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梅关古驿道导游词(2篇).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柏**
  • 文档编号:599557327
  • 上传时间:2025-03-1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9.29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梅关古驿道导游词(2篇) 目录 第1篇梅关古驿道导游词 第2篇江西梅关古驿道导游词 第1篇 梅关古驿道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到大余旅游观光中国有句古语“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今天我们在大余的第一站游览的景点是一座海拔不高,但却蜚声海内外的名山——大余梅岭 梅岭位于大余县城南10公里处,又称为大庚岭,是江西省同广东省两省的分界线、分水岭这里海拔仅有746米,但地势险要,奇峰叠秀,而且山峰连绵不断,逶迤数百里,把江南天空一分为二,所以地理学家们把这里称为“一山分割两边天”在古代,这里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分界线,它还是两个古代民族,两种不同文化区域的分界线梅岭北面是属于中原地区汉民族居住的土地,归属于比较发达的汉族文化区域,梅岭南面则是古代南蛮族居住的土地,是蛮族部落文化区域两个民族、两种文化在这里交汇相融,使梅岭积淀了浓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特有的历史文化风情 梅岭自古以来以梅花著称于世自西汉初年,梅岭就开始种植梅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几经岁月兴衰变迁,到现在,山上山下,古道两旁,梅树拥簇,红梅白梅交织一起,尤其是寒冬腊月季节,银装素裹、唯余茫茫;白梅开放,傲雪斗霜;红梅展妍,清香四溢,点点飞红,娇艳迷人,吸引着无数游人为之流连忘返古往今来正如元朝吏部待郎聂古伯留下的“黄金台上客,大庚岭头春,如是无诗句,梅花也笑人”有多少文骚客为之挥毫泼墨,题词赋诗,使梅岭留存下众多的咏梅佳句,根据有关资料记载,历史上众多文人学士因为触怒权贵,抗击朝庭,被贬官去职,发配岭南,他们途径大余梅岭时,都为这里的梅花景色惊叹不已三国东吴大将陆凯奉命率军前往海南途经梅岭时,留下了一首《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树春”据考证这是最早赞叹梅岭梅花的诗句,它开创了梅岭梅文化的先河,后人在梅岭风景区内修建了一座“折梅亭”也叫“一枝春亭”,以示对陆凯的缅怀纪念,这便是现在“一枝春”赞誉梅花的由来在此之后,北宋著名的大诗人苏东坡也曾经贬谪到海南儋州做官,他经过梅岭古驿道时题赋了好几首梅花诗,其中最有名的是《庚岭梅花》“梅花开尽杂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此外,唐朝的张九龄、宋朝文天祥、明朝的汤显祖、清朝李如筠等众多诗人都曾经为梅岭梅花题诗赋词,“花以文名,文以花传”,使得梅岭梅文化在中国诗坛占据重要一页。

      梅岭的梅花,不仅数量之多,满山遍野,有“梅国”之誉,而且由于气候原因,曾出现过同一枝梅树“南树凋泠,北枝始开”之奇特景象虽然这一景象现在难以见到了,但是同是一座山,越过关口的广东年年种梅树,就是不开花 (古驿道)梅岭不仅以梅花称奇,更以梅关古驿道闻名于世大家脚下踩的是一条鹅孵石铺成的石头路面,这就是悠悠千年的梅关古驿道,它弯弯曲曲伸向梅岭山顶,穿过顶端山坳延伸到山的南面,通向广东省这段古驿道,长约2.5公里,宽约4.5米大家可不要小看这样一条小路,在以前可是中国江南唯一的一条“国道”,是中原地区同东南沿海相沟通的交通枢纽,南来北往的人都要经过这里现在看到的是保存了原始风貌的古驿道古驿道开凿时间是唐朝开元四年,即是公元716年,到现在有1300多年历史当时是为了唐朝经济发展的需要才开通的,唐朝时期经济空前发展之后,对外输出瓷器、丝绸、茶叶,除了北方“丝绸之路”到达西亚、欧洲之外,还有通过水运、由长江到达赣江,溯章江而上来到大余梅岭脚下,然后由挑夫挑过这条古驿道送往广东南雄,然后由浈江、珠江运往海外所以在古代这条驿道发挥着重要的经济大动脉作用,有人把这条航路称为“水上丝绸之路”。

