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编宏观经济学流派.pdf
27页第五编 宏观经济学流派• 1936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发表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在西方经济学 界出现了一场“凯恩斯革命”此后,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以来,凯恩斯主义逐渐成为风靡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的“新经 济学”凯恩斯主义的追随者在对凯恩斯理论的注释、补充 和修订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统称 为“后凯恩斯经济学”,其中居于主流地位的是新古典综合派 然而,面对20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初期资本主义社会 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滞胀”现象,新古典综合派不能给出 相应的解释和提出有效的对策,于是遭到了来自货币学派、 供应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等的攻击和挑战,与此同时,原凯 恩斯阵营中也反戈出新凯恩斯主义在新古典综合派的主流 经济学地位发生动摇的同时,西方经济学界变得学派林立, 各领风骚一、新古典综合派• 新古典综合派,又称后凯恩斯主流派经济学,是产生于美 国的现代凯恩斯主义的一个重要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阿 尔文·汉森、约翰·理查德·希克斯、保罗·A·萨缪尔森、詹姆 士·托宾、罗伯特·M·索洛、弗兰科·莫迪利安尼和阿瑟·奥肯 等。
• 所谓新古典综合,就是凯恩斯经济理论同新古典经济理论 的结合1948年萨缪尔森编写的教科书《经济学》第一次 出版,它标志着新古典综合理论体系的最终形成此后, 众多的经济学家成为“新古典综合派”的信徒该学派的理 论和政策主张不仅对美国有着重要影响,而且对其他主要 资本主义国家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新古典综合派的名声 远在其他学派之上,成为西方经济学界的主流经济学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背景•二战后西方世界历史条件的变化决定了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方向,而凯 恩斯《通论》的缺陷,使得新古典综合派在《通论》的基础上为适应 这种发展方向而产生了 •凯恩斯的《通论》的缺陷: 第一,凯恩斯主义产生于30年代的萧条时期,其理论和政策主张是针 对萧条状态的 第二,凯恩斯的《通论》侧重于短期分析,对长期发展领域的研究几 乎没有涉及 第三,对于通货膨胀问题,凯恩斯在《通论》中既没有系统地论述, 也没有提出具体的对策 第四,《通论》的仓猝出版未能照顾到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上的一致 性问题 第五,凯恩斯在《通论》中已经提出混合经济的思想,但仍需要完善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基础•新古典综合派将凯恩斯经济理论和新古典经济学综合在一起形成新古典 综合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混合经济理论、均衡分析、平等和效率论。
新古典综合派将凯恩斯经济理论和新古典经济学综合在一起形成新古典 综合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混合经济理论、均衡分析、平等和效率论 混合经济是指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私有经济和国家管理的公共经济相混 合的经济既然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是一种混合经济,新古典综合派就 适应这一要求,重新引入新古典经济学的微观经济理论,将之与凯恩斯 主义的宏观经济理论结合起来从而使得新古典综合理论既有反映国家 干预经济的宏观经济学,又有反映市场经济的微观经济学 将凯恩斯理论作为新古典经济学均衡理论的特殊情况来解释,通过均衡 分析的方法把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综合在一起,从而使经济学重新 建成了一门有条理的连贯性的科学均衡分析的运用,不仅体现在凯恩 斯的有效需求决定理论中,即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所决定的均衡的总产出 或总收入;新古典综合派还将它拓展到IS-LM、AD-AS等模型的分析 新古典综合派还强调了平等与效率之间不仅有矛盾,存在着交替关系, 而且会影响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平等和效率的最优权衡取舍, 就是要以最小的不平等换取最大的效率,或者以最小的效率损失换取最 大的平等新古典综合派的基本观点• 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体系由基本理论体系、经济增长论和 经济周期论等构成。
