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赵氏孤儿》-从戏曲到电影.docx

6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01884423
  • 上传时间:2021-10-1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5.75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赵氏孤儿》:从戏曲到电影  [摘要] 电影《赵氏孤儿》用影像讲述了流传已久的赵氏孤儿的故事,对比戏曲舞台中的故事和电影的故事,不难发现,电影对戏曲的叙事基点,就是复仇故事本身进行了改造,更多的探讨了故事中所有人的行为意义,降低了戏曲故事的正义性和崇高感  [关键词] 《赵氏孤儿》 戏曲 电影    《赵氏孤儿》是流传已久的故事题材,是中国传统剧目中极具代表性的剧目;同时也是第一部传入欧洲,并被改编的中国戏剧2010年底,陈凯歌 导演把《赵氏孤儿》故事拍成电影,搬上银幕,英文名字定为Sacrifice(牺牲),简明扼要的点出了电影故事的精髓《赵氏孤儿》的故事在《左转》、 《国语》、《史记》、《新序》、《说苑》等历史典籍中都有叙述元代纪君祥依据典籍故事为蓝本,创作成为著名的杂剧又经过潮剧、京剧、秦腔和豫剧等不同 剧种对《赵氏孤儿》故事进行演绎,使《赵氏孤儿》故事深入人心法国伏尔泰在1753-1755年对《赵氏孤儿》故事进行了改编,命名为《中国孤儿》,扩 大了故事在海外的影响  一  《赵氏孤儿》的剧本本事有纪君祥杂剧《赵氏孤儿》、秦腔剧本《赵氏孤儿》、《五凤楼(三本)》(根据《国剧大成》第六集整理),以及根据《经 典京剧剧本》和《马连良演出剧本》整理的《赵氏孤儿》。

      从剧本故事上来讲,基本上延续了纪君祥《赵氏孤儿》的故事,结合不同的剧种在细节上进行了一些改编 和变动主要情节是相似的:春秋时晋国大将军屠岸贾蓄意陷害上卿赵盾,向晋灵公进谗言,将赵家三百余口诛尽杀绝,仅留下赵朔的遗腹子故事就围绕着赵家这 个孤儿展开赵家门客程婴将孤儿放在药箱中带出,大将韩厥出于正义,放走了程婴,并自刎屠岸贾得知消息,下令如果搜不到孤儿,就将全国半岁以下,一个月 以上的婴儿全部杀死程婴为了保护赵家的孤儿,同时拯救全国婴儿,把自己尚未满月的儿子交给公孙杵臼,冒充赵家的孤儿,再由程婴告发公孙杵臼屠岸贾令程 婴亲自拷打公孙杵臼,并将从公孙杵臼处搜出的孤儿当着程婴的面剁成三截这样,程婴、韩厥和公孙杵臼用实际行动,利用个人的生死和程婴儿子的性命,保全了 赵氏孤儿二十年后,孤儿长大成人,程婴告知其实际的身世,孤儿杀了屠岸贾,报了家仇  戏曲故事继承了中国的传奇叙事,矛盾冲突尖锐激烈,故事曲折多变,情节新奇丰富用常人身上不容易出现的事情,使观赏者有窥探的欲望,“无奇 不传”于是《赵氏孤儿》叙事通俗流畅,曲折跌宕,线索分明,头尾具备用一条明显的叙事线索,完成线性时空的营造《赵氏孤儿》就是放大了在同一条时间 线索上的若干空间节点,实现了整个线性的叙事。

        电影《赵氏孤儿》延续了程婴“救孤”、“育孤”和“复仇”的大情节,尝试为每一个情节的发展找到合理的叙事动力更改了剧中一些人物的主要命 运,使其贯穿了整个故事的发展电影故事在叙述中,企图把戏曲所负载的道德精神和伦理力量分解到每个人的生活中去,弱化了故事开始的道德预设电影中,赵 盾和屠岸贾的关系不再是“忠”与“奸”的关系,而是明显的权力争斗赵盾的飞扬跋扈导致了屠岸贾的所作所为,模糊了忠奸的二元对立,削弱了故事的道德评 判这样,程婴救孤的原因落在了对庄姬公主的个人情感上屠岸贾当面摔死了程婴之子,更是坚定了程婴要把赵氏孤儿抚养成人的决心故事的基点从忠义的家国 大义转到了个人的情仇程婴抚育孤儿的动力是为了给自己的妻儿报仇,而不是对于忠良之家的敬仰叙事基点的转换,使在相同的故事外衣下,电影走了一条与戏 曲不同的道路  二  电影对戏剧中的人物关系和人物设置做出了一些调整程婴从赵家的门客,变成一位民间郎中,是给庄姬夫人保胎的医生戏曲中程婴是主动地去保护婴儿,电影中则是程婴被动地卷入了整个事件  韩厥是电影中改编较大的一个人物戏曲中的韩厥,主动放走了程婴之后,便拔刀自刎电影中,韩厥是程婴抱走赵孤的第一道阻碍。

