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设喻还是类比 设喻和类比.docx
3页是设喻还是类比 设喻和类比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精讲课文,《老师教学用书》设计了这么的问题: 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这篇课文在写作上采取设喻说理的方法先由用作设喻的事实写起,写了邹忌和徐公比美,妻、妾、客的赞美之辞和邹忌对这些言辞的分析这部分内容表面上看来似乎和讽谏无关,实际上是设喻说理的前提接着写邹忌讽谏齐王,正面设喻来说明君王易于受蒙蔽的道理最终从我国和国外两个方面写出了邹忌讽谏齐王后取得的巨大成效从全文看,第一部分的叙事是第二部分设喻说理的前提,第二部分是设喻说理本身,第三部分则是第二部分的必定发展和结果三部分之间联络紧密,结构严谨另外,邹忌以自己和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由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含有极强的说服力 这篇课文是采取设喻说理的方法吗?在《老师教学用书》“整体把握”中有这么的文字: 第二部分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弊纳谏 讽谏的内容分为两层第一层,先以切身经历设喻,指出妻、妾、客的三种回复各有不一样的原因,就是“私臣”、“畏臣”、“有求于臣”第二层,拿齐王的地位和自己做比较,“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些全部和邹忌的处境相同。
在这里,邹忌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最终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这种比方的说理方法,很贴切,尽情尽理,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这里既说“邹忌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最终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又说“这种比方的说理方法,很贴切,尽情尽理”笔者认为这是很矛盾的 那么,这篇文章到底是比方论证还是类比论证呢?笔者认为应该是类比论证 我们知道,比方论证是用大家熟知的事物作比方来证实论点的,它的基础是比方修辞格如在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中,作者巧妙地用继承一座大宅子来作比方,经过叙述继承者对大宅子的态度来说明怎样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道理其中“大宅子”比方“文化遗产”,“鱼翅”比方“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姨太太”比方“文化遗产”中的糟粕部分……这些比方生动形象,幽默风趣,耐人寻味,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的受蒙蔽和齐王的受蒙蔽属于同一类事物,不能组成比方,不存在比方的修辞格,因此不应该是比方论证 逻辑修辞学告诉我们,类比法是将性质特点在一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一样事物加以比较,从而引出结论的方法类比论证是依据一个事物的一些特征来证实另一个事物也含有类似特征的论证方法。
它抓住两种事物相同或相同的特征进行类比推理,把抽象的道理详细化类比论证的基础是类比推理,应从事实出发,又要回到事实中来检验同是在《拿来主义》一文中,作者用尼采自诩为太阳,只奉献不索取,结果发了疯,和送去主义者作比,论证了送去主义的危害,这就是类比论证的方法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由“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联想到“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自己的受蒙蔽联想到齐王的受蒙蔽,全部利用了类比推理很显然,本文利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 说到这里,我们不妨把比方论证和类比论证做一个比较比方论证的基础是比方修辞格,不一定是实有其事的,能够合理地想象、虚构出某种情况或形象,但二者需组成比方类比论证的基础是类比推理,是由一事物的一些特征联想的另一事物,并进行比较,然后推论出另一事物也含有这些特征它应从事实出发,又要能接收事实的检验比方论证的着关键是说理的形象化和详细化,它以实喻虚,深入浅出,使人易于接收类比论证的着关键则是说理的逻辑性和严密性所以,类比论证是在严密的说理中使人信服地认可某个道理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在写作上采取了类比论证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