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翻译社会学核心概念“场域”探究.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卢卡****7
  • 文档编号:227806714
  • 上传时间:2021-12-2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0.33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翻译社会学核心概念“场域〞探究摘要:皮埃尔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为翻译学研究提供了分析翻译产生与流通的整个社会关系的新视角本文试图通过对布迪厄场域这一概念的解析,探究其场域理论是如何为社会研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研究角度和思维方式的,指出场域理论试图打破以往的二元对立模式,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范式,进一步探索“翻译场域〞概念的形成与开展,并且从翻译场域的逻辑结构、译者地位和斗争情况三个方面,对翻译活动跨学科与跨文化的特性为构建翻译场域所带来的问题进行一些厘清与反思关键词:皮埃尔布迪厄场域理论翻译场域1.引言任何翻译活动都离不开社会语境分析翻译的社会内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探究翻译活动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种种联系以及相互的影响因素因此我们需要一种方法论框架,而社会学可以为此提供合理有效的理论框架,因而翻译社会学视域的分析开始出现,其关注点是翻译产生与流通的整个社会关系其中,法国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Bourdieu〕的理论是翻译研究学者讨论、应用最多的社会学理论场域〞,“惯习〞和“资本〞是他社会学理论中最为核心的三个根本概念作为一种实践的理论,虽然其社会学理论并非为翻译所设计,但并不阻碍将其概念扩展延伸到翻译实践上且应用于翻译研究之中。

      一般认为场域理论是他的根本理论,在其社会学思想体系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而“场域理论传入国内之后被广泛应用到文学、社会学、哲学、教育学等学科中,形成了一股研究的热潮〞〔侯茗予,2021:166〕特别是在文学界,研究著述颇多,越来越多的学者奉献了颇多对其研究的著作与文章,这也为当代的翻译研究、尤其是文学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2.何为场域布迪厄〔Bourdieu,2021:67〕认为,要真正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或者解释清楚一个事件或社会现象,仅仅是去观察人们之间所说所做的和所发生的并不够充分,还必须要考察发生沟通、合作事件的“社会空间〞〔即场域〕在布迪厄一篇名为Champintellectueletprojetcrateur〔1966〕的文章中,他第一次使用场域这一概念,在其之后的著作中有很多如文学场域、教育场域、文化场域和科学场域等有关场域的特殊研究,“场域〞是布迪厄社会学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布迪厄自己将场域定义为“位置间客观关系的网络或图式这些位置的存在及其加诸于占据者、行动者以及机构之上的决定作用,都是由其在各种权力〔或资本〕的分布结构中现在与潜在的情景客观地界定的,也是由其与其他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统治、附属、同一等〕界定的。

      〞〔Bourdieu,1992:97〕场域最本质的特征就是竞争,这也是场域得以形成、存在和开展的原动力根据沃尔芙〔Wolf,2021:4〕的理解,场域这一概念同时“是一种客观的外部结构,它是独立于社会参与者意志和认识之外的〞但是,这绝非意味着场域就等同于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更加具有流动性和复杂性,由于社会场域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布迪厄进而将场域这一概念开展成了研究人类活动方式的一局部他使用了互相依赖联系的的三个概念,场域〔field〕,惯习〔habitus〕,资本〔capital〕,每一个概念都是进行社会实践研究不可缺少的一局部,社会实践就是场域、惯习和资本之间关系的结果,即布迪厄提出的分析模式简要公式:[〔惯习〕〔资本〕]+场域=实践〔Bourdieu,1984:101〕布迪厄以文学场域〔literaryfield〕来解释场域理论:“文学场域既是一个力场〔force-field〕,又是一个旨在转变或保持已有力量关系的竞技场:每一个参与者把从之前斗争中获得的力量〔即资本〕用来制定一些策略,这些策略总的开展方向取决于该参与者在权力争斗中的地位,即他所拥有的特定资本〞〔Bourdieu,1990:143〕对于权力的争夺必然是新参加者对原有权力拥有者的否认,对现有稳定的权力格局的破坏,从而建立起新的权力格局。

      一方面,各种场域中都有自己独特的资本,参与者要追求其特殊的利益,就要竭力争取资本,因此场域最大的特点就是竞争另一方面,从场域本身及场域之间的关系来看,场域拥有三个根本的特点:每个场域内都拥有自己独特的逻辑,但其具有的独立性是相对的,而且权力场域总是处于支配地位首先,每个场域都拥有自己独特的逻辑布迪厄认为社会空间中有各种各样的场域,场域的多样化是社会分化的结果,他将这种分化的过程视为场域的自主化过程自主化实际上是指某个场域摆脱其它场域的限制和影响,在开展的过程中表达出自己固有的本质〔Sapiro,2021:441〕其次,场域所具有的独立性是相对的布迪厄认为场域所在的社会空间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场域,他称之为“权力场域〞〔fieldofpower〕,“是各种场域的整体,是斗争的场所……各种场域既相互联系,又因为内局部裂和外部对立而彼此分隔〞〔Bourdieu,1992:111-112〕它是在社会中具有分配资本和决定社会结构的能力的空间,以文学场域为例,尽管其有自己独特的规那么,但是同时意味着“文学活动并不能摆脱社会世界中的种种限制,场域这个概念意味着文化场域有着特定的功能逻辑和自身的规律,也就是说它们具有一定的自主性,这种自主性并不是随时随地与生俱来的。

