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敦煌学与唐史研究》.docx
46页敦煌学与唐史研究1900年农历五月二十六日,道士王圆箓 在敦煌莫高窟第16窟甬道北壁发现了一个 复洞,洞内重重叠叠堆满了从十六国到北宋 时期的经卷和文书,尤以在唐后期五代者居 多这批古代文献总数在五万件以上,多数 为手写本,也有极少量雕版印刷品和拓本; 其形态有卷子、摺本、册叶本和单片纸叶等; 其文字多为汉文,但古藏文、回鹘文、于闻 文、粟特文和梵文等其它文字的文献亦为数 不少;其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宗教、历史、 地理、语言、文学、美术、音乐、天文、历 法、数学、医学等诸多学科,但以佛教典籍 和寺院文书为主敦煌文献主要是指这批古 代文献不论从数量还是从文化内涵来看, 敦煌文献的发现都可以说是本世纪我国最 重要的文化发现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个后来引 起世界学术界震惊的发现在当时并没有得 到应有的保护,致使其中的大部分先后流散 到英、法、俄、日等国,为我国学者利用这 批文献造成了极大的不便我国学术界自 1909年得睹敦煌文献之时起,即开始对其进 行整理和研究,经过我国学者和日、法、英 等国学者的共同努力,以整理和研究敦煌文 献为发端的学术新潮流逐渐扩大研究领域, 并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一一敦煌学。
现在, 敦煌学已成为一门国际显学, 而利用敦煌文 献研究唐史始终是敦煌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拟对1909年以来国内外学者利用敦煌 文献研究唐史的有关情况略作回顾,并对这 方面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发展动向试作 讨论自1909年至今,国内外学者利用敦煌文献 研究唐史的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909年至 1949年建国前为第一阶段,1949年建国后 至1976年“文革”结束为第二阶段,“文 革”后至今为第三阶段第一阶段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1909年至1925年〈〈敦煌掇琐》出版以前是第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以公布资料为主, 同时也以跋、按语和提要等为主要形式在许多方面 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1909年,法国人伯希 和到北京为法国国立图书馆购买汉籍, 随身携带了一些1908年他从敦煌掠走的敦煌文 献珍本直到此时,北京学界才得知莫高窟 发现敦煌文献的消息当时在京的许多着名 学者如罗振玉、蒋斧、王仁俊、曹元忠等, 都前往伯希和寓所参观或研读、 抄录、拍照 同年九月,王仁俊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敦煌文 献资料集《敦煌石室真迹录》;十一月,罗 振玉出版了他和蒋斧辑录的〈〈敦煌石室遗 书》以后,又陆续出版了《石室秘宝》、《鸣 沙石室佚书》、《鸣沙石室佚书续编》、《鸣沙 石室古籍丛残》、〈〈敦煌零拾》、〈〈沙州文录补》、〈〈敦煌石室碎金》等。
上述着作几乎公布了 当时所能见到所有敦煌文献的录文和照片 图版,有关唐代的文书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 辑录者还以跋、按语、提要和论文等形式对 上述文献进行了探索 这一时期所公布的历 史文献以及相关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 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关于唐后期五代宋初西 北历史资料的整理和研究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被迫调动西北各地的 精锐部队入援,位于青藏高原的吐蕃王国趁 机向唐州县发起进攻,自756年至763年迅 