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从实业教育到职业教育.doc

10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35153411
  • 上传时间:2018-03-1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8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 从“实业教育”到“职业教育” -------从近代三个学制看职业教育的嬗变刘 虹 (河北师范大学 教科院 , 河北 石家庄 050091) 摘 要 : 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制度,滥觞于清末,经过《癸卯学制》 、 《壬子癸丑学 制》 ,最终确立于1922年的《壬戌学制》 本文以中国近代三个重要学制为依 托,阐释从“实业教育”到“职业教育”演进的轨迹,对当代职业教育的发展 提供历史的借鉴 关键词 :实业教育; 职业教育;学制;社会本位;以人为本 纵观历史,中国近代的职业教育经过了一个从实业教育到职业 教育的嬗变过程实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不同的,实业教 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发展实业服务的;而职业教育的目的则是为了 个人取得某种社会职业资格,进而谋生就业做准备的当然,实 业教育与职业教育又有着联系和相通之处其一,二者都重视实 用科学知识的教与学;其二,学生的谋生就业问题若解决不了, 则国家的实业就难以大规模的发展;同时,正是在实业教育的发 展进程中,人们看到了推行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本文以中国近代三个学制为依托,阐释从“实业教育”到“职 业教育”的演进中国近代学制建设经历了一个由《癸卯学制》 、 《壬子癸丑学制》中的“实业教育” ,被《壬戌学制》中的“职业 教育”所取代的过程。

      从“实业教育”到“职业教育” ,不仅仅是 称谓的变化,而是有其更深刻的精神内涵,它是教育民主化和以 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铸就的结果,是新文化运动中民主与科学麾下 的产物 一、 《癸卯学制》 、 《壬子癸丑学制》中的实业教育制度 (一) 《癸卯学制》中实业教育制度的确立 中国的实业教育渊源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洋务派为2 发展以军工生产为中心的近代第一批新式企业,培养新式军事、 科技人才和熟练工人,成为当务之急于是中国最早的实业学堂 就应运而生了,如1866设立的福建船政学堂、1867年在江南制造 局附设机器学堂等洋务实业学堂的创办,是对传统的“重义理, 轻技艺” 、 “道本器末”观念的挑战,它突破了传统技艺教育以子 承父业、师徒相传为主的形式,使技艺教育从劳作场所转入学校, 以正规的学校教育形式出现 经过维新变法,朝野各界人士认识到大力发展实业教育,是 中国振衰起微的重要途径随后,中国实业教育的发展从以军事 技术为主转而向民用实业教育扩展19世纪90年代实业学堂的范 围扩大到农、工、商各领域,尤以农业、蚕桑学堂为重点但是, 此时的实业教育不成体系 将实业教育纳入学制系统并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制度推行还 是在20世纪初。

      1904年1月颁布了由张之洞等拟定的《奏定学堂 章程》 ,又称《癸卯学制》 ,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完善且实行的学制 该学制正式确立了实业教育在整个学制系统中的重要地位,是实 业教育制度在中国建立的标志张之洞指出:“国民生计,莫要 于农、工、商实业;兴办实业学堂,有百益而无一弊,最宜注重 ” [1]《癸卯学制》将实业教育作为一个旁系自成系统实业教育 体系含初等农工商实业学堂、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和高等农工商 实业学堂,以及实业补习普通学堂、艺徒学堂五类教学内容上 分普通科目和实习科目两种对于各级各类实业学堂的性质任务、 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科类课程与教职员资格任用、学生管理和 行政等均被详细的列在学制中的初、中、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 章程》 、 《实业教员章程》 、 《实业补习普通学堂章程》 、 《艺 徒学堂章程》和《实业学堂通则》里 《癸卯学制》中的《学务纲要》中指出:“实业学堂,意在 使全国人民具有各种谋生之才智技艺,以为富民富国之本” ;《实3 业学堂通则》规定:“实业学堂所以振兴农工商各项实业,为富 国裕民之本计 ” [2] 要求“各省宜速设实业学堂,农工商各项实业 学堂,以学成后各得治生之计为主,最有益于邦本。

