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户一棚促民增收.doc
4页1一户一棚一户一棚 促民增收促民增收————北京最美的乡村南河村北京最美的乡村南河村房山区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副主任房山区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副主任 朱文生朱文生走进南河村,柏油路面映衬两侧汉白玉护栏,更加洁白护栏外花卉和文化墙装点街道整洁靓丽路两旁建有秸秆气化站、卫生室、便民超市、健身广场、设施大棚,育苗温室等各项服务网点和生产设施街道、胡同和健身广场有太阳能灯,天黑自动启动,彻底改变了农村夜晚黑淅淅的历史家家安上了自来水,有了下水道,再也不愁污水没处倒了厕所改成了水冲式无害化式,干净、卫生、无异味屋顶有太阳能热水器,农民忙碌一天也能洗上热水澡了做饭用的是秸秆气农民高兴的说如今我们的生活不比城里差房山区大石窝镇南河村是 2006 年新农村建设的市级试点村全村 420 户 1280 口人,有1595 亩耕地 2002 年南河村连续被评为区级“五个好”村党支部,2003 年以来被评为市级“五个好”村党支部标兵和首都文明村2006 年被评为“北京最美的乡村” 一、抢抓机遇,砂石经济逆转贫困面貌一、抢抓机遇,砂石经济逆转贫困面貌2001 年,南河村人看着北京市迅速发展的城市建设村党支部决定要抢抓机遇,大力发展砂石开采、砂石加工、砂石运输,使一直沉睡在南河村脚下的砂河底成了聚宝盆,让集体年收入越过了百万。
2002 年有了钱南河村首先投资 30 万元修建了村文化广场,让村民活动有了场地;投资 100 多万元建起了秸杆气化站秸秆气化站的建成,让村民摆脱了传统的烧柴烧煤时的烟熏火燎,用上了节能、省钱、便捷、干净的秸秆气,也和城里人一样,用燃气灶做饭,既省事又卫生仅此一项每户村民每年就省钱上千块2003 年,对村街道进行了硬化、绿化,实现了“村路硬化家家通”2, “四季常绿、三季见花” ,村容村貌得到了初步改善二、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发展支柱产业二、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发展支柱产业2003 年,北京市开始治理砂石开采业,南河村成为治理重点之一砂石场关了,断了经济来源,怎么办?为了解决村产业发展问题,经过多方考察论证, “两委”班子确立了“发展循环经济、打造绿色种植基地”的发展思路刚开始也不顺利,试种的红薯,因销路问题失败了;试种的菊芋,由于效益不理想搁浅了于是南河村又先后到山东寿光、临淄,河北涞水、徐水等农产品种植发达的地区,获取致富真经终于在2003 年 8 月,南河村全体村干部克服没有经验和技术不足等困难,硬是自己动手建起了占地 8 亩的 5 个大棚,并由村干部和党员先期试种蔬菜,第二年 5 月终于有了收获,5 栋大棚平均收入超过 2 万元。
三、转变职能,服务群众打造富民平台三、转变职能,服务群众打造富民平台大棚蔬菜的试种成功,调动了大家的种植积极性可先期投入大,种植技术含量高,又让很多百姓望洋兴叹为打消群众思想上的顾虑,解决资金的不足,支部制定了蔬菜大棚种植的扶持政策和管理办法,实行“集体筹建,个人经营”的原则,即蔬菜大棚、水、电、路等硬件投入以及相关配套设施由集体负责给每个种植户补助资金 3000 元,起步资金,用于购买草帘、棚膜、种子、化肥等村还为资金短缺的农户担保贷款 1 万元一系列的帮扶措施,解决了村民先期投入无资金的困难2004 年在原有 5 个试验棚的基础上,猛增到 57 个大棚,蔬菜基地的整体框架基本形成为解决种植技术问题,聘请农科院蔬菜种植专家和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对种植户进行蔬菜栽培、大棚维护等方面的专业培训,并进行现场技术指导还出资购置了与种植蔬菜相关的书籍、光盘等发给种植户村党支部还积极发挥蔬菜种植服务中心的能动作用,定期到大型蔬菜集贸市场进行宣传推广,并根据市场行情,构建起了棚内销售与市场销售相结合、菜贩销售和蔬菜经纪人销售相结合、来人定销与外出推销相结合的立体销售网络到 2006 年底,南河村蔬菜大棚已发展到 362 栋,实现了有劳动力3的家庭每户一棚,户均增收万元的发展目标,并完成了蔬菜综合交易市场和蔬菜加工厂的基础建设工程。
四、完善设施,改善农民生活内涵四、完善设施,改善农民生活内涵为改善村容村貌,完善生活配套服务设施,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南河村先后投资 15 万元,建成了占地 200 平米的社区服务站;投资 45万元,新建了 4700 平方米的健身广场;为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南河村还组建了 40人的腰鼓队新建文化墙 1000 平米,精神文明宣传灯箱 10 块、文化长廊 20 平米,大力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先后投资 2000 多万元,对水、电、路等进行了全面改造,实现了“五化五入户” 五化:即对村主路、支路都实施了硬化、绿化、亮化、净化和美化;五入户:即自来水、秸秆气、太阳能、有线电视、宽带等都入了户,初步实现了北京市提出的“亮起来、暖起来、循环起来”的新农村建设要求五、民主治村,健全各项制度五、民主治村,健全各项制度南河村的干部,想工作、做事情,处处从百姓的切身利益出发,事事遵从村民的意见的建议如 2002 年春天,集体的钱怎么花,成为全村百姓关注的焦点班子会上提出修路,可村民代表的意见是连年干旱,村里严重缺水,应该把钱用在打机井和防渗渠的维修上,村“两委联席会议”尊重了代表意愿将有限的资金用于改善和更新农业水利设施,几年来共花费 200 多万元。
大旱之年,南河村都确保了村民生活和生产用水也就是从那时起,南河村每花一分钱都要听群众意见,还建立了财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党员大会、党员议事、村民代表会、民主恳谈会、财务监督小组会、民主评议村干部会等各类组织活动,进一步完善了《南河村村民自治章程》 ,并印制了《南河村管理制度汇编》发到全体村民,在教育村民自觉约束自身行为的同时,加大了村民对干部民主管理的监督力度南河村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成为房山区乃至北京市新农村建设的一个亮点,但南河人并没有满足,在党支部的带领下,2007 年南河村将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突出产业发展,扩大农民增收重点抓好四项工作:一是要狠抓主导产业的深化,进一步拓宽蔬菜种植种类,由大陆菜向精品菜过度,增加南河牌有机蔬菜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加大食用菌的发展和推广力度,在引进加工设备的基础上,再发展食用菌大棚 200 栋,150 万棒,形成300 万棒规模,年内建成房山区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加工基地将目前“生产+销售”的单一模式4升级为“生产+加工+销售” ,提高主导产业应对市场变化竞争力,打造坚实的产业链条;二是要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精、美和整齐上下工夫。
建立健全基础设施的管护机制,确保新农村建设年年有变化,年年有提升,让“最美的乡村”美起来三是打造南河文化,构建与南河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文化产业框架,丰富南河村的内涵,让“最美的乡村”真正靓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