速占领了陇右地区,以后又从东向西至 786年攻占了整个河西地区公元 840年,位于 蒙古高原的漠北回鹘汗国因内乱被黠嘎斯 击溃,部众大批西迁,进入河西与天山东部 地区842年,吐蕃王国因内部权力之争而 发生内乱,势力大衰,其在陇右、河西和塔 里木盆地南部的统治开始动摇大中二年, 沙州大族张议潮率众起义, 在控制了瓜沙二 州后上表降唐,唐廷遂在沙州设归义军节度, 任命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此后直至十一 世纪上半叶,张议潮家族和曹议金家族相继 控制归义军政权达一百多年归义军的控制 区域,兴盛时包括整个河西及沙州以西的一 些地方九世纪晚期以后则仅有瓜沙二州, 其东的酒泉、张掖地区被由西迁回鹘建立的 甘州会鹘占据,凉州一带则是吐蕃系的温末 部的活动地域;其西则有以吐鲁番盆地为中 心由西迁回鹘建立的西州回鹘王国和以于 闻为中心的于闻王国等少数民族政权。
因这一历史时期的历代中原王朝始终未能有效 控制上述地区,故当时的官修史籍对吐蕃管 辖时期西北地区的情况和归义军政权及其 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有关情况记载极为简 略,且多讹误幸赖敦煌文献保存了一大批 属于这个时期的官私文书和史籍, 为学术我国学者在最初接触敦煌文献时,就开始了有 关归义军资料的整理和研究在《敦煌石室 真迹录》中,即有〈〈唐宗子陇西李氏再修功 德记碑》、〈〈西汉金山国圣文神武白帝敕》、〈〈曹良才画像赞》、《曹仁贵状》等多件与归 义军有关的文书,王仁俊还以“按语”的形 式介绍了几件同类文书,并依据所见文书对 归义军历史进行了初步探索如〈〈张淮深传》 按语,依据敦煌写本否定了〈〈新唐书•吐蕃 传》有关张淮深卒于咸通十三年的记载,考 定张淮深应卒于大顺元年〈〈西汉金山国圣 文神武白帝敕》按语指出〈〈旧五代史》等史 书中有“沙州梁开平中有节度使张奉自号 金山白衣天子”,此敕当即张奉之敕并推 测张奉之尚白是受摩尼教的影响〈〈曹议金 壁画题名》按语,指出曹议金即〈〈旧五代史》所记之沙州曹义金,检出了《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纪传中有关曹议金的材料并 据〈〈新唐书•吐蕃传》的记载指出曹议金是 在张奉后以长史身份主持州务, 他联合回鹘, 通使中原,遂以留后被中原王朝任命为归义 军节度使。
《曹议金夫人赞》按语正确判定 此赞为曹议金夫人赞,十年以后,仍有学者 认为此赞是曹元忠夫人赞王仁俊对归义军 资料的整理和研究虽然解决了一些问题, 但由于当时所能见到的敦煌文献太少, 所以他的按语在许多地方沿袭了传世史籍的错误在〈〈敦煌石室遗书》中,也辑录了不少有关 归义军的资料其中蒋斧〈〈唐宗子陇西李氏 再修功德记碑》跋注意到了此碑文所蕴涵的 历史信息,指出据此碑可知在张氏归义军内 部曾发生“争夺之事”, 但他推定的时间不 确,也未能对“争夺之事”作进一步考察《敦煌石室遗书》中由东吴曹元忠撰写的 《沙州石室文字记》,是第一篇利用敦煌文 献结合史书有关记载研究归义军史的论文 此文指出〈〈新唐书•吐蕃传》所记张淮深后 即由曹议金继任不符合历史事实, 其间尚有张奉和索勋曾为节度使该文还正确考定了 曹氏归义军历任节度使的卒立次序, 即曹议金、曹元德、曹元深、曹元忠、曹延禄、曹 宗寿、曹贤顺,并确定了曹宗寿取代曹延禄 的时间在咸平五年上述次序虽尚缺曹延恭 一任,但作者已指出延恭有可能担任过沙州 节度曹文最后指出景佑四年西夏取瓜、沙、 肃等州后,并未能对沙州实施有效统治,故 有沙州继续向中原王朝进贡之事。
这篇文章为确立曹氏归义军历任节度使的世次奠定 了基础,有关西夏未能有效控制沙瓜的观点 也极富启发性罗振玉为〈〈鸣沙石室佚书》 所收《张延绶别传》录文撰写的目录提要则 进一步指出继淮深者为淮口,淮口以后,尚 有嗣者,虽沙州中间偶有篡夺,然不久即灭 张氏主河西,直至唐终从而彻底推翻了〈〈新 唐书•吐蕃传》关于曹议金在咸通年间即以 长史身份主持归义军错误记载1913至1914年,罗振玉依据史籍记载和当 时所能见到的敦煌文献中的有关材料, 先后撰写了〈〈补唐书张义潮传》和《瓜沙曹氏年 表》前文首先指出了〈〈新唐书•吐蕃传》所记吐蕃攻陷沙州过程的疏失, 考定沙州陷蕃应在贞元元年继而考察了张议潮起事、 收复河西、遣使入朝等历史事件的过程并 确定了张氏归义军历任节度使的世次 即咸通八年张议潮入朝后,张淮深嗣为节度;淮 深卒,淮□嗣;淮口卒,托孤于议潮婿索勋, 勋乃自为节度,并在景福元年得到朝廷任命; 后议潮十四女又于乾宁元年率将士诛勋以 议潮孙为节度,并以其长子李弘愿任沙州刺 史兼节度副使,次子和三子则分任瓜州刺史 和甘州刺史;后梁开平年间的沙州节度使张 奉可能是张议潮末孙 罗氏的成果奠定了张 氏归义军政治史的基础。
