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绿色低碳园区数字化技术应用.docx
10页绿色低碳园区数字化技术应用目 次前言 Ⅱ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缩略语 25 总体要求 26 设施设备数字化应用要求 27 系统平台 5参考文献 9I绿色低碳园区数字化技术应用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绿色低碳园区数字化技术应用的总体要求,规范了园区数字化基础设施、综合管理平台建设要求本文件适用于产业园区的绿色低碳建设和改造提升,对园区的新建、扩建和改建的碳排放情况进行数字化技术检测,实现资源节约,保护环境的目的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5316 节能监测技术通则GB 50116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T 51366 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GB/T 38538 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绿色化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GB/T 36578 产业园区循环经济信息化公共平台数据接口规范NB/ T32004 光伏并网逆变器技术规范DB37/T5043 绿色建筑设计标准SJG27 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工程技术规程3 术语和定义3.1绿色低碳园区 green low-carbon park是指集中统一规划,土地集约利用,产业功能结构合理,能源、资源合理高效利用, 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污染物排放减少,发展与能源利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有机结合,与环境和谐统一、协调发展的产业区域。
3.2检测边界 detection boundary与园区生产、生活及生态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检测范围3.3园区碳汇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the park7在整个园区范围内,绿化、植被从空气中吸收并存储的二氧化碳量4 缩略语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GI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BIM: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LCD: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CCUS:碳捕集(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5 总体要求5.1 园区建设应遵循合理配置、节能减排、绿色化、低碳化、智能化原则,遵循一个标准、一个规划、一个协议、一个网络、一个中心、一个平台,做到总体设计,避免重复建设5.2 园区建设应根据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及园区绿色低碳发展需要,以智能电网、综合能源、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为基础,与5G、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基础设施深度融合, 实现园区低碳、感知、互联、便捷、可信5.3 园区应充分开发利用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因地制宜利用地热、工业余热、生物质供热、热电联产、源网荷储一体化等多种途径,实现冷、热、电清洁综合供能和清洁取暖,实现低碳、绿色的园区能源结构。
5.4 园区碳排放量应按GB/T 51366提供的方法和检测数据进行计算,根据园区不同需求阶段进行计算,并累计整个园区的排放量5.5 平台应遵循开放性原则,提供符合国际标准的软件,硬件、通信、网络、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等诸方面的接口与工具5.6 园区综合管理平台宜基于GIS和BIM清晰展示节能基础设施、零碳设施、负碳设施等设施设备的出厂及运维相关信息的浏览、查询、统计、维护,具有超限预警、预警参数设置、报警日志查询及分析等功能5.7 平台宜提供使用功能与规划性预留,满足未来园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为城市信息平台提供信息共享6 设施设备数字化应用要求6.1 一般要求设备设施应符合园区数字化建设要求,关键基础设施应安装物联网监测设备,并与园区中心、平台实现数字化互联通讯6.2 节能基础设施6.2.1 制冷设备制冷设备应满足如下要求:a) 应选用节能型产品,宜选用能耗等级2级或1级的设备;b) 宜根据园区使用的目的要求选择舒适性空调或工艺性空调进行制冷;c) 集中制冷设备的选择,应充分考虑电制冷、水蓄冷、冰蓄冷等经济技性及环境影响;d) 应定期进行维护保养,保持其良好的制冷效率;e) 宜安装具有报警功能的物联网传感装置。
