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总复习.doc
9页一、1949-1956 年 七年过渡时期 (一)建国初期我国的社会性质: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带有过渡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 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 1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 政治○ 2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文化上: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3(二) 前三年:1949-1952 三年经济恢复时期: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949 年 9 月 北平 内容: 通过三个纲领性文件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 1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C.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 举行○ 2了两项选举:A. 选举了政协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B. 选举 63 个委员组成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通过《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 通过在天安门前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 3 ○ 4念碑 政务院总理:周恩来 副总理: 董必武、陈云、郭沫若、黄严培 2、努力恢复国民经济:(1)全国财经会议 1950、2 北京 内容:三大平衡(财政收支平衡、货币吐纳平衡、物资供求平衡) (2)中共七届三中全会 1950 年 6 月 北京 历史背景:A 暂时的○ 1经济困难 B 历史的转折时期 C 面临土改的任务 主要内容: A 毛泽东《为争取国家财政○ 2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书面报告:建国头三年的中心任务是争取国家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恢复国民经济。
三个基本条件:土地改革的完成;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国家机构所需经费大量节俭B 毛泽东 《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实质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以孤立打击主要的敌人,建立经济上的统一战线团结“四个朋友”—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消灭“三个敌人”----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残余 意义:确定了中共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战略方针,迅速恢复经济有重大历史意义○ 33、建国初期的三大运动:(1)抗美援朝战争 朝鲜战争的爆发----第一阶段○ 1(1950.6-1950.10) 时间:1950、6、25 A 出兵朝鲜的必要性:a 美国武装干涉 b 中国台湾被侵占 c 发扬国际主义捍卫领土主权 B 富有远见的决策(打败侵略者的可能性):a 战争的正义性 b 巩固的后方,兵源充足 c 国际社会的支持 d 丰富的实战经验、灵活的战略战术 e 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f 侵略者必败:侵略战争 ,士气不高,战线太长,兵力分散,后方太远,运输不便 抗美援朝战争的二个阶段:A 第一时期(1950、10-1951、6)○ 2a(10 月 25 日—11 月 5 日)初战告捷,稳住战局 b(11 月 25 日—12 月 24 日) 扭转了战局c(12 月 31 日—次年 1 月 7 日)大获全胜 d(1 月 25 日—4 月 21 日)80 天防御战 e(4月 22 日—6 月 10 日)春季反击战 共歼灭敌人 8 万 B 第二时期:1951、7-1953、7 坚持“持久作战、积极防御”方针 ,迫使美国在停战协议上签字。
战役:1952 年 10月,美伪军投入 6 万人的兵力,出动了 3000 架飞机,170 辆坦克,动用了 18 个炮兵营,进攻我方只有两个连把守的不到 3.7 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区—四十三天中,敌人共向该阵地倾泻了 200 万发炮弹,5000 枚炸弹,发动了 670 次冲锋,把山头削平了两公尺,但英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坚守阵地,以歼敌 2.7 万余人而告终 抗美援朝战争○ 3的结束及中国的撤军:朝鲜战争历时三年零一个月,中朝军队共毙伤俘敌军 109.3 万余人,其中美军 39.75 万余人击落击伤和缴获敌机 12224 架,击毁击伤和缴获敌军坦克 3064 辆,击毁击伤和缴获敌军各种炮 7695 门,击沉击伤敌军舰 257 艘据美方供认,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失败,是一次流血最多代价最高的战争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4A 沉重打击了美国的侵略政策,保卫了世界特别是亚洲的和平,既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B 进一步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C 中朝人民用鲜血凝聚了牢不可破的战斗友谊 (2)土地改革运动:1950 年冬-1953 年春、新解放区 ○ 1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 1950、6 北京 中心议题:土地改革 1950、6、28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6 章 40 条规定“没收地主的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和在农村的多余财产,征收祠堂、庙宇、寺院等在农村中的土地及其他公地,由乡农会统一的、公平合理的分配给无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所有。
对地主也分给同样一份保护工商业者,保存富农所有的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保护中农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受侵犯为新解放区土改的全面铺开,提供了法律依据 土地改革的必要性:A 旧中国土地制度○ 2不合理:占乡村人口不到 10℅地主、富农占有 70-80℅的土地中华民族贫穷落后的根源,解放农村生产力,是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之一B 争取国家经济状况基本好转的重要条件之一 土改的新特点(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相比):A 土改是在革命战争已经取得全国○ 3胜利、新中国建立的新的社会政治环境中进行国家任务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土地改革法》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B 经济上;保存富农经济:《土地改革法》 “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富农出租的小量土地一般也保留不动;半地主式富农出租大量土地,超过其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数量者,征收其出租的土地” 过去征收富农的多余土地和财产,政治上;中立富农政策C 