      梅岭驿道即是这条“水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陆路通道开凿这条驿道的人是当时唐朝内供奉张九龄,张九龄是广东省始兴县人,在他年青时期进京考科举,经过梅岭只有一条崎岖的羊肠小道,小道上有许多商人非常吃力地挑着担子过往梅岭,这种景象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中,所以当时他就下了决心,要把梅岭开出一条通往四海的大道后来他考中进士做了朝庭重臣,第一件事就是向当时的唐玄宗李隆基奏请“开凿庚岭驿道”,皇帝李隆基也考虑到这条路的重要性,很快批准奏请,并命张九龄率当地民工凿修关于张九龄开通这条古驿道有一个传说,讲梅岭这里一带有一个镇山妖精,能破土重生,破石重合,张九龄带领民工经过九九八十一天的艰辛劳作,好不容易把驿道开通,可是第二天早上起来修好的驿道不见了,梅岭山顶依然原样,好象没开凿过,没一点痕迹,张九龄夫人知道是妖精作怪,便舍身祭山,从此,驿道就开凿成功了后人为了纪念张九龄夫妇,在梅岭南侧建“张公祠”和“夫人庙”纪念其功勋 (驿站)大家现在看到的是一座半环形的仿古建筑,这叫驿站驿站是古代为过往的驿使、官员提供休息和换马的场所,同时也是供文人学士饮酒作诗的地方宋朝时期苏东坡流放岭做官,后来遇上天下大赦返回江南,路过这驿道时,就曾在这驿站里喝过青梅煮的酒,挥笔写下《庾岭红梅》咏梅诗,传为佳话。

      驿站的后面有一个“倒马坑”,据考证是因掩埋长途跋涉运送货物累死的马匹而得名,唐朝诗人杜牧写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叙述唐明皇宠爱的杨贵妃喜欢吃岭南荔枝,诏令八百里快骑将新鲜的荔枝从岭南飞马传送长安以博贵妃欢心据传,岭南荔枝即是经此驿站飞传长安的现在驿站是照客家围屋结构重建的,是一个观赏梅花的好地方,也是风景区里面休息、娱乐、购物的主要场所 往上走十几米就有块诗碑,刻的是《登大庾岭》诗,这是陈毅元帅在这里打游击战争时期写下的1935年夏天,国民党代表何应钦与日本驻华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在天津塘沽签定协定,将河北、察哈尔两省的大部分土地割让给日本这一消息传出,引起全国上下的愤慨,陈毅听到这一消息,心里怒火顿起,挥毫写下这首诗,表达当时的气愤心情,同时也表达了他的爱国之情这诗碑旁是一棵古枫树,这里我们可把它称作“千年古枫”,相传是凿修驿道时栽种的当地人把它当作“树神”来朝拜,每月逢初 一、十五都有人来这里烧香 (憩云亭)再往上走,便是憩云亭了憩云亭,初名半山亭始建于宋,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南安知府周浩重建时更名以前这个亭还有个称谓叫“介梅亭”,是1946年,蒋介石游梅岭而建的,但因该亭是搜刮民脂民膏而建,民众对此不满,因而“介梅亭”建后不久就被民众毁掉。

      现在的憩云亭是1991年由江西省旅游局拔款而建,面积27平方米,六角形,边长1.85米,亭高7.44米亭棚顶及地面均嵌有梅花图案,轻巧秀美亭柱楹联照录了清代亭联,是这样写的:过来共饮虔南水,归去咸携岭北云 现在我们来到一块石碑之前,这块碑长2.7米,宽0.6米,上书有四个字“重来梅国”这也是我们梅岭为数不多的古迹之一,它立于清朝同治年间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了,这石碑是清朝太平天国运动在大余活动的见证,为什么这么说呢?在清朝咸丰八年即1858年,太平天国因上层领导之间的相互猜疑引起大分裂,著名战将翼王石达开遭天王洪秀全排挤后,率十万精锐太平军脱离南京回到广东1863年石达开为了向江西转战,派贤王李士贤率军强攻大余县城,紧要关头因天降大雨,太平军无法穿越章江河,攻城失败当时守城的清军领头是刘胜祥,得知太平军不攻自退、自鸣得意第二年,太平军又转战大余,但因守城清军强大,亦未能攻破,主动放弃离开,清军守将刘胜祥阻击太平军得胜,于是连夜向朝廷邀攻请赏,朝廷也因他阻击太平军有功,而提他做清军总兵,执掌兵权刘胜祥进京做官几年后,一次巡视来到大余,故地重游,他来到梅岭看梅花,心情很高兴,随即叫人拿来笔砚,写下“重来梅国”四个字。