6.2.2 照明设备照明设备满足如下要求:a) 应优先选用耐用、节能的设备,室内照明宜使用节能等级在2级及以上的灯具,室外照明宜选用太阳能路灯;b) 支持对电流、电压、电量等计量数值的独立采集;c) 支持继电器输出控制;d) 支持异常自动监控、自我恢复功能;e) 可支持一杆多用功能,集信息发布、安防监控、照明控制、语音广播、充电桩、5G基站于一体6.2.3 供热系统供热系统应满足如下要求:a) 供热方式优先选用市政供热,重点推荐石墨烯等新型节能环保材料进行供热;b) 不宜自建集中供热系统;c) 宜安装物联网设备和视频监控6.2.4 燃气燃气应满足如下要求:a) 供给方式优先选择市政供燃气,有条件的可自建安全可靠的微生物沼气池生产燃气;b) 管道铺设需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关键节点宜安装物联网设备和视频监控6.2.5 电气系统电气系统应满足如下要求:a) 优先采用智能微电网,实现分布式电源、负荷与电网交互;b) 配电系统的电压等级应当充分设计,满足负荷要求,电源进行合理的节能设计;c) 选择电阻较小的配电导线,降低电能的消耗;d) 使用无源滤波装置、有源滤波器等对谐波进行控制,减少谐波对电气设备的伤害;e) 基于智能电表、智能网关等构建智能用电体系,利用大数据实时分析电流波形变化,精准识别电器设备,实时诊断电器的状态及能耗,实现对屋顶光伏、储能设备、电器控制、环境质量检测与改善。
6.2.6 园区出行园区出行宜满足如下要求:a) 合理设置共享单车停放区,鼓励园区低碳出行;b) 较大园区可设置新能源公共交通车辆及新能源环卫车辆,推荐园区企业优先利用低碳公共交通;c) 园区公交宜安装车载定位装置,实时位置数据汇入园区交通数据6.2.7 垃圾分类垃圾分类应满足如下要求:a) 园区内须设置至少三种垃圾类型的分类回收箱,可配置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箱;b) 明确制定垃圾分类制度,配置宣传人员或设备,保证垃圾分类有效进行;c) 智能垃圾分类回收设施宜具备物联网设备和视频监控;d) 支持人体检测与区域检测功能,检测到有人进入垃圾倾倒区域可触发智能语音提示,支持自定义语音提示内容;e) 支持垃圾桶满溢、破损、周边堆积、冒烟、着火等异常违规情况自动报警6.2.8 智能电表智能电表应满足如下要求:a) 应优先选用具备通信网络功能的设备;b) 应具备线功率显示、智能防窃电、过载控制、远程集中抄表等功能;c) 支持建设低碳节能管理系统,实现对园区的用电单位的集中抄表、能耗排名、能耗预警、重点用能分析,重点设备用电监控,配电系统监测等功能6.2.9 充电桩电动车充电桩应满足如下要求:a) 安装位置和数量可根据园区交通情况、停车场、可停车数量合理配置;b) 充电模式可采用自动、定时、定费、定量等方式;c) 应采用模块化设计,支持充电桩数据的采样、处理和控制;d) 应能支持识别充电卡信息及进行充电的启停控制;e) 应具有LCD液晶显示屏,支持触摸显示充电信息;f) 应具备保护特性功能,支持输入过压、欠压保护,支持输出过流、输出短路保护, 支持漏电保护。
6.3 零碳基础设施6.3.1 光伏光伏发电应遵循国家标准,选用效率高、耐用性高的光伏组件,完善光伏发电体系光伏组件效率根据光伏组件类型不同,初始效率值不低于12%-17.3%,首年效率衰减率不高于2.5%-5%,线缆损耗不高于2%,光伏逆变器转换效率符合NB/T32004要求现场观测数据宜实时传送,并接入电站监控系统6.3.2 光热太阳能热利用系统实际运行的太阳能保证率应满足设计要求;太阳能集热系统运行时, 应定期检查过热保护功能,避免空晒和闷晒损坏太阳能集热器;太阳能组件表面应定期清 洗;太阳能集热系统冬季运行前应检查防冻措施6.3.3 生物质能园区选取生物质能的发电方式,可将园区内的垃圾、草木、粪便、有机废物等作为原材料进行发电,自建电站须符合国家相关安全标准6.3.4 风电风力发电适用于风力资源丰富的园区,根据园区自身条件选择风力发电机组,充分考虑经济适用性,风力发电模组应能够零碳或负碳建设风力发电需要符合国家相关安全标准,避免影响当地生态6.3.5 地源热泵地源热泵系统实际运行的制冷、制热系统能效比应满足设计要求;应对地源侧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测;应对冬夏季节转换设置显著标识,并在季节转换前完成阀门转换操作。
6.3.6 动能可在人流较为密集的区域内建设发电步道;蓄电池应符合环保标准,有毒有害物质较低的电池6.3.7 储能设施结合光热、光伏、生物质能、风电、发电步道等,结合园区能耗使用情况,配合园区能耗管理和新能源管理系统,选取适宜的储能设备,新能源系统发电可采用光储直柔等先进设备设施,进行电力使用削峰填谷,余电上网,提高零碳基础设施运行效率6.3.8 建筑系统a) 鼓励园区建立集中能源供应及废水处理等设施,充分发挥集约化、高效化优势; b)鼓励将园区建筑的产能、节能、供能、用能深度融入园区建筑设计环节,提高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c)鼓励园区既有建筑采用多种建筑节能技术进行改造6.4 负碳基础设施6.4.1 植物碳汇a) 应按规划设计,按设计施工,按项目组织管理,按技术标准进行检查验收;b) 碳汇造林应当选择植物适宜生长的位置;c) 应选择吸收固定二氧化碳能力强、稳定性好、抗逆性强的植物,因地制宜确定阔叶树种和针叶数中比例,防止树种单一化;d) 宜在植被系统中加装环境感知设备,监控土壤墒情、温湿度等信息;e) 可增加物联网碳通量监测设备,联动园区中心、平台,实现园区负碳基础设施减排定量化、数字化。
6.4.2 水域碳汇a) 园区水域碳汇需根据条件进行开发建设,天然的湖泊、池塘开发利用应注重保持本地生态,保证生物多样性,避免污染等,人工造湖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b) 水域系统应当加装水质监测、流量监测等设备;c) 可增加物联网碳通量监测监测设备,联动园区中心、平台,实现园区负碳基础设施减排定量化、数字化6.4.3 碳捕集 CCUSa) 园区内的高碳排放源企业应发展新低碳工艺的研发,发展碳集CCUS技术;b) 在CCUS工艺中应当安装监测装置,监测CCUS设备运行状态7 系统平台7.1 一般要求7.1.1平台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a) 统一门户应兼容主流浏览器访问;b) 支持对系统用户、资源增删改查等操作; c) 支持提供数据模板导出导入功能;d) 支持系统管理员、用户角色的自定义管理,支持对不同角色分配不同的功能权限、资源读取权限、表单与API操作权限;e) 支持对API增删改查管理、分组管理、授权管理、访问控制管理; f) 支持电脑端、APP、小程序等多端方式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