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单元《测量》(单元解读)-三年级数学上册 人教版.docx
6页第三单元 测量 单元解读一、链接课标1.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1)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和生活现实,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质量单位中的千克与克,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而且对即将学习的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和质量单位吨,许多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因此,学生的数学现实和生活现实是比较丰富的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将它作为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一个重要依据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作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因此,教材安排了让学生估、测、议等活动,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引出要学习的新知识由于学生有较好的知识和经验基础,教材删减了一些较复杂的探究性活动,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介绍有关内容例如,教学“分米的认识”时,不再安排学生去测量课桌有多长,而是直接向学生介绍10厘米是1分米教学千米、吨的认识也是如此另外,这一单元中经常出现的课堂、操场、校园等,都是学生熟悉的环境,很容易引发学生的讨论此外,在许多内容的编排中,注意将所学的概念设计在学生熟悉的或有趣的情境中,让学生去发现、探究、体验。
例如,在认识千米后,第 30 页第14 题利用学生熟悉的三组情境,巩固长度观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加强操作和体验,感悟新知首先,通过操作并借助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实际长度的表象例如,在体会了毫米产生的必要性,并初步认识毫米的含义后,教材先是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再通过一些厚度大约是1毫米的物体,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知1毫米的实际长度在此基础上,教材又通过“说一说,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这一问题,启发学生列举出更多熟悉的物体,进一步丰富对1毫米或几毫米实际长度的感知其次,千米和吨都是比较大的单位,学生不容易直接感知,教材通过加强体验,并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通过推理认识千米和吨例如,在认识千米时,选用学生熟悉的操场上的跑道来介绍1千米有多长;安排实际走100米,推测1千米有多长,再实际走一走等活动,体验1千米的实际度在认识吨时,通过集装箱、货运火车运载大宗物品的场景,介绍生活中“吨”的广泛应用;借助生活中常见的大米和小学生的体重等素材,通过推理帮助学生认识1吨有多重3)注重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生活中经常需要通过估计量的大小做出合理的判断即使在精确测量之前,也需要通过估计确定测量的单位并选择合适的工具。
因此,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教材专门安排了第27页例6,通过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估计家到学校大约多远,积累估测活动经验,掌握估计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教材还在练习中安排了先估计再测量、估计教室的长和宽、估计从教室到校门口大约有多远、选择合适的单位、选择正确的说法等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尝试进行估测,并通过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逐步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4)介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重要的目标之一教材通过创设现实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抽象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逐步获得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创搜估计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教材还在练习中安排了先估计再测量、估计教的长和宽、估计从教室到校门口大约有多远、选择合适的单位、选择正确的说法等多种形式练习、让学生会试进行估测、并通过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逐步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5)绍解问题法策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重要的目标之一教材通过创设现实的问题,为学生抽象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逐步获得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创丰富的机会。
在确保拿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教材加大了练习的思维含量,安排了大量要求学生合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例如,在练习六中,设计了“描出最近路线”的实际问题(第10题);练习七中安排了“怎样装车能一次运走”的实际问题(第4题)教柯专门安排了例9及相应的练习,通过解决不同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体会通过列表一一列举的策略可以解决问题,掌握运用列表策略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考过程和方法在“做一做”和练习中安排相应的题目,进一步丰富学生运用此策略的体验,体会数学的思考方法掌握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数学的思考,将有效地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二、单元目标1.教学目标(1)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促进师生互动提供条件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外,还要增加一些学生熟悉的例子例如,在认识毫米和分米时,可增加医疗保障卡、磁卡、储蓄卡等厚度大约是1毫米的物品;也可以让学生从一沓纸(或作业本)中量出1毫米,数一数有几张;还可以让学生用作业本摞出1分米的高度,数一数有多少本。
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认识并理解测量的有关知识,同时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提供的情境进行整体观察,注意提供的情境应主题明确,当学生的讨论远离主题时,要进行恰当的引导2)注重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确保各项活动的有效开展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比较强,需要学生在操作中充分地体验和感知,并逐步达到完善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该建立在大量操作的基础之上例如,在初步认识毫米和分米后,要让学生掌握用分米和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尤其是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时,对学生操作测量工具以及准确读出测量结果的要求较高,因而难度较大这就需要教师组织大量的测量活动,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积累活动经验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教师要组织学生真正到操场上量一量、走一走、估一估,体验1千米有多长,加深对1千米长度观念的理解在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时,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提出活动的要求教师应该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对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引导,对活动的结果要进行适当的评价要合理安排“动”与“静”的时间,注意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动手操作与认真思考相结合3)重视学生估测方法的掌握,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本套教材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为此专门安排了例题,并且在练习中提供了大量的估测活动但估测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培养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地对常用物体长度或质量进行估测的意识,同时要注意对估测的方法进行指导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先估测、后测量验证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用熟悉物体做参照物的方法和测量较长距离时可运用分解的策略,不断提高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4)注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人才的需要本单元教材除了穿插编排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内容,还专门设计编排了运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内容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为学生创设发现数学问题的情境及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首先,一定要让学生参与解决问题活动的全过程,即经历用列表法一一列举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其次,在反思和交流中,要注意展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用列表法有助于不重复、不遗漏地列举各种方案,感受这一策略的特点和价值最后,要注意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列表,加深对这一解题策略的认识,感受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三、内容分析1、教学内容和作用测量产生于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需求,它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量化把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本套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积累,按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将测量的教学划分为若干阶段在二年级,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这是了解测量的第一阶段;在三年级上学期,学生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这是理解测量的第二阶段;在三年级下学期和第二学段,学生还要学习面积单位、体积和容积单位及其测量,这是学习测量的第三、第四阶段……本单元的教学处于测量教学的第二阶段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熟悉的、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内容,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数学的作用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有:毫米、分米、千米、吨的认识和用列表法解决问题本单元具体知识结构如下认识毫米,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例1 毫米、分米认识 认识分米,分米与米和厘米的关系 例2 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例3 认识千米,千米和米的关系 例4 测量 千米的认识 千米与米的单位换算 例5 估计长度,培养长度观念 例6 认识吨,吨和千克的关系 例7 吨的认识 吨和千克的单位换算 例 8 列表法解决问题 例92.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合适的单位及工具进行测量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如何用列表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3. 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是学生对千米的认识和运用千米不像前面所学的其他长度单位可以看得见、比划出来,需要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亲身体会,加深理解所以老师在进行教学中可以专门安排一节室外课,先组织学生量一量100米的直线距离,然后想象一下2个100米有多远……10个100米有多远再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走100米的活动,并强调要用自己平时的步幅、速度走,并记录所用的时间、步数,最后让学生根据走100米的感受推想出1千米大约有多远,推算出走1千米所要用的时间和步数再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估)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大约1千米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走1千米,亲身感受1千米有多长,并与自己估算的时间和步数进行比较,调整自己的估计策略和方法。
四、课时安排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第2课时:分米的认识第3课时:千米的认识(1)第4课时:千米的认识(2)第5课时: 吨的认识第6课时: 解决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