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调性发展史概述-精选资料.docx
4页西方的多声音乐长达了三百多年,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单 声音乐,到中世纪出现最早的复调形式奥尔加农,教会调式占据 着主导地位,到了十六世纪末,在罗马乐派帕里斯特里那与他同 时代的作曲家那里,教会调式到了登峰造极之地在没有出现奥 尔加农以前,所有的音乐都是单声部的,不会随着人多而增加声 部,人们从没有音与音的共鸣在中世纪时期,“格里高利圣咏” 常用的八种调式中,虽然每个调式都有自己的“中心音”,但音 乐理论中并没有调性的概念十七世纪,大小调式应运而生,才 宣告了教会调式的终结大小调的调性体系从文艺复兴时期开 始,直到巴洛克时期才趋于成熟,经过了一段漫长的发展过程 调性历时了三百多年的时间,从开始建立调性、丰富调性、到朦 胧调性、淡化调性,最后瓦解调性,对这段历史过程作一个概括 的说明是很有必要的一、调性的确立一巴洛克时期1722 年,拉莫发表了《和声学教程》,科学地归纳了大小 调体系理论,迎来了一个全新的音乐时代属七和弦的运用,彻 底地破坏了中古调式的和声,大小调式正式确立起来巴赫的《平 均律钢琴曲集》有力地推动了大小调体系的功能和声,标志着大 小调体系的最终成熟这个时期作曲家的调性思维是比较简单 的,调性概念主要以和弦建立在一个对调性中心的趋向性上,“V—I”是表达调性的唯一手段;调性思维表现得单纯,和弦结 构以三和弦为主,常使用主、下属和属和弦,它们是最重要的调 性组织者;偶尔使用离调的手法,终止四六和弦作为巩固终止式 的素材开始运用。
这些朴素的调性手段,为后来古典主义时期严 谨的调性音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 古典时期——调性丰富的鼎盛阶段调性统治了古典时期的音乐,古典调性的严谨性开创了西方 音乐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局面古典调性是基于物理的 泛音现象,以一个主音为中心,所有其它音都倾向主音而建立起 来的调性,从纵横两方面实现对主音的确认或肯定,主音成了作 品的重要支柱古典调性依靠什么方式建立?T—D—T模式,这 里主功能(T)是唯一稳定的,由于D是T的第二号泛音,形成 了“不稳定一稳定”的解决过程,音乐被T和D的正格功能关系 统治着,成为和声语言最牢固的支柱,“五度循环”更是成了古 典音乐调性统治的象征自古以来,没有哪个时代比古典时期更 注重调性的巩固,作曲家表达调性的手段主要表现对终止式的建 立上,而所有的和声进行都是以主和弦为中心,不断离开又返回, 作品的调性就是依靠这种循环而建立起来的V—I”是古典时 期构建调性的共性条件,是奠定调性大厦的基石三、 浪漫主义时期——调性淡化的发展阶段 音乐进入到浪漫主义时期,音乐扩大了和声的使用范围,离古典主义越来越远,加大了作品的表现力,使音乐风格发生了巨 大的变化然而,音乐的宗旨未变,功能和声的体系未变,以三 度叠置的和弦结构与调性和声为基础的原则,直至浪漫主义后期 仍然继续保持着。
浪漫时期的作曲家仍在以“D-T”为建立调性 手段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着,在调性思维的框架之内,对和声发展 做出突出贡献的当属浪漫主义作曲家逐渐削弱主音,在没有破坏 古典调性支柱的情况下,越来越多地使用除主、属、下属音之外 的副三和弦,同主音大小调式的交替,作品中使用各种变化音和 附加音,大量增加没有准备的和不予解决的不协和和弦,以及七 和弦、九和弦、十一和弦、十三和弦的使用,副三和弦的各种离 调,非功能化的和声进行,特别是半音模进、转调模进,以及各 种意外进行,副属和弦的不解决等等,把调性扩张一次次推向新 的高度当功能和声用尽时,物极必反,作曲家只有反道而行, 开始淡化、朦胧调性四、后期浪漫派的调性发展一一调性瓦解阶段浪漫主义后期,许多的作曲家对打破“D—T”构建调性的欲 望显得愈加强烈,使用的和声的方式也愈加大胆,甚至达到了不 顾及调性的存在和调性因素可能被湮没的程度这种调性扩张的 规模和幅度更加令人瞠目结舌在西方音乐发展的历史中,每个 时代的和声原则都可以说是一部宪法,每跨进一步都是经过深思 熟虑,十分慎重的瓦格纳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把传统的和声 技法推至空前未有的高峰,他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是调 性扩张为标志的和声复杂化的典型成果,也是调性走最后一步棋 子的归宿。
主属”轴一直都是调性运动的陈述方式,然而在这 部作品中,瓦格纳抽掉了音乐中最能代表调性的主和弦,让属七 和弦单独存在,作为一种调性标志这种陈述方式呈现了前所未 有的面貌;这种革新加速了调性瓦解的步伐;这种调性方式更将 瓦格纳载入了历史的史册结果是德彪西、斯特拉文斯基、勋伯 格这些大师们都不可避免地要寻求新的音乐道路,走向了旋律调 性、无调性的崭新时期五、结语 作曲家历来都十分重视调性的发展、变化,把它作为音乐发 展的动力、色彩变化对比的手段,探索出独特的音乐调性的历 史和任何事物一样,都是由初级阶段向着高级阶段发展纵观本 文从巴洛克时期开始确定调性,到瓦格纳走向调性边缘的路程, 西方音乐的作曲史可以说是一部以调性为主线的发展史调性是 多声部音乐发展的必然,建立调性的方式方法从巴赫到瓦格纳, 都离不开“V—I”,强调主音,利用属七和弦解决到主和弦确定 调性,因此调性发展史同样可以说是一部以“属一主”为轴心的 发展史作曲家们在调性领域里的探索,成就了瓦格纳,他彻底 颠覆了从巴洛克时期以来的调性思维,成为了调性音乐的真正瓦 解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