基本理论体系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一是接受以45°线和IS-LM分析为基础的总需求曲线; 二是承认反L型的总供给曲线,即接受新古典经济理论加 上工资刚性假设条件的总供给曲线; 三是把菲利浦斯曲线与总供求曲线结合起来分析失业与通 货膨胀的关系 索洛、斯旺等人的新古典增长模型和汉森和萨缪尔森的乘 数-加速模型新古典综合派的政策主张•新古典综合派因袭了凯恩斯“需求管理”思想所谓需求管理,就是由政府积 极采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社会总需求进行适时的和适度的调节,以保 证经济的稳定增长政府实行需求管理的主要目标有:充分就业、物价稳定、 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等新古典综合派认为,凯恩斯的宏观经济政策是 有效的,但还是不够经济政策的实施,不仅要实现以上四个宏观目标,而 且要实现收入均等化、提高经济效率这两个微观目标因此,既要有宏观财 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还必须有微观经济政策 •新古典综合派对凯恩斯主义政策主张的修改与发展是适应不同时期资本主义 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具体是: 50年代,补偿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60年代,充分就业的经济政策 70年代,多种政策的综合运用 第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松紧搭配。
第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微观化 第三,收入政策,即通过控制工资与物价来制止通货膨胀的政策二、货币学派• 货币学派,也称货币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美国出 现,而于70年代蓬勃兴起的,具有重要影响的新自由主义 学派货币学派的领袖人物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 米尔顿·弗里德曼,其他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经济学家哈 帕格、布伦纳和安德森,英国经济学家罗宾斯、沃尔特斯、 莱德勒和帕金等 • “货币主义”一词就是布伦纳在1968年7月发表的一篇题为 《货币和货币政策的作用》的论文中首先提出来的其基 本含义是:第一,货币最重要,货币的推动力是说明产量、 就业和物价变化的最主要因素;第二,货币存量(或者说 货币供给量)的变动是推动力最可靠的测量标准;第三, 货币当局的行为支配着经济周期中货币存量的变动,因而 货币当局应当惟一地通过对货币存量的控制来调节通货膨 胀、经济萧条或经济增长的变动,以稳定社会经济货币学派的理论背景•货币学派的思想渊源是传统的货币数量论传统货币数量论的基本观 点是:商品的价格水平和货币的价值是由货币的数量决定的;在其他 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水平与货币数量成正比变化,货币价值 与货币数量成反比变化。
•继传统的货币数量论之后,在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又以灵活偏好为 基础提出了新的货币需求方程凯恩斯的货币需求方程由于明确指出 投机动机而突出了利息率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货币市场均衡分 析或IS-LM分析表明,在充分就业达到以前,M(货币数量)的增加并不 会对P产生很大的影响,增加M的作用首先在于降低r利率的降低会 刺激投资,而投资的扩大又会导致总产出的上升这种影响会持续存 在,直到总产出达到充分就业水平此后,由于总产出已经变为一个 常数,继续增加M才会使价格P如传统货币数量论所说,大致和M保 持同比例的增长由此可见,传统的货币数量论只能在达到充分就业 以后才能发生作用,而充分就业以后的情况又是很少见的此外,又 由于凯恩斯“流动陷阱”的说法,凯恩斯主义宣称:对宏观经济运行具 有决定性影响的是财政政策货币学派的理论基础• 新货币数量论:式中: M表示财富持有者手中保存的名义货币量;P表示一般价格水 平;M/P表示财富持有者手中的实际货币量;y表示恒久性收入,在此也 代表总财富;w表示非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的比重;rm表示预期的 货币收益率;rb表示预期的债券收益率;re表示预期的股票收益率; 表示预期的实物资产收益率,即预期的通货膨胀率;u表示其他的影响 货币需求的变量。
