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纲要讲义》ppt课件.ppt
70页语言学纲要讲义,,导言,一、语言学的对象和任务 1、古代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语文学 小学(文字、音韵、训诂) 参看邢吴版语言学概论P41-51 2、现代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三个子系统:语音、词汇和语义、语法 共时和历时 具体与理论 内部与外部(参看邢吴版P39-40) 参看邢吴版语言学概论P49-62 3、本书包含三方面内容 语言在社会中的功能(第一章); 语言的结构(第二章-第六章) 语言的发展(第七章-第九章),二、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语言的研究与其他学科有密切的联系 三、语言学的功用 本族语 古代语言 外语 语言规范 医学等等,第一章 语言的社会功能,第一节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一、语言和言语(邢吴P8-10) 1语言与言语的区别: ⑴语言抽象,言语具体 ⑵语言属于社会,言语属于个人 ⑶语言是既成的,言语是临时的 ⑷语言是有限的,言语是无限的 ⑸语言是稳定的,言语是多变的,2语言与言语的联系 ⑴语言来自言语 ⑵语言制约言语 二、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 表达思想,进行交际 社会现象 全民性 不同变体:语体色彩 地域方言 社团方言,三、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参看邢吴P11) 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 旗语、电报代码、红绿灯等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辅助交际工具 体态语(表情、姿态、手势、动作)是独立的非语言的交际工具 是否可以准确转换成语言 应用范围,第二节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本节讨论的是语言和心理的关系问题(参看邢吴P34-38) 一、思维离不开语言 思维 思想 三种思维:动作思维 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最主要的工具是语言 语言是认识成果的储存所,二、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 “咿咿呀呀”→独词句→两词句→实词句→各种句子 语言习得过程反映了思维认知的发展过程 三、思维离不开语言的试验依据 言语生成和理解是人的脑神经的一种机能。
人脑:大脑左右半球、脑干、小脑、间脑 大脑语言中枢在左半球:布洛卡区,负责语法信息的处理和言语生成;韦尼克区,语义理解和言语理解语言处理与脑干和皮层也有关系四、思维离不开语言的考古学证据(胡壮麟P238) 1750000年前到100000年前,旧石器时代简单的工具没有进展;100000年前,飞越性的发展,精细的石器和骨制工具10万年前产生了真正的语言 五、聋哑人的思维 抽象思维需要物质形式,视觉、触觉、动觉均可充当,声音是最重要的 六、思维和语言 1.思维能力 思维方式 2.语言符号所指、语法的多样性,3.Sapir-Whorf hypothesis(胡P239-246) (1)人必须通过语言认识世界语言好比一层过滤膜,不会原原本本的反映现实;语言会影响和控制人的思维 (2)语言决定思维(Linguistic determinism) 语义 :颜色 亲属称谓;语法:时体 英语词类划分:名词和动词→世界的认识:物体和动作 例子:时间看作可数的物体;Hopi把时间看作不可分割的连续状态 4 days Dayness /the fourth time Ten days is greater than nine days/The tenth day is later than the nineth,(3)语言的相对性(Linguistic relativity) 山/mountain hill 江、河/river 语言符号所指的任意性,第二章 语言是符号系统,第一节 语言符号的性质和特点,一、什么是符号?为什么用符号来交际? 符号的定义(参见邢吴P3) 符号的能指和所指 符号和征候的区别 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地震前的异象 语言符号用于交际的优点(叶徐P25-26) 二、语言符号的特点(参见邢吴P3) 任意性 约定俗成的问题(叶徐P27) 讨论本书P28页的图。
