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评书基础知识.doc

25页
  • 卖家[上传人]:桔****
  • 文档编号:552116534
  • 上传时间:2023-06-2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5.50KB
  • / 2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评书基础知识 评书基础知识评书流行于北京以及北方广大地区 相传它形成于清代初年,第一代评书艺人为王鸿兴,所传弟子有“三臣”、“五亮”三臣”是指安良臣,邓光臣,何良臣三人;“五亮”不详后来,评书艺术不断提高,逐渐流传到天津、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自清末以来,产生了双厚坪,潘诚立、王杰魁、陈士和等影响较大的著名演员   评书艺术以结构严整取胜一部长篇评书常常包括几个大段落,俗称“柁子”,每个柁子都围绕一个中心事件讲述,比如《水浒传》的“三打祝家庄”,《三国》的“赤壁之战”之类—个柁子又分为几个“梁子”,每个梁子都有一个故事高潮,如《三打祝家庄》中的“石秀探庄”,《赤壁之战》中的“借东风”之类一个梁子之中又分为若干个“扣子”,扣子即是扣人心弦的悬念又有大扣子、小扣子之分大扣子以叙述故事为主,情节紧凑,丝丝入扣,其中又往往贯串着若干小扣子;小扣子以刻画人物为主评书的基本要素是扣子,扣子的设置叫做“使扣子”使扣子的技巧,又叫做“笔法”,有正笔、倒笔、插笔、伏笔、暗笔、补笔、惊人笔等各种笔法评书艺人运用这些艺术手段,以层次分明、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紧紧地“扣住”听众,使之留连忘返、欲罢不能。

        讲说评书时,以说书人口气叙述的叫“表”;摹拟书中人物言谈和音容笑貌叫“白”;评骘书中人物行为、思想的叫“评”说书时要表、白、评三者浑然一体,听众才会觉得有味入神   说书的艺术技巧,主要有以下四种:①“开脸儿”,这是描绘人物形象的一种手法,将人物的穿着、身材、面貌肤色等外形特征交待清楚,给听众留下具体形象;②“摆砌末”,是将书中人物活动的场合背景交待清楚,如城池、院落、居室、道路的方向、规模、景物、陈设等等,逐一描绘,以使人物的活动与环境相合,有时这种描绘还与情节的合理性密切相关,使听众信服;③“赋赞”,是为了赞美人物或景物,常用句式对偶的长短句韵语来加以刻画,声调铿锵,形象生动,给人以美感;④“垛句”,也叫“串口”,是为了描绘事件、景物或人物形象,用排比的垛句加以夸张,给人以强烈的印象这些技巧,通过说书人以抑扬顿挫、轻重疾徐的语气叙述、咏诵出来,用以烘托气氛,感染听众   评书的传统书目,经过长期积累,已有40余部,包括历史袍带书《列国》、《西汉》、《东汉》、《三国》、《隋唐》、《精忠岳传》、《杨家将》等10余部;侠义短打 书《水浒》、《包公案》、《小五义》等10余部;神怪书《西游记》、《济公传》及鬼狐书《聊斋》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评书演员一方面对优秀的传统书目继续加工提高,去芜存菁;一方面又根据当代长篇小说改编了《红岩》、《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烈火金钢》、《平原枪声》等10余部新书,此外还讲述了一些短篇评书《过客》、《一锅稀饭》等 评书是一门古老的艺术,起源于唐宋时期,兴于明清.现代传统评书,话本达百种以上主要分袍带(讲史及英雄传奇书)、短打(公案侠义书)、神怪(神话怪异书)三大类现代的评书家们还收集了一些其他曲艺的说唱词,改变成为评书不少评书艺人和作家合作出版了一大批现代评书及新编历史评书 自古以来评书艺人很多,如今更是百家争鸣,涌现了一批一单田芳、袁阔成、刘兰芳、田连元等为代表的评书名家,深受广大评书爱好者的喜爱 说书人表演道具很简单,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醒木、一方帕如此却能将中华洋洋五千年的历史传闻表达出来,确属不易 评书的俗语:“砣子”指一个单元故事(如《三国演义》就可以分“讨伐董卓”、“三英战吕布”“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等砣子) “书胆”指书的主人公,可以是一个(如《小八义》中的阮英、《岳飞传》中的岳飞);也可以是多人(如《白眉大侠》中的徐良、白芸瑞;《包公案》中的包公、展昭、白玉堂)。

