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启超语文教育思想研究.pdf
39页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梁启超语文教育思想研究姓名:程春梅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指导教师:张虹20080501捅斐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启蒙思想家,同时也是杰出的教育家,他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语文教育遗产本文从探讨梁启超语文教育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入手,认为尖锐的新旧冲突促进梁启超教育思想的形成,语文教育发展的新纪元加快梁启超教育思想的成熟在尖锐的新旧冲突中,他为教育大声呼喊,奋笔疾书,他的语文教育思想在变革传统语文教育的救国行动中积淀、成长同时,在语文教育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语文学科逐渐走向规范、学科教法更加科学化,这些又反过来加快了梁启超语文教育思想的成熟第二部分主要探讨梁启超语文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石本文认为,“热烈的爱国主义“是梁启超语文教育思想的坚实基点;“觉世’’的文学革新主张是梁启超语文教育思想的重要内核;“趣味主义”人生哲学是梁启超语文教育思想的有力支撑第三部分主要阐述梁启超语文教育思想的实践源泉,包括读书实践、教学实践、讲学讲演实践、著述实践、家庭教育实践五个方面的内容第四部分探讨梁启超语文教育思想的丰富内涵在语文教育目标上,他凸显趣味主义的人格构建;阅读教学形成了新颖适用的教学体系:写作教学确立了回归生活世界的有效指导方略;语文审美教育注重培养终生受用的趣味。
课外阅读,他强调在经典导读中张扬传统文化;在语文课程内容方面,他对文言诗文的“保’’与“守“ 、对读经的“偏’’与“爱“ ,都基于他对中国文化的通盘了解和高度自信,源于他对中国文化和语文教育出路的深刻思考第五部分论述梁启超语文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本文认为,梁启超以培养“趣味的人“ 为核心、以民族文化为基石、以爱国主义为依托所体现的内在思想逻辑,构建了一个融求是与致用、传统精神与现代人格为一体的趣味主义人生哲学为特色的语文教育思想体系同时,其思想建构必然具有转型期的过渡特征,更多的是开拓性的探索工作,需要不断的发展与完善而梁启超语文教育思想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它内涵丰富的语文教育思想本身,更在于这一思想所根植的广阔的文化视野下的人格本体和民族本位的永恒理念关键词:梁启超:趣味主义;现代人格;语文教育思想湖北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允许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学位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开学位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作者签名:槲指导教师签名:歹琴忱日期:矽8 、多.2 /I I 其I I :芦舔J ,彤引言引言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语文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他的语文教育思想在近代语文教育思想的建构与发展演化中具有重要的实际影响力和理论典型性而由于梁启超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学问兴趣广泛博杂,他的语文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一些教育言论当中,没有完整的体系可言,给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从研究现状来看,梁启超语文教育思想研究是语文教育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目前还未见专著论述,只是散见于一些文章或附带于一些书籍中目前直接论及梁启超语文教育思想的文章主要有:于新平、赵连昌的《梁启超写作教学观探析》:张维坤、许建中的《梁启超阅读理论评鉴》;陈本源的《梁启超的语文教育观——2 0 世纪中国语文教育史散论( 其四) 》;臧清的《一条有待重访的语文教育之路——梁启超语文教育观的当代启示》等等。
以上这些文章有的篇幅较短,寥寥数语,难以勾勒梁启超语文教育思想全貌;有的只是从阅读或写作等某一方面进行阐释,因此都略有遗憾研究梁启超的语文教育思想,首先是文献资料的梳理问题上海中华书局发行的《饮冰室合集》,收录了梁启超的大量著述,其中《论科举》、《论幼学》、《学校总论》、《学校余论》、《教育政策私议》、《教育应用的道德标准》、《论教育当定宗旨》、《教育与政治》、《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为学与做人》、《中国教育之前途与教育家之自觉》等与教育有关的著述对本文的展开很有帮助丁文江、赵丰田编的《梁启超年谱长编》,资料非常详实,包括梁启超的大量著作、诗文作品、信札,其中有许多资料是梁启超后人提供的,它全面、真实地反映了梁启超的社会生活和教育实践活动北京文联出版社出版的《梁启超家书》内容涉及孩子们读书、写字、学习课程、选择学校、选择职业等许多方面,方便我们从家庭教育这个侧面来把握他的语文教育思想而夏晓虹所编《 集外文》则在这些资料之外提供了更详实的原始材料,方便我们综合地了解梁启超另外,有些关于梁启超的传记或著作、论文对本文的写作也有帮助传记作品中,如黄敏兰的《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梁启超》;吴其昌的《梁启超传》,在部分章节里片断地再现了梁启超的语文教育思想;论文方面,崔荣华的《论近代教育先驱梁启超的教育思想》、杨晓梅的《梁启超教育思想研究》、董方奎的《梁启超对近代中国教育的主要贡献》等都对他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探讨;鉴于梁启超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中国教育思想通史》、《中国教育史》、《中国近代史》( 教育卷) 对其教育思想也有不同程湖北大学硕_ = l = 学位论文度的反映。
