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土文献之于古代汉语研究十年回眸.pdf
9页陈伟武 : 出土文献之子古汉语研究十年回眸 出土文献之于古汉语研究十年回眸 陈伟武 所谓出土文献 , 是指考古遗存所得的甲骨文 、 金文 、玉石 文 、 陶文 、 玺文 、 货币文 、 简犊文 、 帛书 等商周两汉文字资料 , 以及晋唐碑刻 、敦煌写 卷 、 吐鲁番文书等 史籍载 , 汉时已有古文经书和前 代有铭青铜器的发现¹ , 这是有关出土文献的最早记录 上世纪末以来 , 大量甲骨 、青铜器、 简犊 、 帛书等文献资料纷纷重见天日 , 新发现带来了新学问 王国维先生倡导的 “ 二重证据法 ” 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 中国哲学 、历史 学 、语言文字学等领域都十分 重视出土文献的学术价值 , 坚持以出土 文献与传世文献相证发 ,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 甲骨学 、 敦煌学已经成了世界上的显学 关于古文 字资料对古汉语研究的重要性 , 裘锡圭先生曾经作出很好的阐述 º 五十年来新发现古文字资料 对古文字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 曾师经法先生尝就此加以周详论述 » 本人不 自量力 , 想在这篇小文 对十年来利用 出土商周两汉文献研究古汉语音韵 、语法、 词汇的情况作一概述 , 而敦煌写卷 、 吐鲁 番文书可以划人近代汉语研究的范畴 , 这方面的成果暂不人于介绍之列 。
有关音韵方面的研究 十年来 , 既有利用出土文献研究上古某一历史阶段的音系 , 也有只 研究某一类声纽或韵部的分合演变 赵诚先生探索过商代音系¼ 郭锡良先生将商代甲骨金 文中已为专家确释的 l以X〕多字置于周秦音系之中 , 进而考察它的分布特点 , 并上推殷商音系 , 构拟出声母1 9个 、 韵部2 9个(包括阴 、 阳 、 入三大类) , 每个韵部只能分开口 、 合口各二等 , 最多 四个韵母 , 声调 可能跟周秦时代相同 ½ 陈代兴则把 90 0 余已识甲骨文纳人中古4 1声类和 王力 先生 3 0韵部的框架中 , 从而得出如此结论 : 殷商时代单声母1 7个 , 复声母1 0个 , 韵部 5 类巧 部 , 人声韵不独立 , 无后代平上去人四声之别 ¾ 结论与郭说略有出人 八十年代初 , 余遒永曾有《两周金文音系考》之作¿ 郭锡良又据 《汉语古文字字形表》西 周一栏新增金文录出 67 2 字 , 审定它们在《诗经》音系中的地位 , 并 同殷商甲骨金文的分布情况 作对比 , 从而得出西周金文音系 : 声母2 7个 ; 韵母系统已形成《诗经》音系的格局 , 开合各四等 , 各部的韵母数普遍多于殷商音系 ;声调系统应与《 诗经》音系相同 。
À 赵诚专门论述了上古谐声现象与音系的关系 , 指 出上古汉字往往在不同音系的基础上形 成不同的谐声关系 , 而上古谐声字的形成与后代谐声字的形成在方式上并不一样 , 商代甲骨文 就是先假借而后形成谐声关系的 , 从商代音系来看 , 商代甲骨文的假借和谐声是同音的 Á 有的学者利用古文字中的谐声材料以及出土文献中的韵文和通假字材料 , 对上古某些声 纽或韵部作了更深入的探讨 一 陈初生运用甲金文材料与现代汉语方言资料 , 充分论证了上古 见系声母在发展 中与端组 、 照二组声母的历史联系 黄绮从 “ 甲骨文的造字与谐声 ” 、“ 金文的用词与押韵 ” 等方面论证上古音 “ 之 ” 、“ 鱼 ” 不分 , “鱼”读人“之” 段玉裁 、 王念孙等乾嘉学者已注意到上古音幽 、脂通 转这一特殊的音转关系 , 惜 无定漱 , 何琳仪从异文 、异 读 、异体、谐声、 分化 、方 言 、译 音 、声训、互 训 、 语助 、 合音 、合韵等十二项 加以验证 , 并初步地探讨幽 、 脂通转的变化规律和原因 何文使用的出土文献 资料十分丰富 古汉语研究1期年第4期(总第4 1期) 于省吾先生尝以甲骨金文的原始音符为据 , 论证上古冬部不能独立而应并于东部 。
