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崇高的使命:教文也要教做人.doc

10页
  • 卖家[上传人]:公****
  • 文档编号:551304769
  • 上传时间:2022-11-3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6.50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崇高的使命:教文,也要教做人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 李吉林记得多年前,我家院子里栽了两棵枫树,一红一青为了不辜负枫的天生丽质,我请了一名花匠将青枫攀援造型,如今青枫姿态宜人,清幽雅致红枫,虽是色彩艳丽,却蓬首杂乱,与青枫相比,其美相差甚远于是,我又请了花匠,让他设法也塑一下红枫花匠看着那粗实的树干遗憾地说:早已定型,无法造就树木的成长是这样,人的成长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孩子最大的特点就像树木,不断地“长”,边长边变;亦可变好,变可变坏孩子的可塑性,正由此而生塑造孩子,头等重要的是教其学做人学做人虽是一辈子的事,但根基是从小打的孔融四岁即懂让梨,便是从小学做人的范例,至今仍传为佳话学做人”可以说是我国伦理教育的核心当今社会,物质文明层出不穷,倘若淡忘了“学做人”,那是人生的重大失误国门打开后,泥沙俱下,我们不能不承认少年儿童面对的是一个充满着物质诱惑而又争斗激烈的大世界;而他们自己在家庭的小天地里,又是处处可以得到依顺满足,被奉为至宝的独苗苗处于这样一个矛盾的生活空间的孩子,从小“学做人”,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更是至关重要的日益深入人心的素质教育,其本质意义也就在此小学语文作为人文性很强、在小学各科中又是占课时最多的学科,在教文的同时,教孩子“学做人”这是理所当然、责无旁贷的。

      所谓“学做人”,我以为就是让孩子首先懂得如何对人、对已,进而懂得如何对公、对私,以至如何对待祖国的命运和个人的前途我从事的语文教学,就这样紧密地和孩子“学做人”的大事联结在一起了多少年来,这种使命感不断地在我胸中涌动于是每日进行的“教文”的工作,便富有了神圣的内涵一、以师之品,传情导引在小学,除了班主任以外,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便是语文老师且语文教师教的课本又是紧密地与学生做人相连,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甚至衣着打扮,往往是学生仿效的偶象因此语文教师的人品对学生如何学做人影响是极其深远的首先语文老师如何对待工作的,从上课到批改作业,是一丝不苟,还是敷衍塞责,学生朝朝暮暮都看在眼里我们看到许多语文老师上课前认真准备,课上怎么讲怎么问,学生可能会有哪些疑问,自己又怎么回答,都做到胸有成竹,上课一环一环,一步一步,既是井然有序,又是生动活泼,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学生全神贯注,直至进入“师善教,生乐学”的境界中课后,当学生看到老师及时批改作业,字迹、符号也是毫不含糊时,学生会为之所动我记得我在读师范时,打开作文本,常常看到里面夹着几只小小的青虫,我立刻明白了,是老师在灯下熬夜为我们批改作文的老师俊秀的毛笔字写的眉批、总批,一语破的,批注又常常有鼓励之辞,更感到老师对学生的拳拳之心。

      老师的敬业精神使我肃然起敬这是老师人品对我无声的教育,直至现在,老师诲人不倦的精神仍然不断地鞭策着我老师对待教学工作的态度是师品中重要的表现,认真与马虎,执着与随意,在学生的心目中是何等的泾渭分明同样,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往往能使小学生更具体地认识老师,感悟老师的“人生哲学”从职业道德讲,老师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而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对老师总那么亲昵,在孩子的心目中,老师是“至高无上的”因此小学生特别希望得到老师的爱,因为爱老师,学生会爱他教的课,从爱老师变成爱学习但是如果学生发现老师特别爱几个尖子或是爱特别恭维老师的家长的孩子,上课常请这些孩子发言、表演,得到表扬与嘉奖,于是圈外的学生会感到一种失望,一种冷落如此师品,长此以往,可能让学生朦胧地懂得了逢迎、势利,这可能就在滋长虚假、狂妄,也可能在无意培养孤傲与自卑与此相反,有许多老师则是热情对待每一个孩子,在他(她)的眼中没有“贫富”,没有“贵贱”,没有奢爱,没有歧视,因为他(她)不求功利,鄙薄庸俗,心中坦荡学生从这样的老师身边便会受到纯真、高尚的陶冶我小时候是个穷孩子,但我的语文老师从不嫌贫爱富,相反地他给了我更多的爱我长大了,每当我我回味老师的爱时,对老师不禁肃然起敬。

