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应熙教授谈国外关于中国古代史的研究.pdf
3页霞毒黝馨福导金应熙教授谈国外关于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仲秋的一个下午,我们怀着求教之意,采访了原广东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历史学家金应熙教授健谈的金教授热情地回答了我们提出的问题金教授1919年12月出生于广州从1哭7年起先后就读于香港英皇书 院、广州培正小 学等学校1 93 8年,以优异成绩免费进入香港大学中国历史学系在许地山、陈寅格等老师的教导下,他对中国古代史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后在岭南大学任教时,开设过中国通史、秦汉史、中国社会史等课程,继续对中国古代史特别是分期间题开展研究建国后,他因工作关 系对 中国古代史的研究曾长期 中断19 80—1981年间,他应邀前往墨西哥学院任教中国史一年在墨西哥,他阅读了较多国外学者研究中国古代史的专著,深感有必要向我国史学界介绍国外研究动态金教授外语水平高,五年来,他应用英、日、俄、法、西班牙及梵文多门语种,设 法借 阅和参考外国有关中国古代史的著作 及论文,摘记 了二十 多本资料在暨南大学历史系,他曾两次为研究生和高年级学生 开设“国外研 究中国古 代历史动态”专业课此外,他已完成了《国外关于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一书的撰写我们这次对他的采访 就主要集中在国外研究 中国古代史动 态 的问题上。
金教授首先指出,我国悠久的历史遗产早已成为外国史学界研究的重点近如日本,远至欧美,许多国家都拥有相当雄厚的研究力量,成绩斐然近二、三十年来,发展更为迅速但是,在我国,由于“左”的思想的影响,史学界在六、匕十 年代曾经出现忽视以至否定国际史学研究成果的倾向,在一些大学和科研机构中,有关研究中国史 的外国期刊停止订阅,外国学者有关研究观点全被看成反面教材,谁人附和或肯定外国学者的观 点,谁 就可能遭到批 斗现在,这 种做法虽已得到 纠正,但带来的恶果却使人痛心目前国内各图书馆 中,国外研究中国史的图书资料很不完备,脱订的期刊无法补齐要想多看一些有关专著,必须跑到北京,而且就是在北京也往往找不到需要的书刊由于对国外研究情况 不了解,我们的研究便出现某些盲目性,有些落后于时代,有 的陷于重复,有的因误解国外学者的观点而 出现指鹿为马的错误最重要的是新的史学理论方法得不到传播这种状况,不改变是不行了金教授接着指出:其实,国外史学家研究中国古代史,成果很大,许 多经验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汲取 的他谈了儿点看法:第一,国外不 少学者运用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将社会科学各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心理学⋯⋯等的研究方法引进到中国古代史 的研究中去,从而收到了拓展新领域或提出新见解的效果。
例如,在古代中国神话传说的研究中,由于他们运用了人类学和民俗学的方法,探讨了中国神话历史化;神话的融合和演变;神话与哲学、宗教、礼俗的关系,神话分合 与民族融合的关系,中国神话与周边国家和北欧神话比较等问题,已在近年取得 了显著的 进 展比如,过去以为 中国神话同希腊、西欧相比是不发学术研究一九八六年第六期121达的,而且资料散失很多现在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神话有自身的特点,并非不发 达,虽有散失,但可以从近年搜集的口头传承的少数民族神话中得到补充除多学科综合研究法外,自然科学中的一些观念和方法也被用于研究 中国古代史,如计量方法已经屡被采用日本学者从汉代人口统计资料中探讨阶级变动和家族形态,这就很值得重视佐竹靖彦、稻叶一郎从变动的观点论述汉代家族形态 的变化,指出武帝以前是小家庭,其后大家庭增加,东汉时一些地区出现了每户数十口的大家族现象,表现了豪强 的兴起这种研究方法和成果是发人深思的第二,比较研究方法的广泛运用是 当代史学 特点之一国外史学家常以某一时代中国社会、文化与同一发展阶段中的其他国家地区比较异同,或探讨其相互影响如关于城市起源,惠特 利(PaulWheatley)曾将中国同世界其他地区(亚洲、非 洲、中美、南美等)对照研究,探讨人口、技术、商业、战争、水利灌概、宗教等因素对城市、阶级、国家起浑的影响,揭示城市发展 的共同特点及规律。
