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传承膏滋方发展史.docx
7页百年传承 膏滋方发展史 百年传承膏滋方发展史 一、膏方的起源与发展 膏方, 是祖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传统的丸、散、膏、丹、酒、露、汤和锭八种剂型之一, 在我国有着相当漫长的发展历史千百年来, 经过历代医家的实践、继承和发展, 由外用的膏药进而发展成内服膏方, 又由内服成方膏滋药发展成临床按个人需求辨证处方制作的个性化膏滋药内服膏方的处方、制法、用法逐渐完善, 品种逐渐增多, 功效逐渐扩大和完善内服膏方的历史源流大致经历了初起、发展、成熟、盛行四个阶段, 目前, 膏滋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推崇 (一) 膏方的初起 1、先秦古籍《山海经》记载了一种羊脂类药物, 用于涂搽皮肤防治皲裂, 这应该说是早期膏方的雏形而当时膏方的组成可能是单用动物的脂肪以外敷或者外搽 2、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记有药方的医书共有4部, 分别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五十二病方》《养生方》<杂疗方》和《胎产书》这些古医书, 是已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医方书, 对考察我国古代医药学的起源和发展具有极重要的价值其中《养生方》和《杂疗方》两书中记载用蜜或枣膏制丸的药方,所谓零膏就是用煮烂的大枣捣烂成泥状物,在《养生方》中又称为“枣脂”,可视为后世膏方之起源。
3、成书于战国到西汉时期的《黄帝内经》中包括2个膏方, 其中<灵枢·痈疽》载:“痈发于嗌中, 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为脓, 脓不泻, 塞咽, 半日死其化为脓者,泻则合豕膏, 冷食, 三日而已秦伯未认为此豕膏为豕油、白蜜煎炼而成与现代水煎浓缩制膏, 有所不同上书同篇又有“发于腋下赤坚者, 名曰米疽治之以贬石, 欲细而长, 疏砭之, 涂以豕膏, 六日已, 勿裹之”的记载, 可见此膏亦可外用由此逐渐成为后世以膏治病有内服、外用区分之起源 4、《武威汉代医简》的写作年代大约是东汉初期其中的“千金膏药方”, 不仅记载了膏药的组成、制法,还具体记载了应用病症及用法,明确指出该方除了“涂之”、“摩之”,还可吞之,与丸药服法相似 5、成书于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书中强调中药加工要根据药物性质选择合适的剂型,“药性有宜丸者, 宜散者, 宜水煎者, 宜酒渍者, 宜 煎膏者, 亦有一物兼宜者, 亦有不可入汤酒者, 并随药性, 不得违越”, 其中就有“煎膏”的记载书中还首次论述了熬煮制胶的方法一阿胶(鹿皮胶)、白胶(鹿角胶)两种胶的制作方法。
此胶剂的制作, 为现代的膏剂制作奠定了基础 6、东汉末年, 张仲景《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中的大乌头煎, 用大乌头五枚, 水三升, 取一升, 去渣, 纳蜜二升, 煎令水气尽, 强人服七合, 弱人服五合这种水煎药物, 去药渣, 继续浓缩药液, 最后入蜜, 再煎煮蒸发水分的方法, 就是现代制作内服膏方的一般方法此方完全可以看做是最早的内服膏方 7、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卷八专列“治百病备急丸散膏诸要方”一节, 诸膏方制剂一般是用苦酒(即醋) 与猪油作溶剂, 药制成后, 既可外用以摩患处, 又可内服晋时陈延之著有《小品方》据《外台秘要》卷三十一记载, 《小品方》有单地黄煎此方主补虚除热, 散乳石痈疽疮疖等热, 单用生地黄一味取汁, 于铜钵中重汤上煮, 以蒸发水气, 煎去半, 再用新布滤去粗渣, 又煎令如饧此方当是较早的滋补膏方 8、到了南北朝时期, 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对膏药的制作有详尽的阐述,提出以治病的需要来确定剂型的理论,指出“疾有宜服丸者, 宜服散者, 宜服汤者, 宜服酒者,宜服膏煎者, 亦兼服参用所病之源以为制耳”, 并说明了汤、丸、散、膏、药酒的制作常规,既是对南北朝以前制剂工艺的总结, 亦为后世制剂工艺奠定了基础。