反映了两个任意性(包括语言相对律) 稳固性,渐变性 中原地区《切韵》时代有入声(以-p、-t、-k为韵尾),公元7世纪上半叶开始变化,约4个世纪至宋全部消失 线条性 指说话时语言符号在时间上依次出现,像一根线条一样第二节 语言符号的系统性,一、语言的层级体系 音位 语素→词→句子 音位层 符号层 (一)语言的下层(参看邢吴P14) 音位、音节 (二)语言的上层 语素、词、句子 (三)语言层级的特点 1、下层到上层有质的变化 2、从下一级到上一级有量的扩充 3、上一级语言单位由下一级语言单位按一定规则构成,,二、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参看邢吴P20) (一)组合关系(结构关系) (二)聚合关系 功能类,第三节 语言系统是人类特有的,一、语言能力 抽象思维能力:概念、判断、推理 发音的能力:劳动决定论(缺乏实证) 二、语言的起源(参考邢吴第7章第1节) 背景 语言起源的假说:四种假说 语言起源的科学研究:考古学、生物学、心理学的研究,三、人类语言和所谓动物“语言”的根本区别 1、单位的明晰性 2、任意性 3、结构的二层性 4、开放性 5、传授性 6、不受时、地环境的限制,第三章,第一节 语音研究的诸方面 一、语音的最小单位 音节 音素 二、音标 三、语音的四个属性(参看邢吴P65-70) 生理 物理 心理 社会,第二节 语音的声学属性(参看叶徐书) 音高:频率 音重:振幅 音长:周长 音质:发音体、共鸣腔、发音方法,第三节 语音的生理属性,一、发音器官 ⒈肺、支气管和气管 ⒉喉头和声带 环状软骨 甲状软骨 勺状软骨 声带 3.口腔、咽腔和鼻腔,,发音器官全图,⒊口腔 咽腔和鼻腔,第四节 两类音素:元音和辅音,一、三种声源(邢吴P77) 浊音、瞬音、紊音 二、元音和辅音的区别(邢吴P78) 1、发音时气流是否受到阻碍 2、发音器官肌肉的紧张状态 3、呼出气流的强弱,三、元音(参看邢吴P79) 元音音色由头两三个共振峰的频率值及其相对关系决定。
F1同舌位的高低成反比;F2同舌位的前后成正比;F2也与唇形圆展有关 元音的描述 元音舌位图,四、辅音(参看邢吴P80-81) 描述辅音的方法 发音部位:双唇、唇齿、齿间、舌尖前、舌尖中、舌尖后、舌叶、舌面前、舌根、小舌、喉 发音方法:清、浊;塞、擦、塞擦;送气、不送气;鼻、边、闪、颤、半元音(擦音中摩擦很小的一种音,因为接近高元音,性质介于元音和辅音之间所以叫半元音) 辅音表,英语辅音表,通音(APPROXIMANT):发通音时,两个发音器官间形成的通道比擦音要宽一点,气流通过时,正好可以阻止摩擦的形成性质近于元音,有些通音也被称作半元音参见胡壮麟《语言学教程》P50)如英语的舌尖通音[r] red\right ;中舌面通音 [j] you\year;双唇圆唇通音 [w] we;汉语的卷舌通音[r]入、[j]衣、[w]乌、唇齿通音[v]瓦等 普通话的sh [ ] \r[Z]是否是一对清浊对立的音? 一般情况下,r的摩擦很轻微,甚至完全没有摩擦,是典型的浊通音[}]过去一般用[Z]来描写这个音,并不十分恰当所以,r不是和sh对立的浊擦音 英语中有舌尖通音[]和舌尖闪音[R],例如,第五节 音位(参看邢吴版P82-91),一、对立和互补 是否区别语素或词的语音形式 二、音位和音位变体 音位的定义(邢吴版P82) 彼此相似而互补的音素被归纳为同一个音位 条件变体(邢吴版P86) 自由变体(邢吴版P87),三、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邢吴版P84) 调位、重位、时位 四、音素与音位的关系(邢吴版P85) 音位与音位变体之间的关系,第七节 音位的聚合,一、区别特征(参看邢吴P87-91) 背景:拉德福吉德(Ladefoged)的理论;雅可布逊的区别特征理论:12对区别特征。