      梅国”则是大余古代的一个美称大余的“梅国”之称是来自南安新太守赵孟适,那是在公元1268年,南宋咸淳年间,新来的太守赵孟适早闻梅岭梅花之名,上任后即到梅岭观赏梅花,时值腊月正下鹅毛大雪,梅花绽放,山上山下茫茫一遍,白雪覆盖的梅岭,分外妖娆,看到这幅景象,赵太守当即叫人拿来纸笔,亲手题写下“梅花国”字匾,后把大余简称为“梅国” (庾将军祠)沿着这条小路我们来到庾将军祠,这庾将军祠是为了纪念西汉初期大将军庾胜而建立的,座南朝北,前方有一旗台,是西汉士兵用来镇军杨威,表达守军“一心向着国家,爱国之心”的一种方式汉朝初期,梅岭以南有一个南越国,南越王手下有臣相名叫吕嘉,在汉武帝时期,拥王自立,意在反叛汉廷,汉武帝派遣楼船将军杨朴率军出横浦挥师南下庾胜就是杨朴将军的前锋将领,他率军在前头一路冲锋陷阵,英勇骁战,直至消灭南越国,为汉朝一统江山立下汗马功劳汉武帝为表彰庾胜将军,封他驻守台岭、把守梅关,庾胜驻守梅岭后,在这修建兵营,日夜把关(所以这祠的原址还是庾将军营旧址),并热心传播中原优秀文化和先进的耕作技术,造福了这里的百姓,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因他排行老大,所以叫他为大庾1957年,改为大余,象征年年有余,希望这儿永远吉祥安康,后人为纪念其功德在这建祠纪念他,并把他驻守的台岭改称为大庾岭。

      (关楼)好了,我们已经来到梅关楼前,大家看到这象古老城门一样的砖体建筑就是“一脚踏两省”的梅关古楼再往前走,关外就是广东了这里石壁对峙,地势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又是南北来往的重要关卡,所以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秦始皇时期,在这里修通南越道,筑横浦关,并有军队守关,这是梅岭最早的关楼,后来年久失修,横浦关倒塌了唐张九龄凿通梅岭驿道后,在太平盛世,经济繁荣,梅岭亦未设立关卡,军队驻守也是时有时无只是到宋代时,广盐入赣,为加强管理,增加关税收入始于宋朝嘉佑八年,也即公元1063年,南安知军蔡挺在这驿道口建筑关楼,并命名为梅关,且与其兄广东转运使蔡抗协议,以砖石分砌南北岭路因此,这里就有“唐凿路、宋立关”的说法,梅关驿道的真正作用才得到体现梅岭驿道自唐朝修通之后,直至宋、元、明、清,这里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商人、官人从这里经过,成为繁荣昌盛的“商业廊”,千余年不衰,“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盛况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即鸦片战争之时,清政府被迫签定五口通商之后,这里的驿道逐渐衰落,关楼也失去它应有的作用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宋朝建立,有上千年历史的关楼现在的梅关楼,门洞深5.5米,内宽3.3米,高3.5米,洞门内两侧留有闸门缝道和闩门洞眼。

      这北面刻有“南粤雄关”,南面也刻有“岭南第一关”,城门二侧有“关防暴客来、梅止行人渴”对联,是光绪癸未年李化题从这对联大家也可以想象当年梅关所起过的重要作用北面东侧是登关楼的唯一蹬道两侧竖有一块赭红色大石碑,上刻有“梅岭”两个大字,碑高2.7米,宽1.2米,为清康熙年间知府书题,字刚劲有力 这里还可以把大余县城尽收眼底,大家看,玉带似的章水自西向东,穿城而下,街上栋栋新楼,蜿蜒曲折的公路和一片片农田,西华山选矿后的人造沙漠等等,还有这满山遍野的梅花,多象一幅幅美丽的油画 (望梅阁)游完梅岭后,我们往右边这条路下山在这里有一个亭,叫望梅阁始建于宋,后亭圯明天启五年(1625年)重建,现在的亭于1990年重建阁楼分二层,高6米,底层2.5米,为开放型廊柱式结构,上层西段为东西向长廊,长约7米,宽4米,西边的长凳供游人休息望梅阁”题匾为陈丕显书写这阁楼上,是观景的好地方 沿着水泥阶梯往下,我们来到的是梅花诗碑园前面讲到,在古代有许多文人学士,达官贵人因触怒权贵而贬谪,或流放岭南,他们经过这里时留下许许多多的赞咏梅花的诗词,据初略统计,这些诗词共有千余篇1996年,选出其中有代表性的几十首诗,请当代中国书法协会会员书写雕刻成碑,组成梅关诗碑林。

      第一首是《自题红梅诗》“去年南郡赏元宵,歌舞声中度画桥,烂漫新诗谁记得,红梅云落路遥遥”这是明代书法家张弼所写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