      于是,我也懂得怎么爱我的每个学生有一年,我教二年级时,班上来了一个留级生,父母在乡下,他在城里靠奶奶,生活上也很困难,常在外面淘气一次他在观察日记中这样写着:“天黑了,奶奶还没有回来,我就在家门口等奶奶,一看奶奶回来了,我就搀着奶奶的胳膊往家里走我读后,连忙在“搀着奶奶的胳膊”的几个词语下加了圈点,第二天特地表扬了他作业写得有进步,对奶奶亲我想一个不在爸妈身边的孩子,引导他从小对奶奶亲,这无论对他做人,还是温暖幼小的心灵,都是十分重要的这次表扬对他震动很大,他朦胧地懂得:我也能行,和奶奶亲是好孩子公正会使儿童的心灵变得高尚起来对于语文老师,对待课文中描写的人物、景物、事件的态度,也同样会显露教师的人品对课文中的伟人、对英雄,首先是我崇敬、仰慕地教学时自然而然表现出的敬爱和激动的情绪对课文中描写的祖国的河山、祖国的瑰宝,我不是作为一般写景状物的文章教学,而是看到它是祖国的一部分,于是爱恋之情溢于言表,透出心中的愉悦和骄傲例如教学《桂林山水》时,我就向孩子描述自己在桂林看到外国友人成群结队,不远万里来到我们中国桂林旅游的生动情景,我讲得那么骄傲,那么兴奋,传递着自己对祖国山河爱恋的深情我想所谓“传情”就是这么一点一滴地渗透、感染的。

      那些描写穷孩子悲惨遭遇的课文,又倾注了自己的同情与关注,甚至联想到童年生活的辛酸,这样的情感世界必然会震撼孩子幼小的心灵而那种纯客观的分析、内心的冷漠,同样也会不可掩饰的显露老师的内心世界事实上,每堂语文课,语文教师都在敞开着自己的心怀,都在传导自己的真情实感,表白自己的人生哲学以师之品传情导引,是在有意无意间进行的,不管作语文老师的人品如何,都会对学生情感与行为发生作用二、以文之情,熏陶感染小学语文课文充满着情感,包含着对他人的爱,对祖国的爱,对大自然的爱,对艺术的爱,这挚热的爱赞美了道德情感和审美情感这种人的高级情感,对刚步入世界的儿童学做人来讲是一个多么美好、崇高的境界我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是儿童情感的榜样,自己不爱,岂能让学生爱我清楚地意识到教材之情与教学生学做人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也可以说,教材之情是引导学生学做人的必要的情感铺垫然而感情不是靠讲解传递的,它是在感觉中、在认识中产生的因此,语文应该设法把孩子带入教材描写的美好的情感世界中,让他们在其中得到熏陶、感染1、感受美好美的事物具有巨大的感染力, 翻开一册册小学语文课本,不难发现一篇篇教材呈现着“美”,浸透着“爱”我们应充分利用美,以“美”激“爱”,以“美”示“真”,以“美”启“善”,从而引导学生爱美、求美,从中感悟到做人的道理。

      教材中无论是写“富饶的西沙群岛” ,四季如画的“林海”, 故乡的“杨梅”,边陲的“葡萄沟”,还是写北国的“万里长城”,南国的“桂林山水”……如同一颗颗明珠展示了祖国河山的锦绣记得学生在学习《桂林山水》时,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江山如此多娇,叫我怎能不爱”的感叹,这正是以祖国河山之“美”,激起对祖国的“爱”而“小音乐家扬科”,“卖火柴的小女孩”,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远离亲人的“凡卡”,则让学生感受到那一个个饱受贫穷、饥饿、欺凌的人物形象和他们凄凉的境遇这种悲剧的美,会使孩子幼小的心灵颤动,并因同情、关注,而唤起善良而课文中一个个伟人、领袖、英雄,从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周恩来到黄继光、董存瑞、刘胡兰,动人的故事,更是震撼着孩子的精神世界,在他们眼前,竖起一个个大写的“人”的群像,感受到人的尊严,人的压倒一切的力量,这种惊叹、敬佩的情感会升华为崇高而那些花草树木、可爱的小动物,又从另一个角度向孩子揭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使其感受自然之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所有这些都生动形象地告诉孩子认识世界的方法,做人的道理,乃至良好的行为习惯但孩子年纪小,阅历浅,对美的鉴赏和评判能力还很有限为了让他们得到美的陶冶与启迪,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可借助图画、音乐等手段向学生展示鲜明的形象,引导学生充分感受美好,理解美的实质与内涵。

