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城建学院厅解说词.doc
8页华中科技大学国际交流部 校史馆解说队工作手册 附件2 武汉城建学院展厅参观解说词 走出历经百年风雨洗礼的同济厅后,我们即将迈入新中国第一所城市建设 高等学校——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的展厅 (站在展厅入口,引领观者看向左侧展墙) 序 厅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国家急需大批城市建设专业人才,新中国第一所城 市建设高等学校——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伴随着共和国前 进的脚步,学校风雨兼程,经历了3次搬迁,9次更名,在曲折中不断发展壮 大,为国家城市建设行业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站在展厅入口,引领观者看向正对面的8条绚丽的光带) 这条带有年代印记的彩虹,代表着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从庐山成立、马房山 曲折前行、马鞍山新建并快速发展的历史旅程上面的年代和高低起伏的曲线, 代表学校在历史潮流中兴起、挫折、奋进、走向辉煌! (引领观者进门右转)第一部分 筚路蓝缕 艰难创业 (1952—1981年) 为迎接国家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根据中南军政委员会命令,中南地区解 放前已有不同办学历史的六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合并,成立了中南建筑工程学 校1952年12月,学校在临时校址、江西庐山举办开学典礼,1953年5月迁 至武昌。
1960年1月,学校更名武汉城市建设学院,这是我国第一所城市建设 专业性高等学校在马房山近三十年的办学过程中,学校与国家同呼吸、共命 运,虽历经曲折,但仍为我国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一批工程技术和管理 人才 1-1 庐山起步:新中国第一所城市建设学院 这幅历史沿革图,直观地介绍了学校名称的变更和办学层次的变化在 1952年8月,中南军政委员会决定成立中南建筑工程学校学校由中南地区6 所专科学校合并组成这几所高工,有的办学历史当时已有50多年后来,广 东珠江水利学校、重庆建筑工程学校、张家口建筑工程学校、中南给排水设计华中科技大学国际交流部 校史馆解说队工作手册 院专科学校的有关专业也陆续并入了学校 展板的左上角展示的是中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下发的组建学校的公文以及 学校开学典礼、首任校长兼政委郑奕讲话时的场景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在庐 山大礼堂上课、把庐山别墅当宿舍,是不可想象的享受,但当时的山上的条件, 与今天是无法比拟的经过五个月的严寒环境下的学习之后,次年5月学校搬 迁到武汉 在武昌,师生被临时安置在何家垅、姚家岭、张家湾等地的武汉军区用房、 省委宿舍,同时开展新校园建设经过大半年建设,师生全部搬入新校园。
展 板的中部,展示的就是马房山校区的早期校舍和校门 1-2 艰苦创业 在曲折中发展 上部展示的是马房山时期学校领导任职情况展板中部真实反应了当时广 大师生工作、学习的情景 在学校领导带领下,师生员工边学习、边参加生产劳动50年代末,学校 大办工厂和承担基建工程,多时达7个作业区,为11个单位的基建承担从设计 到施工的一条龙服务,1958年学校甚至实现了经费自给自足,建工部、湖北省 多次召开高校工作会议,介绍学校的经验1954年,武汉市发生历史罕见特大 洪水,学校组织近2000多名师生参加防汛战斗,有13人被评为三等防汛功臣, 学校荣获三等红旗奖在艰苦的的条件下,师生员工努力工作、刻苦学习,以 高度的政治觉悟参与社会主义建设 1-3 艰苦创业 在曲折中发展 专业设置表,我们选择了几个时间点从这几个点,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学 校办学层次、设置的专业名称的变化在马房山时期,学校有专科,也有本科, 70年代后期开始了研究生教育学校曾经是建设部、国家重点高校 招生、毕业人数曲线图:1953年至1980年,随着中国政治形势、社会环 境的变化,学校经历了显著的曲折轨迹,包括本科教育停止甚至整个学校短暂 下马,这幅曲线图就是最直观的反映。
尽管如此,学校仍为国家城市建设行业 培养了近6千余名专业人才 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在科研工作方面也是有所作为的1960年,学校成立 了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1972-1978年,学校共承担170余项科研和技术革新 任务,其中22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或填补了行业空白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 学院的5项成果获大会奖,20项成果获省部级奖励华中科技大学国际交流部 校史馆解说队工作手册(视屏墙:1-4 艰苦创业 在曲折中发展) (视频内容未定) 刚才通过照片向大家展示了在庐山和马房山时期学校的发展和建设下面 我们就通过视频了解下这个时期学校的发展和建设 美术和建筑画是城建学院部分专业师生的基本功墙上展示的是马鞍山时 期部分美术老师和建筑学专业学生的作品 第二部分 新址新建 高歌猛进 (1981-198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新局面对城市 建设意义的认识回归理性,使加快培养大批城市建设专门人才成为共识改革 开放之初,国务院批准增设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从1981年8月国家城市建设总 局下文、1983年新校园开工到1986年,学校实现边建设、边教学、边招生、 边就业,广大师生边上课、边参加校园建设,创造了高校建设的奇迹,在不到 三年时间内,一座具有一定规模的崭新校园屹立在马鞍山下、东湖之滨,提前 实现了国家新建武汉城市建设学院而确立的建设目标。
(2-02) 左上图为:1981年,国家城建总局转发的国务院批准增设武汉城建学院的 通知,明确以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的相关专业为基础组建新校,校址设在武 汉市 作为建设部主导的工程,建设部和湖北省以及武汉市领导对武汉城建学院 的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建设部负责人多次莅临武汉,亲自勘察校址、审定建 筑设计方案建设部会商建材部,先期抽调党委建材学院副书记贾道恒及8名 处级干部参加了新的城建学院建设 (2-03) 经过两年多的准备,1983年8月31日,城建学院举行了新校区建设的开 工典礼学校的主要建筑由湖北省工业建筑设计院设计、省建一局二公司承建 教师们发挥专业所长,参与校园建设,学校的一些建筑,包括湖溪桥以及教学 主楼前的三叠浪下沉式广场,都是教师们设计的 经过3年多的建设,到1986年底,学院完成了总投资6100多万元、建筑 面积近13万平方米的30余栋建筑,为师生的工作、学习提供了基本条件特 别是15栋教工宿舍及配套的暖气、灌装煤气,为教职工提供了令许多高校羡慕华中科技大学国际交流部 校史馆解说队工作手册 的生活条件图为在水塘、荒坡上崛起的一批新建筑 学校的基建管理,采取了大包干的方式。