又如,关于封建制度,各国学者认识颇不一致,可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封建制是政治制度,一派认为封建制是社会经济制度法国年鉴学派大师布洛克(Ma rcB Ih)在《封建社会》这一名著中,着重研究九世纪中叶到十三世纪初期西欧社会,指出其主要特征是领主与附庸间 的从属关 系,显然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情况很不相同五十年代,美国学者详细研究世界各地 区封建制度的异同,获得新 的成果,如对我国古代官僚制度、门阀世族的研究等等第三,许多外国学者喜欢作地域研究及个案研究对地方及地方精英分子(Loca leli te)的研究成为近二十年来欧美史学的新趋向,在日本亦颇盛行其方法与我国近年的地方志编纂颇有异同,值得我们重视如美、日史学家就曾对中国古代楚国地区从社会、政治、文化各方面进行地域性的全方位分析他们还从地理、历史背景入手,将汉代分为关东、关中、江淮、巴蜀、北边、南边六个地区,考察各地区豪族产生的特点及其先后次序,认为关东最早,江淮、巴蜀次之,关中多是移徙豪族,他们不是土生土长个 案研究方法也往往能在重要 间题的探索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如伊伯莱夫人(patrieia·B·Ebr ey)关于中世纪大族的专著即从博陇崔氏一族盛衰的122个案研究 中探索世族发展的阶段性。
过去史学界中对六朝门阀形成 与朝廷官职的关系有两派对立的见解,伊伯莱从博陵崔氏的实例说明这一关系随时间而改变,不能一概而论第四,在厉史人物的研究上,不少国外史学家重视从社会心态结构( le; ltalstru ctur e)或个人思想发展来论述某一历史 人物的成长,使人有着新颖细致的感觉美国的中国思想研究委员会在五十至六十年代出版了药沃寿(Arthur .F .Wrigh t)等主编 的五本文集,其中一 些文章专门研讨了一些中国厉史人物如杨广、冯道、岳飞、和坤 等等其方法与我国过去有些史学家先分别对人物给予“好人”、“坏人”评价,然后依照评价进行定型化描述的程序迥不相同例如对杨广,他们不是纠缠在历史“功, , t ’过”的评论上,而是注意他 的家庭教育、宗教信仰、婚姻及其对南 方文化 的向往、政治成就及失算原因等,逐步分析,引人入胜这里表现了“历史心 理学”的影响,颇值得我们借鉴、汲取第五,研究重心上,外国史学家不局 限于经 济发展和政治斗争他们对中国古 代的文化礼俗、科学技术、地方民族、生活方式、人口迁徙、城镇变迁等也都进行认真研究他们 将比较研究、综合分析等方法结合运用到专史研究当中,既有象李约瑟(JosephNeedham)的《中国科学技术史》那样的巨著,又有如施坚雅(W川amSk inn er)提出的关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独特见解。
我国史学界的研究重心在解放初曾放 在土地制度、农民起义、人物评价等儿个方面,在特定时期起过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国家中心任 务的转变,现在如仍局限在这些领域就未免 太狭隘了第六,中国古代 史分期问题历来是我国史学界争论不休的课题经过数十年的讨论至今仍未解决国外同行研究这个问题比较开放,提出的观点丰富多彩在信守中国古代(奴隶制)、中世(封建制)、近世(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后)的单线发展模式(unilinea rseheme)的学者中,日本东京学派(前田直典等)提出北宋后 中 世说,京都学派(宫崎市定等)则提出北宋后近世说,还有主张明末清初才转入封建制的(小山正明、重田德)这些论点都超出我国史学界分别以郭沫若、范文澜、尚俄为代表的三大派以外还有不 同意单线模式的,如苏 联伊柳舍契金(B .几.H几班e叭万助主张中国未经奴隶社会阶段说;日本川胜义雄、谷川道雄主张六朝是以“豪强共同体”为基础的非封建系统的贵族制说等等这些学派至多只有一家是符合历史实际的,但是哪一家都不好武断否定外国史学动态中有两点是值得注意的:一是六十年代以来,在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志等迅速发展 的影响下,一 些进步史学家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和分期问题提出了不少新的观点,戈迭利埃(Mau rie eGodelie r)等一批法国学者就是其 中的佼佼者。
二是外国同行对中国古代史上一些可谓是转折期 的段落(如战国初期、东汉晚期、唐宋之间等)都作了较仔细的研究,如宫 崎 市定、郝若贝(RobertHart二e ll )等对北宋社会的剖析 就是一例我们要进一步解决古代史分期问题,必要充分注意这些新的动向,汲收他们的研究成果外国史学界对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如此复杂多样,我们如何加以区别和选择呢?金教授在回答这个间题时,提醒我们应注意:(一),要实事求是,要以我国古代史的实际情况为依归八二),注意学术思想系统 的区别,认真了解和掌握各种论点的依据,汲取其精华,以丰富马克思主义史学 的内容;(三),外国史学家即使是大师也常会 在中国古籍面前受困致误,应该体谅其困难,略其瑕疵,采其精粹史能)12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