曾宪 通师发现先秦古文字资料中有一个由二 “ 虫 ” 重叠组成的原始音符 “ 贵 ”, 既作冬韵字的音标 , 又 作东韵字的音标 , 这一现象与王念孙东冬不分的主张正相吻合 , 且可为于说佐证 论文还以金 文韵文材料说明 , 东冬合用 自西周已然 罗江文对金文韵文材料作数量统计 , 用得出的数据来检验音 韵学家的各种古韵分合观 点 结论颇有说服力 喻遂生指出 , 过去的研究认为东阳合韵 、之 幽合韵 、 真耕合韵 、 真文合 韵都是 “ 楚音 ”的标志, 但金文用韵的资料表明 , 这四组合韵出现的区域广 , 延续的时间长 , 不能 作为 “楚音” 的标志 钱玄 、 罗福颐 、周 祖漠 、 赵诚 、 张儒 、 吴九龙 、 赵平安等先生都对简帛通假字各有阐述 , 时 建国从银雀山汉简 、 长沙楚 帛书的通假字验证了黄侃古音十九纽的可靠性 , 指出古声十九纽在 秦汉之际的齐楚两大方言区仍然成立 从文字学 、 音韵学的角度研究银雀山汉简通假字固然 成绩不少 , 但也出现了种种疏失 , 陈伟武就此作了某些辨正 0 从音韵的角度研究出土文献的专著 , 有李玉的《 秦汉简犊帛书音韵研究》 ¹ , 该书收集秦汉 简帛通假字6 80 0多对 , 运用以几率统计为主的统计法 , 结合历史比较法 、 内部构拟和类型学拟 测法 , 对秦汉时期的语音系统作了比较深人的研究 。
古汉语语法研究是最早应用出土文献材料的分支方向 , 十年来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根据语法意义和语法地位将词分门别类地加以研究 , 是语法学进步的标志之一 赵诚对 甲骨文词类有过系统的研究 , 如对动词系列的探索 , 指出甲骨文时代的某些词 , 可以同时用作 动词和名词 , 不像后代那样是所谓 “ 本用 ”和“活用” 的关系 À 出土文献的虚词研究一直是古汉 语语法研究的一个热点 , 这既保持了传统小学的特色 , 又在材料上和方法上突破了传统小学的 藩篱 张玉金专门讨论了卜 辞 中 “ 暨 ” 的用 法 詹 郸鑫认为过去人们对卜辞 “率” 的解 释有 误 , 应看作范围副词 , 表 “悉” 、“ 皆 ” 、“ 全都 ” 之类的意义 裘锡圭补正于豪亮 、 李零 、 陈初生诸 家之说 , 读金文 “引” 为 “ 捌 ” , 训为 “ 况 ” , 又训为 “ 亦 ” 张玉金认为甲骨卜辞中的 “ 惠 ”和“ 唯 ” 不 是语气助词 , 应归属于语气副词 , 均对它们后面的 词语起强调作用 , 而 “ 惠 ” 字一般强调主观意 愿 , “ 唯 ”字则 强调客观事实 , 两者在语气上略有差别 。
张书锋 、 张世超亦讨论过卜辞 中 “ 唯 ” 、 “惠” 的用法¼ 在另一篇论文里 , 张玉金分类讨论了卜辞中表示一事为另一事时间背景的虚 词惠 、 即 、 于 、 哪(必 ) 、 哉 、 由等 季旭生将出土文献中 “ 惠 ” 的用 法同《诗经》相证验 , 指出( (诗 经》中过去未得确话的几个 “惠” 字作语气词用 , 可释为 “ 真的 ”、“ 的确 ” 张玉金指出《 诗经》 、 《尚书》中的虚词 “ 诞 ”是 由动词 “ 延 ” 字虚化而成 , 可溯源至甲金文 的虚词 “延” 赵诚对金文 “ 佳 · 唯(虽 ·谁 ) ” 的用法作了细致分析 , 还归纳了金文 “于” 用作名词 、动 词 、 介词 、 连词和助词的 条例 ¼ 王晖以大量金文资料与传世典籍合证 , 指出 “ 在 ” 的两种罕见用法 , 一表 “初始” 义 , 一表 “ 今 ”义 赵长才认为 , 上古汉语的 “ 亦 ”有疑 问副词的用法 , 这种用法的来源可以追溯到甲骨 文陈述句中表承上类 同的 “ 亦 ”气 人们过去从传世古籍出发 , 认为 “毋” 和 “无” 是同一个词的 两种写法 , 日本学者大西克也对此提出质疑 , 首先全面描写了 “毋” 和 “ 无 ”在秦汉 出土文 献中的 用法 , 得出结论 : 分 A 、 B 两式 , A式 : 动词 用 “ 无 ” , 副词 用 “ 毋 ” ; B式 : 不管 动词或副词 , 都用 “ 毋 ” ;A 式都是思想或历史方面的作品 , B式都是科技 、 法律或行政方面 的实用性著作 ; 西汉以 前 “毋” 与 “ 无 ” 语音不 同 , “ 毋 ” 读入之部 ,“无” 属于鱼部 。