      “书贼”指数中主要的反面人物,可能是一个(如《三侠剑》中的秦尤、《七杰小五义》中的宴飞);也可以是多个(如《明英烈》中的张士诚、陈友谅) “书筋”一个书中的福将,大都风趣幽默,本事不大但能逢凶化吉,一个的有(《薛家将》中的程咬金、《童林传》中的张方、《施公案》中的赵璧),多个的有(《大明英烈》中的胡大海、常茂) 评书基本知识——“梁子” 所谓“粱子”,就是旧时评书艺人说书的提纲,一般都是口 传心授笔录成文的称为“册(chai)了”,写得都比较简明扼 要一部评书在“册子”一般在一千字到一万字之间,大 都是蓝布面的红格(竖写)毛边纸装订成的,上面记着故 事梗概、人物名号要求演员背得滚瓜烂熟.说时脱口而出, 如<隋清演义>中的瓦岗寨36友;<东汉演义>中的云台二 十八将;<明英烈传>的黑红十六将;《施公案>中的百鸟百兽 名以及描写景物的诗、赋、赞等 “梁子”具体体现了评书主线的发展与“活”块的连缀,依 繁简程度,“ 梁了”又有粗“梁子”、细“梁子”之分过去说书艺 人从师傅那里学说某部评书.首先要掌握“梁子”,根据“梁 子”,运用说书的技巧加以敷衍发挥,这样说书叫做“活口”;完 全按照师傅教的一字一句学说,则叫“方口”,掌握“活口“是评 书艺人的基本功,只按照“粱子”说书,缺乏敷衍发抨,是说书 人最忌讳的. “梁子”是由“书根”、“书领”、“书胆”、“书筋”组成的“四梁 八柱”支撑起来的情节框架。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评书,素材的来源都是十分广泛的,既 订民间传说、民间故事,也打从文学名著中改编发展而来的, 还有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吸取的旧时说书艺人在开书之前首 先必须对素材进行加丁.形成情节框架.亦即“粱子”依据 “梁子”说书,情节曲折,远比原素材丰富,可见,“梁子”在原素 材和演出本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对于原素材来说,“梁子” 是提炼加工出来的情节框架的记录本;而从“梁子”到评书演 出本,篇幅常常成倍甚至几十倍的增加,显示评书独特的艺 术功力如评书艺人陈士和根据<聊斋志异>原作改编的评书 《聊斋>,虽然不是“梁子”,却提供了“梁子”所包含的内容, 起着类似“梁户”的作用,是从文学名著改编成评书的一种类型 用<聊括·王者>原作和陈上和演出整理本略加对照,就能看出 演出本究竟丰富了些什么 评书基础知识——“柁子” “柁子”是一部评书中多种矛盾的扭结点和高潮由于将 许多人物的命运线纽结一起并由此产生许多悬念,分别予以 解决或调整,因此“柁子”可以说是大的“扣子”评书常常以 “柁子”为标志而形成若干大段落《水浒》中三打祝家庄”是 大“柁子”,实际上是杨雄、石秀大闹翠屏山,火烧祝家店.孙 立、孙新、顾大嫂劫牢,解珍、解立越狱两个单笔书,加上时迁 偷鸡,李应修书,扈三娘捉王英等若干小的单笔书构成,—总 归拢到宋江、吴用指挥的粱山人军与祝家庄朝奉父子的三场 恶战,中间穿插石秀探庄、林冲被俘、秦明陷阵等惊险情节。