他关于陷蕃年代的 考证推进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他判断张议潮攻克凉州应在咸通二年的说法也经 受住了时间的检验,这篇文章最重要的贡献 是关于张氏归义军节度使世次的考证, 以后的研究都是在此框架基础上逐步深入和具 体化的罗氏此文的主要不足是未能参考王 仁俊有关张淮深卒年的研究成果后文在曹 元忠研究的基础上,不仅按时间顺序对有关 资料进行了梳理、编排和考订,在一些问题上也取得了进展如确定了曹议金在贞明年 间已执掌归义军大权,曹氏取代张氏的时间 当在贞明以前;指出在归义军张氏时统治区 域有瓜、沙、甘、肃等十一州,到五代时归 义军所领仅有沙、瓜二州;在“年表”的序 言中确定接替曹元忠的应是曹延恭, 并推测在延恭后可能还有延禄一世; 确定了曹宗寿 卒于大中祥符七年,子曹贤顺继任限于材 料,此文仍未解决大部分节度使的卒立时间1924年,王国维〈〈于闻公主绘地藏菩萨题 记》跋据英藏〈〈开宝八年归义军节度使曹延 恭施舍疏》,判定〈〈续资治通鉴长编》有关 曹元忠卒于太平兴国五年和卒后由其子曹 延禄继任的记载是错误的指出在元忠和延 禄之间尚有延恭一世,元忠应卒于开宝以前 但王氏未能确定此于闻公主是曹延禄之妻, 误认为是延恭之妻。
王国维还在跋中开探索 于闻史事之先河,对唐初以来有关于闻的情 况作了初步考察,并推测李圣天是回鹘人 在这一时期公布的材料中,还包括一些归义 军时期的牒、状、契约和书信等吐蕃管辖 敦煌时期的资料则公布了 〈〈大蕃故敦煌郡莫 高窟阴处士公修功德记》、〈〈大蕃纥骨萨康再 荣建宅文》、〈〈右军卫十将使孔公浮图铭并 序》、〈〈吴僧统碑》等此外还有反映唐前期 敦煌历史情况的《大唐陇西李府君修功德碑 记》等时人虽未能对上述资料进行有价值 的研究,但却为以后人们探索相关问题提供 了原始资料有的资料直至今日仍被人们引 用、研究第二个方面是对历史典籍的整理和研究敦煌文献中保存的历史典籍有些是佚籍, 有些是有传世本的史籍 佚籍的价值自不待言, 有传世本的史籍也因其抄写时间较早而具 有重要的校勘价值所以,我国学者对早期 接触到的历史典籍自然十分珍视 这一时期公布的佚籍与唐代有关者有〈〈沙州文录补》 公布的〈〈开元天宝残史书》,王国维跋云此 件系“占家所用历”,“非史家编年书” 此外,这一时期公布的文学作品〈〈唐太宗入 冥小说》和〈〈秦妇吟》也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王国维有关跋文结合传世文献对唐太宗入 冥事进行了探索。
写本传世史籍这一时期公 布了〈〈隶古定尚书》“顾命”的图版和录文,“夏书”四篇和“商书”七篇的录文, 蒋斧、 罗振玉分别指出上述写本均为未经天宝中 卫包改定的隶古定原本王仁俊和蒋、罗二 人还将写本“顾命”与传世本进行了校勘 罗振玉《吉石庵丛书》影印了〈〈尚书释文》“尧典、舜典”〈〈鸣沙石室古籍丛残》影 印了《春秋经传集解》“僖公五年至十五 年”、“僖公二十七年至三十三年”、“昭 公二十七年直二十八年”、 “定公四年至六年”、〈〈春秋谷梁传集解》“庄公、闵公” 和〈〈汉书•王莽传》残篇罗振玉有关跋文分 别考定上列第一、三件为初唐写本,二、四 件为六朝写本,第五件为唐龙朔年间写本, 第六件为唐太宗时写本罗振玉还将上述写 本与传世本进行了对勘, 具体指出了写本可 订正传世本之处第三个方面是对有关宗教 史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佛教史方面, 《敦煌石室真迹录》和〈〈敦煌石室遗书》、〈〈沙州文 录补》公布了〈〈翟家碑》、《沙州释门索法律 窟铭》、〈〈释龙辩惠云绍宗等牒》、〈〈沙州乞求 遗失经本牒》、〈〈雍熙二年女弟子程氏戒牒》、〈〈尼灵惠唯书》等一些寺院文书,但未及对这些文书进行研究,相关的按语和跋每有失 误。
道教史方面,〈〈敦煌石室遗书》刊布了〈〈老子化胡经》卷一、卷十的录文, 〈〈鸣沙石室佚书续编》影印了这两件文书的图版 王仁俊按语认为写本〈〈化胡经》是唐初僧人 伪造,并云〈〈化胡经》一造于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