海外集中论及梁启超语文教育思想的文章还未见到,但勒文森的《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张灏的《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等著作,有助于我们扩大研究的视阈梁启超是一个赤诚的政治家他生活在1 9 世纪末2 0 世纪初多灾多难的旧中国,他的一生都在苦苦探寻着救国救民之路他先是和康有为一起进行戊戌变法,接着保袁反袁,后来又发起护国战争,他一生政治道路屡变然而这一切都不是意气之争或权利之争,而是出于他的爱国心他“一生政治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要贯彻爱国救国的思想与主张’’①梁启超是著名的大学问家他对哲学、佛学、经学、诸子学、史学、文学、教育乃至书法,都有建树他在近代中国文化的转型时期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向高峰,并且热情吸纳西方文化,运用来构筑自己的学术思想体系1 9 3 6 年罗芳洲在其编辑的《梁任公文存》序中讲:“在最近三四十年中,求其学问淹博,能够贯通新旧中西,在思想界占着重要的位置,而文章又极其动人,无论文言白话,均能取得广大群众的喜悦心理,第一个当属梁启超 ②梁启超又是卓越的教育家,“在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的许多方面起到了思想先导的作用@ 早年即协助康有为教学,承担部分教学任务,培养了蔡锷、范清镰等著名的学生。
晚年他潜心学术,在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南开大学等地讲学,培养了大批享有盛名的学者他把大量精力都倾注于普通学校的教育实际工作之中,广泛的教育实践为其教育理论奠定了丰富、深厚和坚实的基础在中国语文教育的近现代转型中,梁启超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急先锋和一面重要的旗帜他既有一定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又有比较全面的理论探讨,堪称我国语文教学法这门学科的开创者,奠基者特殊的时代玉成了梁启超这个特殊的人物,而集政治家、学问家和教育家于一身的粱启超,具有深切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阔的文化视野,也具有过人的教育智慧和良好的语文素养,这一切都使他在近代语文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较大影响,并自然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语文教育思想,在探索适合中国语文教育发展的道路上迈进了一步基于此,将梁启超定位为语文教育大师并试图勾勒出他语文教育思想的原貌,深入地探究他语文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是极有意义和价值的这正是本文立论的基点和研究的逻辑起点①李任夫,‘回忆梁启超先生》,吴其尸l 著 ,‘语文教学通讯》,2 0 0 7 年第1 0 期梁启超,‘中学国文教学概要·序》,夏晓虹辑,‘ 集外文》,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1 0 4 0 页.2 0四、粱启超语文教育思想的丰富内涵1 、给学生“终生受用的趣味’’梁启超的一生拿两件事做基础,一是责任心,二是兴味( 即趣味) 。
他说他信仰的是趣味主义,他的人生观也是拿趣味做根底他还说:“倘若用化学化分‘梁启超’这件东西,把里头所含一种原素名叫‘趣味’的抽出来,只怕所剩下的仅有个零了“ 哪正因为梁启超如此重视趣味对人生的意义,所以在教育上,梁启超也极力提倡趣味教育趣味教育这个名词,并不是梁启超所创造,近代欧美教育界已通行了,但他们还是拿趣味当教育的手段,而梁启超进了一步,拿趣味当教育的目的拿趣味当教育的目的,在语文教育上,首先就是要让学生自己领略语文的趣味梁启超认为:凡趣味总要自己领略,自己未曾领略得到时,旁人没有法子告诉你因此,他特别反对注射式教育他说注射式的教育,教师把课本里的东西叫学生强记,好象嚼饭给小孩子吃,那饭己经是一点滋味没有了,还要叫他照样的嚼几口,仍旧吐出来看;那么,对于学生,这样的“吃饭’’当然是一件苦不可言的事了这样教下去,只怕永远教不出人才来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教育方法语文教育事业,从积极方面说,就在于唤起学生的语文趣味;从消极方面说,就要十分注意不可以摧残学生的语文趣味对于原来对语文不感兴趣的学生,应该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趣味,对于对语文原有趣味学生,老师应该把他的这种趣味加深加厚中学生已经形成一定的审美观,有自己的审美趣味,要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尊重学生的审美体验,引导学生自己领略语文之美。
毫i如何让学生自己领略语文学习的趣味,是有路径和办法的,即:无所为、不息、深入的研究和找朋友②所谓“无所为’’,就是学习是为了学习;“不息“ ,就是尽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经常自己琢磨学问;“深入的研究“ ,就是带着研究的精神钻研;所谓“找朋友“ ,就是交往志同道合的朋友,与好友切磋学问这其实与今天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自主学习“ 、“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是一样的涵义之所以要“无所为、不息、深入的研究、找朋友“ ,是因为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习的趣味,领略学习过程之美,其核心在于“审美趣味“ ——今天的语文教学注意到了“自主、合作、探究“ 方法的优越性,但很多时候只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在使用,而没能注意到这种方法的核心意义,因此也就难以促进老师和学生行为的自觉只有像梁启超说的,学生“自己领略“了趣味,才能真正见出语文学习的佳处o 粱启超,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3 9 4 页2 1湖北人学硕上学位论文梁启超还指出:审美趣味有好坏、善恶的差别,“凡一种趣味事项,倘若是要瞒人的,或是拿别人的苦痛换自己的快乐,或是快乐和烦恼相间相继的,这等统名为下等趣味 如果教育教得不如法,学生在学校里头找不出趣味,就会从校课以外乃至校课反对的方向去找他的下等趣味。
而中学生处在人生的青少年时期,趣味是最浓的,,成天乱碰乱进,若不引他到高等趣味的路上,他们便非流入下等趣味不可因此,他说:“我们主张趣味教育的人,是要趁儿童或青年趣味正浓而方向未决定的时候,给他们一种可以终身受用的趣味 ①这对今天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仍然有提醒价值在当今社会,网络创作兴盛、文学写作也进入空前繁荣和混乱时期,进入学生视野的文艺作品良莠不齐,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为学生的审美趣味把关,要引导学生正确阅读和欣赏各种文艺作品,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文审美鉴别力,使学生自觉抛弃丑的恶的“下等“ 的文艺作品和审美趣味;同时,还应把学生引领到真的善的美的语文审美上来,给学生终身受用的语文趣味在梁启超看来,教育上培养“终身受用的趣味”,不仅有利于形成一个人趣味主义的人格,而且“能够令全社会整个永久是有趣的”也就是说,健康、高尚的趣味的培养,不仅对个人有益,也对社会有益,是个人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