      ” [3] 由此,可 以管窥《癸卯学制》中所倡设的实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富国裕民” 、 “有益于邦本” ,此教育目的以学制的形式明确下来,可谓历史的 进步 《癸卯学制》实行后,实业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据统计, 1907—1909年三年间,全国各级实业学堂由137所增至254所, 学生数达到16649人 [4](二) 、 《壬子癸丑学制》中实业教育的发展 1912年建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任命了德高望重的蔡元培 任教育总长,成立了教育部,之后便立即对清末封建主义教育进 行改革1912-1913年间,教育部陆续公布了各种学校令与规程, 总合成一个学校系统,即《壬子癸丑学制》 《壬子癸丑学制》对实业教育进行了改革,在普通教育中引 进有关实业教育的内容,大大加强了实业教育的地位在该学制 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业学校令》和《实业学校规程》中规定:清 末的实业学堂改称实业学校, “以教授农、工、商业必需之知识、 技能为目的 ”该学制将《癸卯学制》中的五类实业学堂简化为甲、 乙两种实业学校 “甲种实业学校施完全之普通实业教育,乙种实 业学校施简易之普通实业教育,亦得应地方需要授以特殊之技术 ”甲乙两种实业学校均分为的农、工、商、商船和实业补习等几 类。

      另专为女子设立实业学校,女子实业学校视地方情形与性质 参照各实业学校规程办理此后《教育部通咨各省巡按使申明部 章并饬甲乙种实业学校认真办理文》中强调“实业学校,以增进 个人生活,助长社会经济,为唯一之目的,故此项学校之多寡, 与国计民生之盈绌成正比例 ” 《壬子癸丑学制》中的实业教育较《癸卯学制》明显具有资 产阶级民主精神:第一,取消毕业生奖科举出身的规定 ,打破了 “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教育传统观念;第二,女子教育取得一定4 地位,改变男女教育不平等的状况,以厉行教育民主化;第三, 将高等实业学堂改为专门学校,强调学术;而实业学校只设甲乙 两级,不以升学为目的,只考虑就业,与后来的职业学校目的渐 接近 此外,除中学、师范外,各级学校中均可设有关实业学科或 课程,所以实际上,实业教育的范围更广泛了所有这些无疑反 映了资产阶级发展实业的需要,有助于资本主义民族工商业的发 展据统计,到1916年各类实业学堂达525所,学生有3万余人 [5] 但是由于《壬子癸丑学制》的《中学校令》中规定:中学是 “完足普通教育” ,学校的任务被看作“纯为升学之机关” ,而事 实上,能升入大学的只占生总数的6.5%,其余的93.5% [6] 的 学生既不能升学,又难以就业,因为他们没有受过必要的职业教育 和训练,无一技之长而流落为社会的“高等游民” 。

      因此,大量的 中学毕业生的出路问题,便“成为教育界绝大的问题” ,这也成为 1922年新学制改革中,职业教育的地位凸显出来的前提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期民间有人发出了开展“职业教育”的 呼吁,早在1911年任《教育杂志》主编的陆费逵发表《世界教育 状况序》一文,就提出“吾国今日,亟宜注意者有三国民教育, 一也职业教育,二也人才教育,三也 ” [7]1913年,陆费逵 又明确指出了“职业教育”与“实业”间的关系:“非职业教育 兴盛,实业必不能发达,民生必不能富裕 ”并揭示:“职业教育 则以一技之长可谋生活为主 ” [8]二、职业教育思潮与《壬戌学制》中职业教育制度的确立 (一)职业教育思潮的兴起 与中华教育社的创立 在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两面大旗的导引下,中国掀起了职 业教育思潮它是近代中国诸多教育思潮中持续时间较长、影响 层面较宽、与人的生活需要、经济生产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思潮 之一其理论建构的主导思想,就是通过教育途径,使人人依其5 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于己掌握谋求生计的能力,于群能 尽造福社会的义务 溯源导流,职业教育思潮滥觞于清末“新学”的勃兴时期, 起潮于民初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的年代,其高潮于1917年 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之后速即形成。