“大包干”是中国80年代的热点 名词,也是中国改革初期的典型做法在当时的国有单位的基建中,大包干还 是一种实验性的做法建设部与学校专门签订了协议,叫“军令状”可能更合 适些!1986年6月和12月,武汉地区大专院校和建设部部属高校分别来学校 召开现场会,学校大包干经验! (2-04) 在1983年大规模开展基建工作的同时,学校1984年开始招收新生1984 年9月10日的开学典礼,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教育部副部长储传亨,省委科 教部部长尤洪涛,武汉市市长、后来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吴官正等同志出席了这 个标志性的开学典礼并发表讲话省政府发来了贺信,教育部副部长戴念慈及 教育部有关司局、省教育厅也发来了贺信武汉市有关部门和兄弟院校的领导 出席了开学典礼 留在武汉建材学院学习的城市规划、给排水专业大学生和城市规划、给水 排水、工民建专业部分教师也于1985年7月转入武汉城建学院开始新的工作、 学习和生活 同时,学校开始大力引进和培养师资,送出去、请进来,提高师资水平; 开始根据政府要求举办全国性的城市规划研究班、风景园林研讨班,开展学术 交流;一些教师陆续承担政府的科研项目,开展社会服务,为地方提供规划、 建筑设计和城市建设咨询服务。
在这一阶段,学院有3项科研成果受到省部级 奖励 这些照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第三部分 充实内涵 铸就辉煌 (1987-2000) 基本建设完成以后,充实内涵、提高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成为学院工作 重点经过近十几年的努力,到2000年,学校已发展成为占地700多亩、校舍 16万平方米、拥有6个系、15个本科专业、3个专科专业、7个硕士学位授权 学科、在校本专科学生近5000人、硕士研究生70余人、成人教育学生3200余 人、图书实验设备和生活设施齐全、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服务能力和科 研能力在国内城市建设行业有重要影响的高等学校华中科技大学国际交流部 校史馆解说队工作手册(教学师资) 截止到1999年,学院有教职工1140余人,其中专业教师近400人,具有 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238人,具有中级职称的300余人1990年代,国家开始 评选“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以来,学校共有 23人次获此类荣誉 老师们表现出了强烈的爱校情怀因病提前退休的黄浩然老师将自己的半 生积蓄和儿女的孝心10万元捐献出来设立奖励基金,以鼓励青年教师和学生 1999年,学校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对过去的教学工作进行了总结,确定了 新世纪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那就是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本科教育为主;立 足湖北,面向中南,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围绕把城市规 划好、建设好、管理好的要求,培养合格的应用型城市建设人才。
“开展城市规划设计等社会服务”和“培养应用型人才” ,可以说是学院的 基本定位和显著特色 (学科建设)作为行业性特色鲜明的高等学校,学院早期的专业设置以城建类为主, 相关课程也围绕这些特色鲜明的学科而设置经过十多年的建设,截止上世纪 90年代末,学院共有5门课程被评为建设部一类优秀课程,6门课程被评为建 设部二类优秀课程;5门课程被评为省优质课程;4门课程被评为省级重点课程 市政工程在199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随后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 设计、管理科学与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规划与管理陆续获得硕士学位 授予权随着人们对综合化重要性认识的提高,学校陆续开办了法学、文秘、 计算机等本科专业学科和专业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1999年,学校通过了教 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合格评价 (人才培养)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特别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把“方案能力强” 、 “动手能力强”作为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标准,较早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师设计项 目由于基本功扎实,学生在全国性建筑类设计竞赛中多次获奖其中1995 年12月,建规系建筑学9212班学生林丽的《建筑系馆设计》获“1995年全国 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一等奖,范向光,董贺轩分获佳作奖。
学校积极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开展人文素质教育, 努力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大学生不仅在爱国主义知识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华中科技大学国际交流部 校史馆解说队工作手册 而且社会实践活动在90年代5次获得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表彰 由于注重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扎实的专业素质培养,城建学院的毕业生 在建筑行业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科学研究) 学校鼓励教师们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承担国家和地方的科研项目 在马鞍山办学的十多年里,学校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 项目、部省级项目300多项,其中80多个项目通过部省级鉴定,30多项获得 省部级以上奖励,11项获得专利,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3000多篇 “一览表” 反映了1982-1999年教师获得的部省级科研奖励情况陈锦章教授在自来水厂 建设、金儒霖等教授在废水处理、章北平等教授在富营养湖水治理、陈海滨等 教授在固体废物处理等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王国鼎教授团队开展的 无桥台桥梁研究成果获得过部级奖励,在今天的高速公路上随处可以见到该项 成果一闪而过的影子 (社会服务) 积极参与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服务于城市建设第一线是学校发展战略 的重要定位。
建校初期,学校就积极引导教师参与地方城市建设项目学校成 立了规划设计院、建筑设计院、市政设计院、园林研究所、交通工程研究所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