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学重点..docx
8页1中医学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2金元四大家及其学术主张:刘完素 火热论 寒凉派,张从正 攻邪 攻下派,李杲 强调脾胃 补土派,朱震亨 滋阴降火 滋阴派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辩证论治整体观念:对事物和现象的统一性,完整性,联系性⑴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⑵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⑶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恒动观念:一切物质都处于永恒而无休止的运动之中研究医学问题应持有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⑴生理上⑵病理上⑶疾病防治的恒动观辩证论治:辩证:对病人的病情作出正确的全面分析、推理、判断、诊断的过程论治:根据辩证的结果,选择和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的过程,也是研究和实施治疗的过程4中医的认知与思维方法:⑴司外揣内:通过事物外在表象,揣测分析其内在变化⑵援物比类: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方面的相似,从而认为两者在其他方面也有可能相似,由此推测被研究对象某些性状特点⑶心法和顿悟⑷试探和反证1气: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泛指任何现象,包括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2元气:产生和构成世界万物的原始物质3气的基本特征:⑴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⑵气是运动不息的物质⑶气是感应现象的中介4元气论对中医学的影响:⑴说明生命过程的物质性和运动性⑵说明人体的整体性和联系性⑶说明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过程1阴阳: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的属性的概括2阴阳属性的特点:抽象性,相关性,普遍性,相对性3五行:木火土金水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要素及其运动变化4五行的相生: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金生水 水生木,五行的相克: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火 火克金 金克木,五行的相乘:木乘土 土乘水 水乘火 火乘金 金城木,五行的相侮:木侮金 金侮火 火侮水 水侮土 土侮木。
1心的生理功能⑴ 心主血脉⑵ 心主神志2肺⑴ 肺主气、司呼吸⑵ 肺主宣发和肃降⑶ 肺通调水道⑷ 肺朝百脉、主治节3肝⑴ 肝主疏泄⑵ 肝主藏血4脾⑴ 脾主运化⑵ 脾气主升⑶ 脾主统血5肾⑴ 肾藏精⑵ 肾主水⑶ 肾主纳气1胆⑴ 胆贮存和排泄胆汁⑵ 胆主决断2胃⑴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⑵ 胃主通降,以降为和3小肠⑴ 小肠主受盛和化物⑵ 小肠主泌别清浊4大肠:主传化糟粕5膀胱:主贮存和排泄尿液6三焦⑴六腑之三焦①通行元气②运行水液⑵部位之三焦①上焦:主宣发卫气,布散水谷精微和精液②中焦:消化吸收并输布水谷精微和精液,化生气血③下焦:排泄糟粕和尿液7气: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作用8血:营养滋润全身、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1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⑴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⑵风性善行而数变⑶风性主动⑷风为百病之长2寒邪⑴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⑵ 寒性凝滞⑶ 寒主收引⑷ 寒性清澈3暑邪⑴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⑵ 暑性升散,扰神耗气伤津⑶ 暑多夹湿4湿邪⑴ 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⑵ 湿性重浊⑶ 湿性粘滞⑷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5燥邪⑴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⑵ 燥易伤肺6火/热邪⑴ 火为阳邪,其性炎上⑵ 火易扰心神⑶ 火易耗气伤津⑷ 火易生风动血⑸ 火热易致肿疡7病机: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制,它是疾病的临床表现、发展转归和诊断治疗的内在根据1四诊:中医诊察和收集疾病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法2得神的临床表现:神志清楚,表情自然,言语清晰,反应灵敏,精神充沛,面色明润含蓄,两目灵活明亮,呼吸顺畅,形体壮实,肌肉丰满。