定义(参看两种教科书) 二、聚合群 音位系统性的表现:聚合群平行、对称;具有相同的组合关系 对称系统中的不对称现象:对语言历史发展研究的意义 双向聚合与单向聚合,第八节 音位的组合,一、音节(参看邢吴P91-98) 定义 特征:音峰、音谷 音节的结构:两种分析方法 汉语的音节结构:(C)+(V)V(V,N,P)即(声母)+(韵头)韵腹(韵尾);四呼 二、复元音 复韵母,三组,13个: 前响复韵母:ai ei ao ou 后响复韵母:ia ie ua uo üe 中响复韵母(韵头+前响复韵母):iao iou uai uei 鼻韵母,两组,16个:,第二节 组合规则,一、语素组合成词的规则 构词法 词的变化规则 词法 句法 合成词:复合词 派生词 二、词的组合的五种基本类型 主谓结构 述宾结构 述补结构 偏正结构 联合结构,三、语法结构的意义和形式 语法意义 提供语法形式的手段:选词、词序、虚词、词形变化 四、组合的层次性 五、组合的递归性 同样的结构规则可以重复使用 结构中的某个单位可以不断被同功能的词组去替换,作用仍同于原来的项第三节 聚合规则,一、词类 语法的聚合:词类、词形变化 语法的聚合规则:语法单位的分类规则和变化规则 词类:按句法功能分类 二、形态 词形变化 词形变化是词的组合结构关系要求的 划分词类的形态原则,三、语法范畴 语法范畴:由词的变化形式所表示的语法意义方面的聚合。
性:名词 数:名词(形容词、人称代词) 格:名词、代词 体、时、人称、态:动词 语法范畴的特点,第四节 变换,一、变换和句型 变换:语法格式间有规则的变化 变换的手段:增添、省略、移位、替代 二、变换和句法同义 句法同义:不同的语法格式可以表示相同的意义 变换在句法同义研究中的优点 三、变换和句法多义 句法多义:同一个句式可以表示不同的意义 变换对语法系统组合和聚合的好处第五节 语言的结构类型和普遍特征,一、语言的语法结构类型 1、四种语法结构类型:孤立语、黏着语、屈折语、复综语 2、四种语法结构的特点:词形变化、词序、虚词、变词语素 二、语法结构不能分优劣 任何语言的语法都有两个特点:经济和简易 三、语言的普遍特征,第五章 词义,第一节 词汇和词义 一、词和词汇 词汇 基本词汇:全民常用、稳固、有构词能力 一般词汇:非全民常用、不稳固、构词能力弱或没有 二、词汇意义 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的比较,词汇意义与现实现象的关系 词的理性意义 词的附加义 三、词义的概括性 概括 一般性 模糊性 全民性,第二节 词义的聚合,一、单义和多义 单义词 多义词 本义 派生义 中心义 引申:隐喻、换喻 多义词和同音词的区别 二、同义词 定义:词的某个义项相同或相近;理性意义相同或相近。
等义词 同义词的辨析: 理性意义:语义轻重、语义侧重、范围大小、个体集体、搭配对象(参看邢吴P133-134) 附加色彩:评价色彩、语体等,三、反义词 定义:某个义项相反或对立 绝对反义词 相对反义词 现代汉语联合式复音词的来源,第三节 词义的组合 一、词语的搭配 词义的形成与词义组合的对比 词语的搭配受到语法规则的支配 词语的搭配受到语义条件的限制 词义的组合还受到语义系列中其他成员的制约(语义场的问题) 词语搭配需要考虑“惯用法” 词语搭配还涉及附加色彩和修辞,二、词义和环境 语境的定义(参看邢吴版P232) 狭义 广义 语境的构成要素 语用的规律性,三、“言内意外” 言语表达思维的局限性:词义的一般性、概括性和现实现象的特殊性、具体性的矛盾 文学语言与法律语言的区别,第六章 文字和书面语,第一节 文字和语言 一、文字的作用 文字和语言的关系 文字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二、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 文字三要素:字形、字音、字义 文字必须适应自己所记录的语言 汉字为什么没有演变为表音文字 什么文字记录语言没有必然的联系 文字没有阶级性,三、汉字和汉语 汉字符合文字的一般属性:与语音相联系 汉字的特点(与表音文字对比):字形长期稳定;可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音来读,第二节 文字的起源、发展和改革,一、文字的起源 实物记事:结绳、刻木等 图画记事:文字的前身 二、文字的发展 两个角度:文字记录语言的完备程度;造字的方法。
早期文字的特点:必要成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