      例如我在教《荷花》一课时,以图画再现、音乐渲染等手段,将学生们带入公园赏荷花的情境中,孩子们仿佛看到了团团的荷叶,亭亭玉立的荷花,结合学文,他们领会到荷花那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高洁之美这时,我相机补充了周敦颐的“予独爱荷之出污泥而不染”赞美荷花品格的警句,引导学生在较好地感受荷花的形态之后,进一步去领会荷花的含蕴的内在之美,从而让孩子们较全面地、较深入地来感受美好的事物,认识美的实质,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2、体验真情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不仅仅是一篇篇至理名文,也是一篇篇情文并茂的杰作,有相当篇幅着重抒写了真切动人的人间情感之美,如《亲人》里所赞美的邻里之情,《新年礼物》中所体现的母女之情,《师生情》里所反映的师生之间的深挚的情感以及《渡船》里所歌颂的社会主义社会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这一篇篇课文,铺成了连绵不断的美的画卷,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它们凝聚在一起,集中地向孩子们展示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孩子们在学习中感受和领悟,将会得到人生的可贵启迪我们应该看到,传统的教学过于注重理性而忽视情感的偏向,而缺乏情感的教育是无法完成素质教育的神圣任务的苏霍姆林斯基深刻地指出:“没有细腻的情感,缺乏同情心的人,就不可能有崇高的理想。

      而缺乏同情心就会对人漠不关心,并从漠不关心发展到自私自利,发展到残酷无情苏霍姆林斯基: 《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191页),情感性是人的本质特征之一,任何美好的情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的熏陶与培养面对世界,面对家庭,对儿童进行情感教育已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我们的老师,我们的父母,看到孩子得了高分就心满意足,却很少想到我们应该不时地窥探孩子的情感世界我们应该强烈地意识到孩子的心随着他们阅历的丰富,正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是变得懂得关心他人,心地善良起来,还是变得格外冷漠,除了自己其他都无动于衷,甚至变得野蛮、无情起来倘若我们发现一个孩子手执砖块在不断地扔向一个青蛙,而许多孩子正起劲地围观时,就应该意识到孩子们变得粗野起来,我们应看到,独生子女的增多,家长对子女的溺爱,使我们的孩子纯真的情感被扭曲,许多老师为此而焦虑,许多年轻的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无私的爱正娇惯着孕育着一颗自私的心无端的满足,会使孩子的心中只有自己要使孩子富有同情心,主动关心他人,乐于帮助他人,情感丰富而美好,就需要加以引导和培育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孩子去体验课文中蕴含的真情以生活中美好的情感去感染、熏陶孩子的纯净的心灵。

      在《忆铁人》中,当铁人知道自己错怪托儿所里不顾自己孩子哭闹而抱着职工孩子的阿姨时,我让学生认真咀嚼:“铁人睁大了眼睛” “哦……咳”, 又重新到托儿所“一把举起了”那阿姨的小孩,“看着看着, 紧紧地抱在胸前”,让学生从铁人由惊讶、意外到深深后悔的情感变化中,体会铁人那知错就改的博大的胸怀,以及铁人对工人的挚热而深沉的爱再如教学《萤火虫》,通过情境的创设加上语言描绘,让学生仿佛觉得自己就是萤火虫,提着那盏“用生命燃起的小灯”去“小心地照看花草的世界”,感悟萤火虫这小小的生灵,那种只要能照看花草,就是燃烧自己也心甘情愿的奉献的境界从这样的情感体验中,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就不知不觉地浸入学生的心灵之中一次情感的体验,即是一次情感的积淀,我们要充分发挥每一篇课文的情感教育的功能,不断提高、深化、净化孩子的情感世界3、引导抒发孩子的情感感受的日益丰富, 情感体验的逐渐加深,他们会情不自禁地产生想说、想抒发的愿望及时引导他们抒发内心的情感,并不仅仅是教学的需要,而且是落实情感教育目标,教孩子学做人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安排学生带着情感去朗读课文,有意设计相关的语言训练,让孩子们较好地抒情表意例如《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中,学生们在情境中进入了角色,觉得自己就是一尾尾在绿水草中快活地游来游去的小蝌蚪,经过近乎一个月的时间,终于找到了青蛙妈妈,一只只“小蝌蚪”向。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