      在思想层面上形成一股强大 的潮流而激荡着整个中华教育界职业教育思潮中不仅产生了代 表人物黄炎培系统的、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而且大大促 进了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 黄炎培认为:“方今吾国最重要最困难问题,无过于生计 根本解决,惟有沟通教育与职业 ” [9] 他将职业教育视作解决生计 的根本途径蔡元培也积极主张发展职业教育以广开学生的就业 出路,尤其“为中学生筹救济,当注重职业教育” 他甚至说: “职业学校是专为毕业以后得饭碗的……职业教育是抢饭碗的 教育 ” [10] 黄炎培将职业教育的内涵界定出“三要旨”:“为个人谋生 之准备,一也;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二也;为世界增进生产 力之准备,三也 ” [11] 将“为个人谋生之准备”放在首要地位 1917年,以宣传、研究、试验、推广职业教育为职志的中 华职业教育社成立,职业教育阵营正式组成,职业教育旗帜正式 亮起,其教育活动一开始就把解决生计就业问题放在首位 《中华 职业教育社宣言书》公开向社会宣告: “吾侪所深知确信而敢断言者,曰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 题,厥惟生 计曰求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厥惟教育曰吾中国现时 之教育,决无能解决生计问题之希望。

      曰吾中国现时之教育,不惟 不能解决生计问题,且将重予关于解决生计问题之莫大障碍…… 同人于此,既不胜其殷忧大惧,研究复研究,假立救济之主旨三端: 曰推广职业教育;曰改良职业教育;曰改良普通教育为适于职业之 准备 ” [12] 中华职业教育社积极致力于职业教育的兴办和发展,并于6 1917年11月创办了《职业与教育》月刊,作为宣传和研讨职业教 育的思想理论阵地,为职业教育思潮的不断壮大、高涨而推波助 澜 从职业教育的倡导者的角度看,把职业教育与个人谋生问题 联系在一起,可以在社会上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和号召力此外, 要想从教育制度上使职业教育取实业教育的地位而代之,区别它与 实业教育的不同之处就显得十分必要而强调职业教育解决个人 生计问题的社会功能,正是突出了它与实业教育的区别归纳起来 实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区别有几点:其一,实业教育实施的重点 在中等教育以上,而职业教育实施的重点在中等教育以下;其二, “实业教育所养成之人物,其一部分主用思想,而职业教育所养 成之人物,则完全主用艺术” (注:指技术) ;其三, “实业教育兼 含研究学说之意味而职业教育,则专重实用,纯为生活起见 ” 职业教育纯为生活所用,因而适应面广,而实业教育其所造就人 才, “以养成实业界之中坚人物为主,而其所研究之学科亦多含专 门学理方面” ,与社会经济生产的发展相脱离,因而适应面较窄。

      把职业教育较严格的限制在中等教育以下,授以一技之长, 纯以训练生活能力为目的的范围之内,使职业教育与实业教育有 了显著的区别,从教育制度的演变角度看,为职业教育取代实业 教育做了充分的舆论准备职业教育思潮直接引发了1922年学制 改革中职业教育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二) 《壬戌学制》中职业教育制度的确立 在新文化运动的促动下,出台了1922年“新学制” ,即《壬 戌学制》 ,职业教育思潮的精神内涵在《壬戌学制》中得到了完整 的体现职业教育取实业教育的地位而代之,成为“新学制”的 重要组成部分本着通过相当程度的教育授以一技之长,培养中 下级直接从事农、工、商各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目的,建立 起职业教育体系其规定有:1.小学课程得于较高年级,斟酌地 方情形,增置职业准备之教育;2.初级中学施行普通教育,但得7 视地方需要,兼设各种职业科;3.高级中学分普通、农、工、商、 师范、家事等科但得酌量地方情形,单设一科,或兼设数科;4.职 业学校之期限及程度,得酌量各地方实际需要情形定之,得附设 专修科,凡志愿修习某种学术或职业而有相当程度者入之;5.为 推广职业教育计,得于相当学校内酌设职业教员养成科。

      该学制与《癸卯学制》和《壬子癸丑学制》中把实业教育置 为学制系统的旁系而自成系统不同, 《壬戌学制》把职业教育的实 施分作两途:一是单独设置;二是与普通教育混和,分别于高级 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中斟酌各地具。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