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宏观复习题及答案.doc
6页18、什么是名义刚性?什么是真实刚性?两者主要区别答:名义刚性是指工资水平或价格水平无法进行充分的调整,而真实刚性是指行为人或厂商缺乏调整实际工资或实际价格的激励,在讨论名义刚性时,已经隐含了对真实刚性的分析为了生成名义刚性,必须加强真实刚性的强度真实刚性是当实际价格的调整成本大于调整所带来的收益,厂商或行为人就不会调整价格名义工资刚性是指由于长期的工资合同,使合同期内名义工资是固定的,需求变化只会影响到合同到期部分员工的工资水平,因此,就整体经济而言,总的工资水平是无法进行充分调整的,因此导致名义工资刚性名义价格刚性是指由于菜单成本的存在,在一个不完全竞争市场,即使是很小的价格调整成本也会产生显著的名义价格刚性19 真实价格刚性如何形成?答:真实价格刚性是指行为人或厂商缺乏调整价格的激励在垄断竞争市场中,利润最大化要求企业在选择产量水平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边际收益可表示为 MR=P+P*1/Ed,其中 Ed 为需求价格弹性根据利润最大化要求 P+P*1/Ed=MC,即 P=MC*1/(1+1/Ed) 由于边际成本等于名义工资(W)除以劳动的边际产品(MPL) ,故有 P=(W/MPL )*1/(1+1/Ed),上式说明在 MC 降低时,如果加成上升足够大,价格就会下降。
如果需求弹性不下降,随着劳动投入的减少而 MPL 上升不大,那么在菜单成本存在的情况下,企业变动价格的动机就很弱除了边际成本对产量变动的低敏感性以及顺周期的需求弹性有助于形成真实价格弹性外,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任务一下一些因素也是形成真实价格刚性的潜在来源1 )密集市场外部性在经济活动高涨时期,市场信息“密集” ,因而搜寻成本低于经济活动低迷时所形成的市场信息的“稀薄” 如果这些密集市场外部性促进了衰退时期边际陈本曲线的上升和繁荣时期边际成本曲线的下降,就会导致真是价格刚性2 )顾客市场模型顾客对价格上升和下降的反映速度的差别,以及企业企图留住常客的愿望,会导致价格的相对粘性(真实刚性)(3 )投入-产出表因为每一家企业都通过复杂的投入-产出表与成千上万其他企业联系在一起,所以它不可能知道由供给者-生产者关系网联系起来的所有其他的当事人的情况由于这种复杂性的存在,在需求冲击下的企业就无法保证其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会同时向同方向等量变动因此,对于一个在信息肯定不完全的、不确定的经济中运行的企业来说,价格缓慢调整是最安全的行为方式4 )资本市场不完全性借款人和贷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一个企业的外部融资将比内部财源的使用更为昂贵。
在繁荣时期,企业获得较高利润,因而就会有更多的内部资金可以支持各项投资项目在衰退时期,内部财源的短缺,使企业对外部财源的依赖性更大,从而造成融资成本上升如果资本成本是逆周期的,这种状况也将是企业成本在衰退期上升5 )根据价格判断质量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如果顾客对他所希望购买的产品特点具有不完全信息时,价格可能会被看做一个质量的标志如果价格降低,企业就会面临它的顾客或者潜在顾客可能认为其商品的质量下降的风险,因此,厂商不愿意降低价格20 菜单成本有何意义?答:曼昆的菜单成本假说指出在一个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即使是很小的价格调整也会产生显著的名义价格刚性假设经济中存在着若干个垄断竞争厂商,面临如下需求曲线:P=a-bQ(a 大于 0,b 大于 0) ,面临以下线性成本函数: C=kQ厂商的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即 MR=MC,很明显这时厂商的产量和价格分别为:(a-k)/2b 和(a+k)/2.假设经济受到一个逆向的总需求冲击,a 下降到 a, ,则需求曲线为 P=a, -bQ,如果不存价格调整成本,则厂商应该把产量和价格调整为(a , -k)/2b 和(a , +k)/2 然而菜单成本不能忽略,厂商就有可能维持原有的价格。