      戏曲中的韩厥, 是心存对屠岸贾的不满在先,内心也有着对赵家忠臣良将的敬佩韩厥是被指派去守大门的,并非主动的前往电影中,韩厥是主动地拦截程婴,几乎已经把孤儿抢 到手韩厥放走程婴,是被庄姬公主自杀的行为所震撼,并非自己主动为之韩厥最后加入到反对屠岸贾的行动中,最根本原因在于屠岸贾一刀毁了他的容貌进而 才被程婴用自己的亲生儿子换取赵氏孤儿性命的行为打动,与程婴一起密谋对付屠岸贾电影中,韩厥这条线是游离与故事发展的主线的,仅用每次夜晚与程婴的会 面与主线相交叉韩厥缺乏有效的行动,唯一做的就是与程婴的会面,忍辱偷生很多年,最后只远距离行刺屠岸贾而这一切和屠岸贾屠杀赵家三百余口毫无关联, 他的动机在于要报屠岸贾的毁容之仇韩厥从戏曲中气吞山河的将军变成心胸狭窄,只有私仇的人,不免成为电影的败笔  程婴之妻是电影中新增的一个人物程婴妻子的出现,丰富了程婴献子的情节电影中赵家孤儿的哭闹,程妻怀抱孤儿,边哄边开门,却遇上了前来搜 查婴儿的官兵孤儿顺理成章的被官兵抱走,成为程婴亲生儿子的替代品,也把所有的危险转嫁到程婴亲生儿子身上,程婴孩子反而成为赵氏孤儿的代替品公孙杵 臼把程妻及程子送出城的行动未果,程妻只好躲入公孙家的墙壁夹层中。

      在全城一百多婴儿生命的压力下,程婴只好供出了在公孙杵臼家中的婴儿公孙杵臼又用自 己的死使屠岸贾相信,在墙壁夹层中的婴儿就是赵氏孤儿这样,由程婴、程妻和公孙杵臼共同完成了“换婴”的壮举戏曲中这一段的描写就相对简单,程婴本想 把赵氏孤儿交给公孙杵臼,再让公孙杵臼告发自己藏匿了赵氏孤儿公孙杵臼却因为自己“捱不彻暮鼓晨钟”,年纪过大不可能完成抚养婴儿报仇的任务,就在程婴 计划中把角色互换,自己肩负起杀身成仁的重任程婴与公孙杵臼计划好一切行动,第二天,程婴就主动的把自己的儿子送给公孙杵臼:“自家程婴是也昨日将我 的孩儿送与公孙杵臼去了,我今日到屠岸贾跟前首告去来[1]电影用三个人的行动贯穿了保护赵氏孤儿的整个过程三个人之间阴差阳错的举动,为“藏孤” 和“换孤”找到一个似乎合理的解释,把程婴和公孙杵臼的主动行为变成了被动的,临时的举措  公孙杵臼也有很大转变戏曲中公孙杵臼已经是告老还乡的老宰辅,“精神比往日难同”的七十多岁的老者他与程婴共同完成了苦肉之计,并且在受 到程婴棍棒逼供时,几乎要说出真相,“我招,我招!……打的我无缝可能逃,有口屈成招……一句话来到我舌尖上却咽了”[2],为故事增加了惊心动魄的环 节。

      电影中公孙杵臼是中大夫,盛气凌人他只是想借助自己的身份把程妻和程子送出城,并从程婴处得到赵氏孤儿他和程婴所有的举动不是事先商量的,都是被 屠岸贾的行动相逼而出现的公孙杵臼之死,在戏曲和电影中所承载的功用不同,戏曲中承担的叙事功能要多,不仅使屠岸贾相信了他家的小孩就是赵氏孤儿,而且 也使程婴背负了陷害忠良的骂名,才有了赵氏孤儿报仇之后说的:“我待请个丹青妙手不寻常,传着你真容相”可见程婴是受到误解了的  至于屠岸贾,戏曲中虽然脸谱化,但是却始终如一,一直都是大奸大恶的形象,是一如既往的残暴杀赵氏全家,把婴儿剁了三剑,到最后被捉,仍然 十分嚣张“我成则为王,败则为虏事已至此,惟求早死而已”[3]电影中的屠岸贾行为举动是前后矛盾的对一个婴儿就可以痛下杀手,但是他对于成年的赵 孤却心存不忍虽然有多年的亲情维系在两人之间,但是按照屠岸贾的性格发展来说,为了屠杀赵家,他不惜以弑君为缘由那么对一个小孩,并且是已经具备了威 胁自己生命能力的小孩,屠岸贾不应该变得心慈手软诚然,人总是会有多面性,但是电影中对屠岸贾的设计变化,并没有起到丰富他形象的作用,反而削弱了故事 本身的悲剧性 戏曲的人物设置,是典型的二元对立。