少神:精神不振,动作迟缓,少气懒言,思维迟钝,面色少华,两目晦滞,目光乏神失神:神志昏迷,烦躁狂乱,精神萎靡,目睛呆滞,晦黯无光,反应迟钝,呼吸气微,目闭口开,手撒遗尿,搓空理线,循衣摸床假神:原本精神萎靡,面色晦黯,声低气弱,懒言少食,突然精神转佳,两颊色红如妆,语声清亮,喋喋多言,思食索食3青所主疾病:主寒、痛、淤血、惊风赤:主热黄:主湿、虚、黄疸白:主虚、寒、失血黑:主肾虚、水饮、淤血4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1白苔主证:多主表证,寒证2黄苔:多主里证,热证3灰黑苔:主里热、里寒之重证4望舌的意义:⑴判断正气盛衰⑵辨病位深浅⑶区别病邪性质⑷推断病势进退⑸判断病情预后5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6脉诊的部位和方法:寸口诊法部位在手腕部的寸口,此处为手太阴肺经的原穴所在,是脉之大会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通常以腕后高骨处(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侧为关,关前(腕侧)为寸,关后(肘侧)为尺7浮沉迟数结代脉各自主病浮:表证,虚证沉:里证迟:寒证数:热证结:阴盛气结,寒痰淤血,气血虚衰。
代:脏器衰微,风证,痛证,七情惊恐,跌打损伤1辨证: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中医学认识诊断疾病的方法2八纲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概括性的辨证纲领,根据病人的整体证候表现概括出来的规律3亡阳:体内阳气严重耗损,而表现出阳气虚脱的病变和证候大汗淋漓,面色苍白,精神淡漠,身畏寒,手足厥逆,气息微弱,口不渴渴喜热饮,舌淡,脉微欲绝亡阴:体内阴液大量消耗,而出现阴液衰竭的病变和证候汗出而黏,呼吸短促,身热,手足温,烦躁不安,渴喜冷饮,面色潮红,舌红而干,脉细数无力4心血瘀阻的症候: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或刺痛,痛引肩背内臂,时发时止,舌质紫暗,或见瘀点瘀斑,脉细涩或结代,重着暴痛欲绝,口唇青紫,肢厥神昏,脉微欲绝1肺气虚证概念及证候:肺气不足所表现出的证候;咳喘无力,动则气短,面色㿠白无华,体倦乏力,声音低微,痰清稀,或有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淡,脉虚弱2肺阴虚证:肺阴不足,虚热内生所表现出的证候;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稠,或咳痰带血,口干咽燥,声音嘶哑,形体消瘦,潮热,颧红,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3风寒束肺证:感受风寒,肺胃失宣所表现出来的证候;咳嗽气喘,痰稀色白,鼻塞流清涕,或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4风热犯肺证:风热之邪侵犯肺卫所表现出的证候;咳嗽,咯吐黄稠痰而不爽,恶风发热,口渴咽干痛,目赤头痛,鼻流黄涕,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5痰热壅肺证:热邪夹痰内壅于肺所表现出的实热证候;咳嗽气喘,呼吸急促甚则鼻翼煽动,咯痰黄稠或痰中带血,或咯脓血痰有腥臭味,发热,胸痛,烦躁不安,口渴,小便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1肝气郁结的证候:情志抑郁或易怒,善太息,胸胁或少腹胀痛,或咽有梗塞感,或胁下痞块,妇人见乳房胀痛,痛经,月经不调,甚至闭经,舌质紫或边有瘀斑,脉沉弦涩2肝阳上亢:急躁易怒,头胀痛,眩晕目胀,或面部烘热,口苦咽干,小便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3肾阳虚:腰膝酸软,形寒肢冷以下肢为甚,头晕耳鸣,神疲乏力,阳痿,不孕,尿少,浮肿,或五更泄,面色㿠白,舌质淡胖,脉沉弱4肾气不固:腰膝酸软,耳鸣耳聋,小便频数清长、遗尿,小便失禁或余沥不尽,夜尿多,滑精早泄,白带清稀,胎动易滑,舌淡苔白,脉沉溺1肾阴虚的证候:眩晕,耳鸣耳聋,失眠多梦,咽干舌燥,腰膝酸软,形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男子遗精,女子闭经,不孕或崩漏,舌红苔少而干,脉细数2膀胱湿热:尿频,尿急,排尿灼热疼痛,小便短赤涩少或尿血,或尿有砂石,尿浊,或腰痛,少腹拘急胀痛,发热,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3心脾两虚:心悸健忘,失眠多梦,饮食减少,腹胀便溏,倦怠乏力,面色萎黄,或皮下出血,妇人月经量多色淡,或崩漏或经少,经闭,舌淡,脉细弱4脾肾阳虚:形寒肢冷,面色㿠白,腰膝或下腹冷痛,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或面浮肢肿,小便不利,甚则出现腹水,舌淡胖大,脉沉弱1中医的治疗总则:治疗疾病的总原则,