因为与调整价格相比,如果厂商维持原价,他将面临数量为(a , -a) 2/4b 的机会成本,同时也节省了数量为 Z 的菜单成本很明显,如果 Z 很小,厂商的最优选择是调整价格,但是只要 Z 大于( a, -a) 2/4b,那么维持原价是厂商的最优选择,价格刚性由此产生引入菜单成本后,个人最优选择有可能会偏离最优的社会选择,由此产生的名义刚性刚好令“小的菜单成本造成大的福利损失” ,这就为政府实施积极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21 货币的增长效应答:货币供给增加主要产生两种效应:(1)由货币增长率的变化导致通货膨胀率的变化被一一反映在名义利率上(2)更高的名义货币存量的增加减少了实际货币存量货币供给增加导致 π e 增加,并因此导致利率 i 上升,这时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上升,迫使人们放弃持有过多的货币在现实生活中,货币供给的扩张的即时效应是降低了短期的名义利率,也就是说货币扩张降低了实际利率水平,如果货币非中性,或者说价格不能完全灵活调整,则货币供给的增加会提高产出水平,这要求实际利率水平下降如果价格在长期内具有完全的灵活性,则在货币增长率上升之后,真实利率会最终回到正常水平因此,如果真实利率效应在短期内压倒了预期通货膨胀效应,则货币增长率的增加在短期内使名义利率水平下降,但在长期内使名义利率上升。
22 如何理解菲利普斯曲线答:菲利普斯曲线最初是用来说明货币工资率变化和失业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根据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理论有: ,所以有 ,这样人们就可以用通货膨胀率来代替货币工资增长率来描述菲利普斯曲线,即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反向变动的关系当通货膨胀率越高,失业率越低;反正当通货膨胀率越低,失业率较高菲利普斯曲线提供了把通货膨胀和失业联系起来的宏观经济政策选择模式,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的主要政策含义在于:政府在实现第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这两大宏观经济目标之间发生冲突,所以政策制定者只能在两种之间寻求一种最优均衡对于每个既定的预期通货膨胀率都有一条菲利普斯曲线与之对应,菲利普斯曲线并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替代关系在短期内当通货膨胀的预期发生变化时,菲利普斯曲线就会发生移动在长期内菲利普斯曲线是垂直的,不存在交替关系从长期来看,工人预期的通货膨胀与实际一致,企业不会增加生产和就业,失业率就不会下降,从而形成一条与自然失业率重合的长期菲利普斯曲线23 通货膨胀的成本答:1 预期通货膨胀成本(1 )通货膨胀是一种潜在税收,一种公众没有允诺的税 (2 )预期通货膨胀会带来经济交易的效率损失(皮鞋成本) ,较高的预期通货膨胀将转变为较高的利率,将会增加持有货币的成本。
因此,人们会减少平均货币余额,增加往返银行的次数,抢购商品以避免遭受价格飞涨的损失经济主体将进行更为复杂的金融交易,以减少他们的实际货币余额的持有所有这些做法都将产生实际成本,通货膨胀越高,成本也越高 (3)菜单成本,经济主体为跟上通货膨胀的变化而频繁调整价格带来的成本 (4)预期通货膨胀通过通货膨胀对税收体系的影响,还会导致资源的不当配置当名义收入上升时,人们将被推到更高的纳税等级,增加了他们的税收负担,减少了他们的可支配收入 (5)当征税存在明显的时滞时,通货膨胀还会影响税负的实际价值2 非预期通货膨胀成本(1 )未预期通货膨胀影响财富的分配出乎意料的通货膨胀率会导致收入和财富在不同群体之间的转移如果某人是名义资产的净贷者,他就会遭受损失;相反,如果他是净借者,那么他的情况就会变得相对好一些通常,家庭是名义资产的净贷方,而企业和政府则是净借方因此,通货膨胀的未预期增长将使政府和企业获益,而付出代价的则是家庭2 )未预期的通货膨胀还会给整个经济整体带来风险和不确定性,扭曲了正常的市场价格信号作用,从而使家庭和企业做出错误的供给和需求的经济决策,从而可能导致扭曲的经济产出水平24 如何看待铸币税答:铸币税是指政府从印刷钞票中获得的收入。