      以前单线演述的宋江、林冲,李逵等英雄人物也都聚拢到祝 家庄 三打祝家庄的胜利使梁山义军得以立足.也使被迫上 梁山的各路英雄有所依托同样,“闹江州”、“打大名府”等也 是大“柁子’其他书目中如《西汉演义》的“九里山十面埋伏 ”,《东汉演义》“二十八将闹昆阳”,《隋唐演义》的“李元霸 锤震十八国”,《精心说岳》的“牛头山”,《施公 案)的“五女擒 兰”,《彭公案》的“会仙亭捉韩登”,《济公传》的“八魔炼济颠” 等等,都是各书中的“柁子” 一部长篇评书是由众多的单元部分的“柁子”联合而戊 的单元可能是一回书,也可能是几回书的集合每个单元 只是根据主题有所侧重,实质上是并列的虽是独立的单元, 但相互之间又有联系一个“柁子”结束,自然地过渡到第二 个“柁子”,是评书结构上的特点评书艺人说 一 部书,首先要 卡出几个大“柁子”,“柁子“的划分体现了评书结构上的一大 待色.即以故事情节的编纂为中心 讲述历史评书,多以战事为主,像《三国演义》,“柁子”的 划分是以战役为单元,官渡之战、火烧博望坡、赤壁之战、彝陵 之战等等都属于“柁子”。

      公案书里的“柁子”划分是案件从发生到结案的过程为依 据《包公案》、《刘公案》中的许多案件都是“柁子” 讲述英雄人物的书中以主要英雄人物的传记划分单元, 构成“柁子”,评书《水浒》是以古典小说《水浒传》为基础改编 而成的.小说中的众多人物之间缺乏一条从头至尾的线索.改 编成评书时,也只能以人物分书.形成武松、宋江、石秀,卢俊 义等几个十回书 “柁子”把一部书的主题和人物形象的各个侧面划分成 若干个故事单元,每个单元都把文章做足,人物形象的各个侧面 印主题的各个方面也都表现得生动丰满.然而,这种叙事的单 元性有事也会导致人物造型的单纯性 一个“柁子”还可再分若干大段落,也就是“回目”在 《留取威虎山》中“初探神河庙”、“夜审一撮毛”、“杨子荣打 虎”、“夜访李勇奇”、“桥头遭遇战”、“舌战小炉匠”等都是“柁子 中的回目一部书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回目, 《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很少有人单独提起.但其中的“舌战群 儒”、“智激周瑜”、“蒋干盗书”、“草船借箭”、“庞统献计”、“孔 明看病”、“借东风”等却都是人们熟悉的回目回目就是评书 艺人所渭的“当日书”,过去艺人在开书之前先报回目,告诉听 众今天说什么内容,因而回目大都精练、醒目,以便吸引听众。

      一个回目有时能说几天,每人都是在矛盾冲突最紧张时 候结束,吸引听众第二天接着听,这就是设”扣子“的于法一 回书总由几个“扣子”组成,虽说是演出营业方式的需要,但从 艺术结构上有,“扣子”是构成评书情节起伏的最重要的方法 评书历史“说书”可谓源远流长已知有如后来“说 书”表演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汉代刘向所著《烈女传》其中讲述了古代妇女怀孕期间,为使孩子生下后“形容端正,才德过人”,便在夜晚让人给她诵诗讲故事隋朝侯白的《启颜录》里,也有关于侯白被要求为人说书的记载这种“说书”表演,发展到唐宋两代,便有了专门独立的表演形式,叫做“说话”说话”艺术沿至南宋,由于所说内容及表演风格的丰富完善,开始流派纷呈,有所谓“说话四家”各自以说演历史故事、神怪传奇和宗教故事见长这种艺术发展到元代又叫做“平话” 清代中叶,北京的评书艺人王鸿兴,大约是清代雍正年间人(一说是明末清初人),原是北京的弦子书艺人相传雍正十三年(1735),胤禛逝世,百日内禁止动乐,王鸿兴便弃其弦歌,抵掌而谈,乃称评书首次在西直门内酱房夹道明地(露天演出场地)上说《三国》、《水浒》等书。

      立门户后曾在掌仪司立案按民间评书艺人通行说法,王鸿兴一生曾收弟子八人,即所谓“三臣五亮”五亮”系白文亮、黄福亮、佟起亮、霍士亮、刁亮,以演唱弦子书为业;“三臣”为安良臣、邓光臣、何良臣,以说评书为业王鸿兴故去之后,“三臣”收徒传授其所创之评书艺术,直至十代,达数百人,京津及北方各省的评书艺人,多出自此三支   评书表演以夹叙夹议为特点,其说表细腻、情。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