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结构体系) 2009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docx
7页结构(结构体系) 2009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内容简介本次修编《结构》专业分为五个分册:第一分册《结构体系》、第二分册《地基基础》、第三分册《混凝土结构》、第四分册《砌体结构》、第五分册《钢结构》 《结构体系》分册是在2003版《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第一章总则和第二章荷载的基础上增加了用于各种结构形式在方案设计阶段的技术内容,供设计人员在确定结构方案及进行方案比较时参考本分册的内容包括总则,多、高层凝土结构,多、高层钢结构, 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砌体结构,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大跨度钢结构等七章附录A~附录J介绍了常用的规范、规程目录,鉴定与加固设计,结构消能减震(振)设计,结构隔震设计,偏心率的估算,荷载参考资料,温度气候作用,水平风荷载的估算,地震作用估算,防连续倒塌设计等内容目录1 总则 1.1 一般规定 1.2 常用结构体系的选择 1.3 抗震设计基本原则 1.4 荷载及作用 2 钢筋混凝土结构 2.1 一般规定 2.2 结构缝的设置 2.3 楼(屋)盖结构 2.4 框架结构 2.5 剪力墙结构 2.6 框架-剪力墙结构 2.7 框架-核心筒结构、筒中筒结构 2.8 板柱结构 2.9 异形柱结构 2.10不规则建筑结构和复杂高层建筑结构 3 多、高层钢结构 3.1 一般规定 3.2 楼(屋)盖板结构及梁、柱截面估算 3.3 框架、框架-支撑结构体系 3.4 钢框架-核心筒和带伸臂桁架的框架-核心简体系 3.5 简体结构体系 3.6 巨型框架结构体系 4 钢-混凝土混合结构 4.1 一般规定 4.2 结构布置 4.3 结构设计 5 砌体结构 5.1 一般规定 5.2 砌体结构的非抗震设计 5.3 多层砌体结构的抗震设计 5.4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抗震设计 6 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 6.1 一般规定 6.2 屋盖和墙体 6.3 支撑布置 7 大跨度钢结构 7.1 网架结构 7.2 网壳结构 7.3 悬索结构 7.4 膜结构 7.5 张弦梁结构 附录 附录A 常用国家标准、规范、规程 附录B 鉴定与加固 附录C 消能减震(振) 附录D 隔震 附录E 偏心率的估算 附录F 荷载参考资料 附录G 温度气候作用 附录H 水平风荷载的估算 附录J 采用底部剪力法时地震作用估算 附录K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连续倒塌设计文摘2.6.5 抗震设计的框架—剪力墙结构,按基本振型计算的地震作用下,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时,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构采用,柱轴压比限值宜按框架结构的规定采用;剪力墙部分的抗震等级一般可按框架一剪力墙结构确定,当结构高度较低时,也可随框架。
2.6.6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的厚度不应小于16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0,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墙厚不应小于20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6非抗震设计时,剪力墙厚度不应小于14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0 2.6.7抗震设计时,侧向刚度沿竖向基本均匀的框架—剪力墙结构,任一层框架部分按侧向刚度分配的地震总剪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乘以增大系数,其值不得小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的15% 2当不满足式2.6.4的要求时,其框架总剪力应按0.2V和1.5Vf.max二者的较小值采用;对框架柱数量从下至上基本不变的规则建筑,Vf.max应取对应于地震作用用标准值且未经调整的各层框架所承担的地震总剪力中的最大值;对框架柱数量从下至上分段有规律变化的结构,Vf.max应取每段中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且未经调整的各层框架所承担的地震总剪力中的最大值 3调整后任一层框架所承担的地震总剪力应取第l款和第2款两者的较大值; 4任一层框架所承担的地震总剪力按第1款或第2款调整后,应按调整前、后总剪力的比值调整每根框架柱和与之相连框架梁的剪力及端部弯矩标准值,框架柱的轴力标准值可不予调整; 5按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地震作用时,本条第1款或第2款所规定的调整可在振型组合之后进行。
2.6.8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宜设计成周边有梁柱(或暗梁暗柱)的带边框剪力墙 2.6.9尽可能避免在剪力墙两侧楼板全部开洞无法避免时,首先应采取有效的构造措施,保证水平力能可靠地传递至该片剪力墙上同时应通过正确的计算分析,适当折减其抗侧力刚度 2.7框架—核心筒结构、筒中筒结构 2.7.1 简体结构包括框架—核心筒结构、筒中筒结构、多束筒结构等本节规定主要适用于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筒中筒结构,其他类型的筒体结构可参照采用 2.7.2框架—核心筒结构受力特点更接近于框架—剪力墙结构周边为框架,核心筒为剪力墙,两者在楼板的协同下共同工作但由于周边框架柱数量少、柱距大,框架部分分担的剪力和倾覆力矩都很少,而中央的剪力墙构成核心筒,具有很大的抗侧力刚度、承载能力和空间性能承受更多的地震剪力和更多的倾覆力矩,成为结构主要抗侧力构件 2.7.3框架一核心筒结构的平面布置宜符合以下要求: 1 建筑平面形状及核心筒布置与位置宜规则、对称 2框架—核心筒结构的筒体应符合下列规定: 1)核心筒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墙肢宜均匀、对称布置; 2)核心筒的高宽比不宜大于12,边长不宜小于外框架或外框筒相应边长的1/3。
当外框架内设置角筒或剪力墙时,核心筒的边长可适当减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