这种观点的形成可能是受到《后出师表》的影响《后出师表》中有“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暂且不论《后出师表》的真伪,前后出师表的语气基调明显不一致从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愿陛下以讨贼复兴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的陈述来看,诸葛亮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是何等的坚定!首先,这种攻守论完全把作为一个伟大政治家,而且以统一中原作为己任的诸葛推荐精选亮给看低了我们可以从之后的几次北伐战争中看出,诸葛亮不断地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五次北伐,一次比一次坚决,直至屯兵前线,最终病死于五丈原。
其次,我们知道战争是政治解决的最高手段,作为一个严谨的政治家,诸葛亮如果不是迫切一统中原,是不会在平定南中之后就北伐三国中,任何一个国家决策层头脑简单了就会有被其他两国吞并的危险,而且蜀国是三国中实力最弱小的国家,蜀地险恶,地形复杂,易守难攻,即使诸葛亮要守住王业,也不会采取如此艰难的方式!北伐以求统一,此点毋庸置疑三、蜀吴联盟不巩固,步调不一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诸葛亮所进行的北伐战争基本上是单方面的,出兵前没同东吴协调好,导致孤掌难鸣,最后被魏国各个击破但是,我们可能只看到蜀国与东吴有结盟的一面,却很难看到蜀吴之间的结盟是有限的不巩固的只有双方都处共同利益点时,这种结盟才显得意义重大赤壁之战时的孙刘联盟就是这样形成且发挥重要作用的而一旦双方危机解除,这种结盟就显得岌岌可危,甚至双方矛盾也会一触即发!而且双方还有一个死结,那就是荆州的归属问题!在诸葛亮的战略中,荆州无疑是重要的一环虽然双方之前都各让一步,但最终蜀吴双方围绕争夺荆州的战争还是爆发了,最终发展成夷陵之战,最终以蜀国惨败而告终蜀吴联盟受到极大破坏,直至诸葛亮派邓芝出使东吴,与其“重修旧好”可以说这种结盟只是军事上的不对立,而且只会给魏国起到一些震慑作用。
而且在诸葛亮伐魏期间,孙权也曾对魏用兵,但始终突破不了合肥那道防线所以对诸葛亮北伐的呼应作用也不大四、分裂战争,难以为继持这种观点的人把诸葛亮进行的北伐战争看成是分裂战争,因而认为不可能成功如果照此观点,那么三国间的战争都是分裂战争了统一是那个时代赋予各个士大夫集团的政治家们的一项重大使命他们都在顺应历史潮流努力实现自己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不仅是诸葛亮,曹操、孙权及其各自阵营中的有识之士,无一不想问鼎中原更何况一向以正统自居,以兴复汉室为己任的蜀汉集团以蜀汉集团为代表的诸葛亮自然更为迫切的要求统一,这就不难理解弱小蜀国为何屡次北伐了推荐精选从上面的观点可以看出,大家对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的看法是多种多样的,但也是片面的北伐失败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这其中有蜀汉集团内部的原因,也与外部环境有很大关系首先,尽管诸葛亮有着一统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与忠贞,但不得不承认,北伐战争不符蜀国国情夷陵之战后,蜀国的有生力量受到沉重打击,刚刚兴起的蜀汉政权岌岌可危诸葛亮以一己之力辅佐后主,休养生息,内修明政,外结孙吴可以说这期间蜀汉的国力有所恢复但是,诸葛亮不是守业者不久之后,南中叛乱,他又挥兵南下,在勉强实现了夷汉粗安之后诸葛亮班师回朝,随之开始了北伐战争。
由此可以看出,连年用兵极大地消耗了蜀国的人力和物力蜀国人口只有九十四万,而军队却有十万按照这个比例,中国现在应当有一亿左右的军队,这是不可想象的而且魏国用于作战的一线军队达到二十万!实力远在蜀国之上其次,北伐战争后勤保障无法保证兵马未到,粮草先行后勤保障跟不上是此处北方战争的一个死结七年间五次出师,其中三次退军与军粮有关第一次出师“冬,复出散关,围陈仓,粮尽退”第二次是建兴九年复出兵攻魏,“夏六月,亮粮尽退军”直到第四次用兵,虽然诸葛亮用木牛流马运粮,但是由于“值天霖雨,运粮不济”而正是此次,诸葛亮罢黜了由于运粮失职的李严粮食供应不上不是蜀国粮食短缺,因为蜀国占有成都平原,且水利较为先进,粮食生产不成问题前线军粮供应不够,原因主要在于蜀魏两国之间隔着崇山峻岭,山道崎岖,运粮极为不便尽管诸葛亮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是由于当时技术和实力的局限,运粮数目有限,难以满足前线需求这对军队战斗力无疑打击巨大再者,隆中战略遭到重大挫折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谈到“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从之后的这些战略的实行情况来看,似乎每一条当初的设想都没有得到彻底的实施也就是说,诸葛亮是在当初的战略设想没有得到充分实现的情况下进行北伐的。
尽管诸葛亮按照《隆中对》中提出的战略方针辅佐刘备,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内外形势的发展与变化不都是诸葛亮所能左右的,一个荆州之失,一个夷陵之败,极大地打击了诸葛亮的隆中战略推荐精选诸葛亮正是在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南下荆州的关键时刻登上历史舞台的用他半生操劳,辅佐刘备创立蜀汉政权,进而南征北伐诸葛亮一生以复兴汉室为己任,为辅佐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尽管北伐未能成功,但是他为实现自己奋斗目标而做出的毕生努力为他赢得了崇高的声誉,深为后世推崇爱戴 【参考文献】: 1、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余明侠,诸葛亮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罗明介,诸葛亮北伐失败原因新探[A],文史百题 3、徐志斌,诸葛亮北伐的争议及其才能质疑[A],成都大学学报 4、韩隆福,诸葛亮北伐失败的评价,湖南教育学报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推荐精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