• 自然率假说:自然失业率就是自愿失业和摩擦失业人数与全体劳动力总数的 比率,相应地,这时就业人数与全体劳动力总数的比率便称为自然就业率按照 西方学者的说法,自然失业率(或自然就业率)的大小取决于实际因素,即取决于 经济社会的技术水平、风俗习惯、资源数量等,而与货币因素无关当就业量处 于自然率水平时,既不会产生通货膨胀,也不会造成通货紧缩,而且资本主义社 会宏观经济的运行被认为总是趋向于自然就业率的),1,,,,,(udtdP PrrrwyfPMebmdtdP P1自然率π(%)u(%)Ou02424 BCDAPPP’P’货币数量论的基本观点• 货币供给对名义收入变动起决定作用 • 在长期中,货币数量的作用主要在于影响 价格及其他用货币表示的量(如货币工资 等),而不能影响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 • 在短期中,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就业量、 实际国民收入等实际变量 • 私人经济具有自身内在的稳定性,国家的 经济政策会使它的稳定性遭到破坏货币学派的政策主张• 主张经济自由,反对相机抉择的宏观经济政策 • 提倡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以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 政策的惟一控制指标,而排除利率、信贷流量、准备金等 因素的政策主张。
若要使物价稳定,就必须使货币供给量 的变动率与实际产量的变动率相等 • 提倡收入指数化:将工资、利息、政府债券收益和其他收 入等与物价指数挂钩,使之能随着物价指数的变动而调整 • 实行负所得税,即政府规定某种收入保障数额(最低收入 指标),然后根据个人实际收入给予补助 公式:负所得税=政府规定最低收入指标-(实际收入×负 所得税率) • 提倡浮动汇率制 :汇率由市场供求决定三、供给学派• 供给学派是70年代初在美国形成的又一个与凯恩 斯主义相对立的经济学流派供给学派的主要代 表人物有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阿瑟·拉弗,哈佛大 学教授马丁·费尔德斯坦,《华尔街日报》的罗伯 特·巴雷物、裘德·万尼斯基、保罗·罗伯茨,哥伦 比亚大学的罗伯特·芒代尔、密契尔·伊文斯和乔 治·吉尔德等 • 供给学派认为在市场供给与需求关系中,供给是 主要方面;主张减税、减支,以促进供给的增 加;强调自由放任,让市场机制自行调节经济供给学派的理论背景• 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出现了“滞胀”的局面, 政府赤字庞大,通货膨胀加剧,居民税负加重,实际收入 水平下降,经济停滞不前面对此种局面,凯恩斯主义者 无法解释之。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供给学派应运而 生了 • 在供给学派看来,凯恩斯主义理论与政策失败的原因在 于,一是长期人为地刺激需求,持续地损害了资本主义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为了需求,就必须供应”的道德心 理;二是当今的美国经济和凯恩斯当时大萧条的时代不 同,需求的增长不一定会造成实际产量的增长,而是只能 单纯地增加货币数量,促使物价的上涨,结果反而引起储 蓄率和投资率的放慢,技术变革延缓供给学派的理论基础• 萨伊定律:“供给能 够创造其本身的需 求” • 拉弗曲线:反映税 收收入(T)与税率(t) 关系的曲线OTt(%)ET*t*100%禁区供给学派的基本观点• 否定凯恩斯定律,重新肯定萨伊定律 • 产量的增长决定于生产要素的投入和生产率的增 长,而生产要素的变动取决于对各种要素的激励 机制 •降低税率能刺激供给 第一个基本命题:高边际税率会降低人们工作的积极性, 而低边际税率会提高人们工作的积极性 第二个基本命题:高边际税率会阻碍投资,降低资本存 量,而低边际税率会鼓励投资,提高资本存量 第三个基本命题:边际税率的高低和税收量的大小不一定 按同一方向变化,甚至还有可能按相反的方向变化。
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减税:凯恩斯主义者的减税重视政府税收的需求效应,强调的是以削 减平均税率来增加低收入阶层的消费需求;供给学派的减税重视政府 税收的供给效应,强调的是削减边际税率来增加高收入阶层的储蓄和 投资供给 •削减社会福利支出:削减支出的目的不是为了要弥补因减税而造成的 政府收入的减少,而是为了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 制的作用在他们看来,政府的一切支出都具有排挤私人生产性支出 的性质,而且政府用钱不会比私人用自己的钱更有效率必须注意, 他们主张削减的政府支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