      赵盾和屠岸贾分别代表了忠奸的两方如果按照格雷马斯的“意义矩形”形式进行分析,那么就存在着六对三组的对应关 系,而这种对应关系的基点是赵盾和屠岸贾的忠奸对立格雷马斯认为所有叙事文本,都包含一个意义的深层结构,这个结构是由一组核心的二项对立式以及由其所 推演出来的另一组相关相对的二项对立式所构成的如果按照A/B和-A/-B来表示,并且作为四个端点进行排列,就可以建立一个意义矩形[4]赵盾以及 程婴、韩厥和公孙杵臼构成了正义(忠)的一方;屠岸贾构成了反正义(奸)的一方;赵氏孤儿、魏绛以及暗含的朝廷是构成了“非正义”和“非反正义”的两个方 面,就是他们的举动没有明显的道德指向  电影有意的模糊了赵盾忠义特质,把赵盾与屠岸贾的矛盾设计成为宫廷内部的争权夺利,是两个政治集团的权利斗争,就从根本上弱化了忠奸之争程 婴救下的孤儿,是因为庄姬的托付,并且告诉程婴,等孤儿长大后不要告诉他所有的事情而屠岸贾当着程婴夫妇的面摔死了程婴的小孩,才使程婴下定抚养还孤儿 的决心,“好好把孩子养大,让他去替我儿子报仇”,“我要把他带到屠岸贾面前,告诉他这孩子是谁,我是谁这才是程婴抚养孤儿长大的根本原因,把一个冒 着生命危险保护忠良遗孤的形象,瞬间变为为了报私仇而故意制造悲剧的人物。

      他的行为完全是在阴差阳错的情况下,发生的将错就错的故事  三  《赵氏孤儿》,不论是杂剧还是电影,都是创造者根据以往这个故事的文字文本的再创造,是对以往文字的改编和创作者主观感情的注入我们无须把 艺术作品和历史真实简单的画上等号,也不用去考究杂剧和电影那个与历史更加接近只是从故事、叙事和其中体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进行对比  杂剧是在元朝特定的环境下,创作者对当时社会环境的反应同时,杂剧也肩负着教化的重任,在舞台的方寸天地之中,承担着伦理纲常和劝好向善的 功用虽然杂剧中更加注重了人物的神性,把悲剧建立在非常人能所为的基础上,用难以置信的传奇性促使了杂剧的绵延流传,用超乎常人的勇气和毅力,使舞台世 界和现实世界产生情感上的间离效果《赵氏孤儿》是一出悲剧,正是在战胜不幸遭遇中获得生命的意义和崇高,苦难和不幸造成悲剧,主体对悲剧命运的抗争获得 崇高《赵氏孤儿》在强烈的时代感,直面社会现实的背后,是中国人最朴素的道德观念的体现杂剧故事还是在忠义概念之下的复仇主题在民族心理层面,中国 人对于复仇是认可的复仇者(赵氏孤儿、程婴)往往开始处于弱势,邪恶者(屠岸贾)处于强势《礼•曲礼》中说“父之仇,弗与共戴天”,更何况赵氏孤儿是 全家的仇恨,并且通过魏绛之口,把单纯的家仇又上升到了为了国家社稷:“奉主公的命,道屠岸贾兵权太重,诚恐一时激变”[5],把赵氏孤儿的行动上升到为 国为民除害的高度,不在单单是家仇,这样顺应天意,符合民心。

      这是复仇类型的故事最普遍的做法,用正义的暴力来镇压邪恶的暴力,把复仇找到合适的道德标准 支撑程婴只是这种仇恨的传递者,是传统道德的维护者  电影经过主题基点的转换,赵氏孤儿的报仇似乎为家庭为国家的几乎没有,更多的是为了程婴孩子的复仇影片开始就通过庄姬之口淡化了复仇的主题 “不许告诉他父母是谁,也不许告诉他仇人是谁,忘了报仇,就过老百姓的日子”,这句话几乎成为电影中不提及为赵家三百余口报仇的根据电影似乎在着意的为 程婴和每个人的行动找到合适的行动动机,一直在解释为何这些人会有这样的举动这样使戏曲中原有的悲剧性大大的降低,正是因为那种无须太多解释的忠义性, 才使观赏者为之动容于是,电影的主题就从复仇变为牺牲,在寻找实际的牺牲的意义,反而降低了杂剧中忠义与奸佞之间斗争所带来的崇高感  电影《赵氏孤儿》有一个先天的缺陷,就是观赏者对于电影故事的熟知和戏曲不同,戏曲故事叙事在整个戏曲欣赏过程中是出于次要位置的电影故 事就必须满足观赏者的窥视欲望,满足观影者的心理期待对于在各种艺术领域中都可能接触到的故事,《赵氏孤儿》带给观众的,并不是故事的新奇也可能是由 于这一点,电影力图在观赏者熟知的故事中求新求变,改变人物设置,铺设了很多线索,充满了很多有隐喻的细节:程婴放在赵家门口的两条鱼;屠岸贾和新君之间 意味深长的谈话;屠岸贾和赵孤在野外的谈话;甚至于在戏曲中起到重要作用。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