是指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的普遍原则2中医的治疗大法: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治则的具体化1中药:以中医传统理论为指导,进行采收、加工、炮制、制剂,以利于临床应用的药物2中药的四气: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3中药的五味: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辛:发散,行气,行血;甘:补益,调和,缓急;酸:收敛,固涩;苦:通泄,燥湿;咸:泻下通便,软坚散结4中药的归经:药物对某经(脏腑或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经作用较少,甚至无作用,这种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叫归经5中药的七情:根据不同病情和临床辨证,有选择的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组合在一起应用叫配伍在长期临床用药实践中,把单味药的应用和药物的配伍关系总结为七情,以表示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单行:用一味药治疗疾病。
相须:两种性能、功效相同相近的药物合用,以增强疗效相使:两种药合用,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为辅,辅药可以提高主药功效相畏: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使其毒副作用减轻或消失相杀:一种药物能够清除另一种毒副作用相恶: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使其作用减弱,甚至消失相反:两种药物配伍应用后,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1解表药:具有发散功效,以发散表邪为主要作用,能解除表证的药物麻黄,性味归经: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功效主治:辛温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2祛风湿药:以祛除风寒湿邪,治疗风湿痹证为主要作用的一类中药独活,性味归经:辛、苦,微温归肾、膀胱经功效主治:祛风除湿,散寒止痛3祛湿药:具祛湿功效,以祛除湿邪为主要作用,能治疗水湿停聚的药物苍术,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脾、胃、肝经功效主治:燥湿健脾,祛风除湿,散寒解表,养肝明目茯苓,性味归经:甘、淡,平归心、脾、肾经功效主治:利水渗湿,补中健脾,宁心安神1清热药:具有清热功效,以清除里热为主要作用,主治热性病证的药物2清热药分类: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清热燥湿,清热解暑,清热明目,清虚热3石膏,性味归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
功效主治: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生肌收敛连翘,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肺、心、小肠经功效主治: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疏风散热黄连,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功效主治:清热燥湿,清热解毒,清热泻火生地黄,性味归经:甘,寒归心、肝、肾经功效主治:清热凉血,养阴生津青蒿,性味归经:苦、辛,寒归肝、胆经功效主治:清热解暑,退热除蒸,清胆截疟决明子,性味归经:甘、苦、咸,微寒功效主治:清热明目,润肠通便地骨皮,性味归经:甘,寒归肺、肝、肾经功效主治:清虚热,清肺热1消导药:具有消食导滞功效,以消除胃肠积滞、促进消化为主要作用,治疗饮食积滞的药物2泻下药:具有泻下通便功效,以促进排便为主要作用,治疗胃肠积滞、水肿停饮的药物3祛痰药:具有祛痰功效,以祛除痰涎为主要作用,治疗咯痰不畅的药物4止咳平喘药:具有止咳平喘功效,以制止或减轻咳嗽喘息为主,治疗咳嗽、喘息的药物5山楂,性味归经: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功效主治:消食化积,行气散瘀大黄,性味归经: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功效主治:泻热通便,凉血解毒,逐瘀通经贝母,性味归经:川贝母、伊贝母、平贝母:苦、甘,微寒;浙贝母:苦,寒归肺、心经。
功效主治:清热化痰,解毒散结半夏,性味归经:辛,温归脾、胃、肺经功效主治:温化寒痰,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款冬花,性味归经:幸、微苦,温功效主治:止咳下气,润肺祛痰1温理药:具有温补阳气、祛除里寒功效,以温里散寒为主,治疗里寒证的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