然后再论述 “毋”和“ 无 ”从商代 甲骨文 到汉简的演变 何莫邪考察了马王堆帛书《老子》和秦简律文中 “弗”字的用法 张丽君以马 30陈伟武 : 出土文献之于古汉语研究十年回眸 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结合传世医籍 , 考释了针灸量词 “ 病 ” 和 “ 壮 ”, 认为 “ 肩 ” 之语义演化系列 是由创口而针孔而穴位 , 再由针刺穴位引 申为针刺的量词 “ 壮 ” 用为灸法动量词则 是由于借 为 “栽”, 灸灼一次即伤体一 次 , 故曰 “ 壮(栽) ” 张万起指出 , 量词 “ 枚 ” 产生于汉代初期 , 或者 更早些 , 在汉代简犊 中 , 量词 “枚” 的用法不仅丰富多样 , 而且有了泛用 的趋势 ¹ 前辈学者对上古汉语代词多有阐述 , 但随着新材料的发现和研究方法的演进 , 成说不断地 得以修正 郭锡良突破传统的观点 , 论证了先秦指示代词不是分为近指 、 远指两类 , 而是一个 含有近指 、 远指 、 中指 、 泛指 、 无定 等类别的更复杂的系统 ¼ 赵世举认为至少在殷商甲金文及 《尚书》时代人称代词不存在所谓变格现象 喻遂生经过论证 , 指出甲骨文人称代词 “ 我 ” 可 用作单数 。
洪波使用甲骨文和西周金文等材料 , 论证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 “ 余(予 ) ” 、“ 我 ” 、 “联” 的本质区别 , 就在于意义上有谦敬功能的不 同 ,“余 (予 ) ” 是谦称形式 , 表谦卑义 ; “联”是尊 称形式 , 表尊崇义 ; “ 我 ” 是通称形式 , 不具谦敬之义 唐饪明以数量统计为依据 , 对代词 “其”、 “厥” 在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中的分布及消长作了细致的描写 , 认为 “其” 用作代词必在西周中 晚期之后 , 商周书面语已存在文 、 白的差异 陈梦家 、 赵诚 、 张振林都对语气词有所论述 传统上认为语 气词具有表示多种语气 的功 能 , 郭锡良则提出语气词单功能的观点 , 并论证了常用语气词所表示 的特定语气 陈永正曾 经专门研究西周 、 春秋铜器铭文中的虚词 , 分作联结词和语气词两 大类加以描写和分析 赵 长才对先秦2 8部古籍的语气词连用现象作了穷尽性调查统计 , 从而考察先秦语气词连用现象 的历时演变 在所调查的2 8部古籍中 , 《孙膜兵法》 、《 战国纵横家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均属 出土文献 在赵诚的《甲骨文简明词典》中 , 实词 和虚词兼收并蓄。
, 张玉金 的《甲骨文虚词词典》则是 第一部集中甲骨文虚词研究成果之作 出土文献用于句法研究的内容十分丰富 句式始终是人们研究的热门课题 甲骨文中的 疑问句到底包括卜辞的哪些部分呢?陈梦家 、 管燮初等先生主张卜辞命辞是疑问句 , 近年来海 外学者如吉德炜 、 舒莱 、倪德卫、 夏含夷 、雷焕章、 高鸣谦一等 , 则 主张命辞不是或不全是问句 , 国内学者如李学勤 、裘锡 圭等先生 一也认 为 卜辞中有些命辞不是问句¾ 陈炜湛 、 张玉金 、 唐饪 明 、 朱歧祥等学者坚持认为 卜辞命辞是问句的传统观点 张玉金从语气上把甲骨文 的句子分 为疑问句 、 陈述句 、 感叹句和祈使句 , 指出这四种句子出现的频率不同 , 疑 问句最常见 , 陈述句 次之 , 而感叹句和祈使句都罕见 唐任明用甲骨文 、 金文 、 马王堆帛书等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合证 , 论述了古汉语中主动句 与意念被动句的变换 、 意念被动句 一与 被动式的变换 、 主动句与被动式的变换 先秦汉语已有 判断动词 ‘是 ” , 的观点可 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