关于内服膏方的起源,上述记载提示: 1、从膏剂的制法及用法可以看出,内服膏剂与外用膏剂本是同源所生,内服膏剂是由外 用膏剂发展而来; 2、最初内服膏剂多吞服,与丸剂相似,后来内服膏剂逐渐用开水冲服,有如汤剂,较之 丸剂更易消化吸收; 3、从单一外用膏方通治各科疾病发展到内服膏方和外用膏方同治内科及其他各科疾病 (二)膏方的发展 1、唐初孙思邈《备急千金药方》卷一“合和第七”,是专论有关药物制剂的,在论述膏方制备方法时,基本是照抄《本草经集注》其关于膏方的制剂与《武威汉代医简》及《肘后备急方》大体相同,但部分方剂已与现代膏方十分接近 2、唐·王焘的《外台秘要》卷三十一载“古今诸家煎方六首”,即《广济》之阿魏药煎、鹿角胶煎、蒜煎等,与现代内服膏方几乎一样,均是滋补强壮以祛除虚损劳伤的膏方 3、宋朝膏方用途日趋广泛, 但并未取得多大发展, 基本沿袭了唐代的风格如从宋初王怀隐等的《太平圣惠方》到多年后官药局所编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在论述有关膏方的制备方法时, 基本是照抄《本草经集注》和<备急千金要方》许多内服膏方, 仍称之为“煎”, 如《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七治虚劳渴的瓜蒌煎, <圣济总录》卷八十九治虚劳肌瘦的补益則等等。
在唐、宋两朝, 内服膏方基本完成了他从萌芽到成长阶段从制法来看, 越来越多的膏方采用水煎取浓汁后加蜜等收膏的方法, 个别方剂精细的制备工艺已达到较高水平从服用方法来看, 唐以前内服膏方以吞服为主, 其剂量以“枣核大一枚”、“如弹丸一枚”、“丸如小豆二、三枚”等表示唐宋膏方逐渐以诸如“用匙盛服, 不拘时噙化”“酒和服”“每服半匙, 温水调下, 空心食前服”等服法为主就内服膏方的功效来看,唐以前的膏方多以祛邪为主到了唐代, 膏剂的功效扩大了, 增加了扶正的药物, 出现了大量以补虚为主的膏方 金元时期, 各大医家对膏方无突出贡献,其认识基本与唐宋时无甚区别 (三)膏方的成熟 内服膏方发展至明清时期,已进入成熟阶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膏方的名称,多采用“某某膏”的方式命名;而是制作方法已基本固定,即用水多次煎煮,浓缩药液,最后加蜂蜜收膏;三是膏方数量大增,广为各类医术记载;四是临床应用日益广泛明代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炮灸大法》谓:“膏者熬成稠膏也膏已成为滋润补益类方剂的专用名称,煎则转为水煎剂的同名词膏方进一步偏向补益,膏滋备受朝野欢迎,加以辨证处方,调制体弱之人,从而出现了因人处方而制的膏方。
明代方贤著的《奇效良方》,汇集宋明医学之精华,收集膏方甚多,如补精膏、黄精膏等 至清朝,膏方的发展甚为繁荣在兼顾治疗的同时,膏方的补益作用愈加明显如陶承熹《惠直堂经验方》的卫生膏、百补膏等如官修的《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载有琥珀茯苓膏等清朝膏方的运用,已从宫廷、官府传至在民间的广泛应用通过对《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一书中内服膏方的分析,可以得出清宫使用内服膏方的特点: (1)膏方组成较简单,药量不重,如菊花延龄膏、五味子膏、梨膏均只有一味药,一般的膏方也就十来味药 (2)膏方不局限于冬季才使用,只要于病有利,一年四季皆可 (3)膏方数量多,使用面广 根据辨证处方的内服膏方,应该说到了清代才完善起来晚清名医张聿青存世医著《张聿青医案》列膏方专集,收载膏方医案27例,用药品种有133之多 (四)膏方的盛行 清代虽说内服膏方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有些药店开始生产与供应多种胶类药及成方膏滋药,但膏方终究只是统治阶级才能享受的滋补佳品民国时期,频频战乱,膏剂生产量小,能服上膏方的自然只是有钱有势的人家,而老百姓因战争与贫穷,连饥饱都没解决,服膏方更是不可能的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膏剂生产逐渐发展,膏剂产品逐渐增加,服用膏方的人越来越多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保健意识逐渐加强,原本只在江浙沪一带盛行的膏方,逐渐在北京、两广、湖北等地也开始受到青睐,江浙沪一带更是红火膏方由于其外观粘稠、入口甘怡,兼具调养滋补和治病防病的综合作用,针对性强,以个体化保健为特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推崇 一些著名中医医院专家开始在冬季为一些病人根据病情需要开膏滋药方,并由医院代加工,便于患者服用一些药房也请中医专家坐诊开堂开膏方,加工膏滋药,或直接出售成方膏滋药,深受百姓欢迎有些人不但自己服膏滋药,更将其作为表达心意的补品送亲朋好友,膏滋药发展可谓空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