强调土改方式:有领导、有计划、有秩序进行土改的总路线和总政策: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土地改革的方法与步骤:A 方法:○ 4派出工作队(机关干部、知识分子、民主党派成员)B 步骤:a 发动群众批判“和平土改” 、 “官办土改” 通过“吐苦水” 、 ”挖穷根” 、 ”算剥削帐“b 划分阶级成分根据土地和生产工具多少、剥削他人 程序:自己申报、群众审议、政府批准、张榜公布c 没收、分配土地按土改法规定没收土地和多余财产,然后平分C 结果:1953 年春大陆,除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外,土地改革取得巨大胜利 土地改革的意义:A 是中国历○ 5史上规模最大的土地改革B 农民无偿获得了约七亿亩土地和大量生产资料彻底消灭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政治热情,进一步巩固了国家政权,为社会主义的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C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并促发了农村中以识字扫盲为主要内容的新的文化热潮它彻底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最基本的历史任务4、国民经济的恢复:(1) “三反” “五反”运动定义:“三反”运动是(1951.12—1952.6)在党和国家机关中开展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运动 “五反”运动 1951.12—1952.6 在资本主义工商业中开展的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运动。
2)影响:1952 年 10 月, “三反” “五反”运动结束三反五反运动的胜利,打退了不法资本家的进攻,巩固了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在私营企业中建立了工人监督,并实行民主改革,对工商业者普遍进行了守法经营教育,创造了对私营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有利条件;同时也挽救了一批国家干部,起了清除旧社会污毒和移风易俗的作用后四年:1953-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 1、 过渡时期总路线(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形成:建国初期有过一个“先建设、后改造”的基本思路,有过一个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即○ 115 年左右的工业化建设再搞社会主义改造的时间安排 1952 年 9 月提出从现在开始要用○ 210 年到 15 年的时间,一步一步地逐渐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而不是等到 10 年或 15 年以后再采取突变的方式向社会主义过渡 1953 年 6 月第一次对过渡时期○ 3总路线和总任务的内容作了比较完整的表述,12 月中央宣传部发布宣传提纲,对总路线作了更为完整的正式表述 (2)战略思想的转变原因:国内新问题新情况的出现①农村个体小农经济发展缓慢, 贫富两极分化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利用、限制政策发展的必然结果③已经积累了在农村中土地改革后搞互助合作的许多经验。
(3)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实质和特点: 完整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这是○ 1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内容:“一化三改”一个是工业化,一个是三大改造工业化称为主体,三大改造称为两翼(一翼是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一翼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提出了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以发展生产力,实现工业化;二是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实现三大改造 实质: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生产资料公有制,以确立社会主义的生○ 2产关系,即解决所有制问题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 3改造同时并举;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要的位置,是一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和变革旧有生产关系同时并举的总路线 (4)社会主义改造的条件成熟:其一,迅速发展起来的国营经济和扩大计划济是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力量其二,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和限制策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三,已经积累了在农村中土地改革后搞互助合作的许多经验其四 ,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条件。
其五,中国人民革命的全国胜利和朝鲜战局稳定5)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 1与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能成为中国○ 2工业起飞的基础 土地改革和其他社会改革在全国完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变成无产阶○ 3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 4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选择社会主义○ 52、三大改造:(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社会○ 1主义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巩固工农联盟的需要;小农经济的局限性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步骤:A 农业生产互助组( 1949——1953 年)合作社的初级阶段,以发展互助组为中心,试办初级社 a 性质:带有社会主义萌芽的集体劳动组织 b 特点: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协作组织由几户或十几户农民,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组织起来,共同劳动,换工互助,以解决社员间缺乏劳动力、耕畜和工具的困难土地、耕畜、农具等生产资料仍归农民个人私有有常年互助组和临时互助组B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4——1955 下半年)a性质: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集体经济组织 b 特点:生产资料上,保留私有制,实行土地入股,其他生产资料(牲畜、农具等)交合作社统一使用。
分配上按劳分配和入股分红,交大农具也分得报酬按照自愿互利原则,将私有土地作股入社,实行统一经营;耕畜和大型农具交社统一使用;社员集体劳动,产品统一分配,在扣除农业税、生产费用、提留公基金和公用基金后,剩余产品按照入股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使用报酬,以及劳动报酬进行分配社员以“按劳分配”的原则取得报酬劳动报酬一般高于土地报酬C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 下半年——1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