大多数恶性通货膨胀的原因是政府需要获得铸币税假设真实货币需求与名义利率成反比,与真实收入成正比,我们可以得到如下货币需求函数: ,将 M 看作高能货币, L 是对高能货币的需求考虑稳定状态的情况,假设这时产出和实际利率不受货币供给增长的影响,且假设实际通货膨胀和预期通货膨胀相等,忽略产出的增长,假定稳态状态的产出不变,这意味着通货膨胀率等于货币供给的增长率,上式改写为: 政府用来自铸币税的收入来购买产品和服务,且政府在单位时间内实际购买数量为单位时间内的名义货币存量的增加量除以价格,即,其中 S 为实际的铸币税,在稳态中,实际的铸币税为货币存量的增长率乘以货币实际余额的数量 ,对上式求导,可得: ,其中等式右端的第一项严格为正,第二项为负当 gm 趋于零的时候,第二项也趋于零,所以 ,也就是说在低的通货膨胀率下,铸币税收入虽 gm 的增加而增加;但当 gm 逐渐增大的时候,等式右端的第二项的负效应可能会使 ,所以我们有理由假定当通货膨胀率较高时,铸币税收入会下降。
25 结构性失业为何产生,怎样解决答:贝弗里奇曲线刻画了失业和空岗之间的负相关性,经济中两类劳动力市场(低技能劳动力市场和高技能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是造成结构性失业主要原因假设一个经济中有两类不同的劳动力市场,第一类是存在失业的低技能劳动力市场,第二类是存在空缺岗位的高技能劳动力市场假设由于这两类市场在劳动力技术方面的要求差异很大,因此两类市场之间无法流动,也就是说,这种失业与空岗并存的现象源自于结构性因素在第一类劳动力市场中,失业人数 U= ;在第二类劳动力市场中,空岗数量 M= ,如果第一类劳动力市场失业是古典式的,那么降低实际工资就可以减少失业人数, (如图1-a 所示)但是在降低实际工资的同时,第二类劳动力市场的实际工资也有可能受到影响,从而使空岗数量上升(如图 1-b 所示) ,这是因为实际工资的降低主要是价格水平上升所导致的,随着价格水平的上升,两类市场的实际工资都会下降如果第一类劳动力市场的失业是凯恩斯式的,那么增加需求就可以减少失业人数(如图 2-a 所示) ,但总需求的增加也会提高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致使空岗数量上升(如图 2-b 所示) 。
由此可见,无论第一类劳动力市场上的失业是古典式的还是凯恩斯式的,只要第二类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空岗,整个经济中的失业和空岗之间就讲存在着负相关在现实情况中,第二类劳动力市场的高技能劳动完全可能向第一类劳动力市场流动,假设有数量 X 的高技能劳动者与企业终止合同,其中有 XA 去第一类劳动力市场就业,有 XB 仍继续就业于第二类劳动力市场,那么X=XA+XB这样总的失业人数 U= ,可以看出,在放宽了劳动力流动的限制后,失业人数和空岗数量之间仍然存在着负相关性措施:对结构性失业,政府的失业政策就必须有针对性:(1)消极策略:在放宽了劳动力在两个市场之间的流动限制后,在 M 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可以有效的解决失业问题,因为可通过吸引高技能劳动力到第一类劳动力市场就业来减少第二类劳动力市场的失业人数 (2)积极策略:不断提高低技能劳动力的劳动技能,使他们有能力向第二类劳动力市场流动如果这两类劳动力市场得到统一,那么结构性失业问题也就不存在了26 摩擦性失业为何产生,怎样解决答:摩擦性失业是一种在同一劳动力市场中会出现失业和空岗并存的现象搜寻匹配模型阐明了了就业概率和空岗数量和求职人数之间的关系,其有两个假设条件:(1)劳动市场上的信息是不充分的。
厂商和劳动力为获得满意雇佣和满意的被雇佣,双方都必须不断的进行搜寻和匹配 (2)搜寻和匹配的目标越多,劳动力就越有可能获得一份满意的工作,厂商也越有可能雇佣到满意的劳动力假设一个失业者在第一期找到了一根工资为 WA 的岗位,他可以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