      〞〔Sapiro,2021:441〕这也就是说,场域所具有的獨立性只能是相对的,它们要受到其他场域的影响文学场域只是社会场域之中的一个,尽管它不同于政治、经济等其他场域,但却与它们维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不过以一种较为隐秘的方式折射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杜平,2021:103〕最后,权力场域总是处于支配地位在权力场域中,包括了多个子场域,而每个子场域尽管遵从它所附属的场域的逻辑,但也有其独立的逻辑规那么另外,各个场域在权力场域中也处于不同的地位权力场域总是处于支配地位,各个子场域那么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布迪厄〔Bourdieu,2021:72-73〕认为,文化场域中的所有子场域是由经济场域所支配的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是社会场域中的两极,场域的地位也是是由其与这两极的关系决定的以文学场域为例,“尽管文学场域具有自己独特的规那么,但因为它的规那么主要基于‘文化资本,而权力场域的规那么主要来源于‘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所以文学场域在权力场域之中属于被支配地位〞〔王悦晨,2021:9〕3.翻译社会学中的“场域〞概念近年来,作为一种社会实践,翻译在全球化日趋紧密的国际社会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研究者们也意识到了翻译学的传统方法对于各种新出现的问题并不能有效的解答,因此逐步开始关注翻译中的社会问题。

      为了全面地探讨从社会学角度所形成因素的复杂情况,出现了所谓的翻译研究的“社会学转向〞翻译社会学的出现,那么进一步拓宽了翻译学的研究视角,使翻译的研究范围延伸到了“不仅讨论参与者和参与机构的关系网络及其权力关系的互动,还讨论形成翻译过程和决定性地影响文本翻译策略的各种社会实践〞〔Wolf,2021:2〕翻译研究逐渐由原来仅仅是在原文本或者源语言之中进行分析转向其生产和接受背景下的功能分析,超越文本内部的问题,由此引出了一系列特殊的社会问题因此,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西方翻译学界开始纷纷将社会学的各种理论借鉴和运用到翻译学的研究中,在这之中,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布迪厄的理论是翻译研究学者讨论、应用最多的社会学理论场域〞,“惯习〞和“资本〞是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中最为核心的三个根本概念,而翻译研究者将这些概念介绍到翻译学当中,就是“将翻译实践看作是一种社会活动的方法,就像其他任何人类活动一样,是通过社会力量来组织和规定的〞〔Sela-Sheffy,2021:2〕如此,翻译产生与流通的整个社会关系成为了关注的重点布迪厄〔1984〕认为,场域的逻辑就是人们不断通过〔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采用获得声望的行为模式,努力争夺象征资本,而惯习那么是可以帮助他们“本能地〞做出判断,做出可以能够获得益处的选择。

      如果将这个逻辑对应到“翻译场域〞中来,那可以将翻译场域的运作看作是:“每个译者都会带着自身的惯习和资本,在翻译场域中,从事翻译实践;经过一段时期,在某一时间点上,一群译者就会形成翻译标准,各个译者继续带着各自惯习和资本,继续在翻译场域进行权力斗争,随后翻译标准被打破,周而复始,不断呈螺旋状上升〞〔邵璐,2021:129〕在翻译实践中,翻译活动也有其独特的关系系统,译者、出版商、赞助者、读者和翻译评论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特定的关系网络,从而生成了不同于其他场域的有其自身独特规那么的“翻译场域〞当然由于翻译活动的跨文化特征以及翻译研究的跨学科特征,翻译场域是在和其他场域的相互影响中开展起来的,例如文学场域、政治场域和经济场域对于翻译场域的影响海尔布朗〔JohanHeilbron〕和萨皮罗〔GisleSapiro〕从全球范围的视角出发,认为翻译作为一种国家之间的转换,预设了一种国际关系的空间,而这种关系是依靠国家和不同语言之间的竞争关系所构成的〔Heilbron&Sapiro,2021:95〕而“翻译场域〞的概念化那么成为古安维克〔Jean-MarcGouanvic〕研究兴趣的中心,根据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他认为翻译学这个特定场域的构建,要有其自己的结构、规那么和筹码,而布迪厄之所以沒有将翻译纳入其场域理论之中,是因为“译本如目标语空间的外乡文本一样,归属于相同的客观逻辑,远远还不能构建其自己的场域〞,而且译者在场域中的地位和他们具体的翻译方式之间也存在着这种同源性〔Gouanvic,2021:160-162〕。

      另外,他认为译者的惯习和其他参与者的惯习一起建构特定的场域,同时也被该场域所建构,而译者也是先从原作中获得象征资本,再将原作投入到目标文学场域中,从而给予原作者和其作品一些资本〔Gouanvic,2021:157-162〕对古安维克来说,翻译社会学的概念化就需要加强场域的合法性,持续提高机构化过程,才能够让这个学科获得自主的地位沃尔芙〔MichaelaWolf〕也认为“原作〞和“翻译〞在生产过程中各自作用的功能机制之间存在着根本差异,这似乎也使翻译构不成布迪厄的理论里所说的一个场域,因而她又提出了重构翻译场域的可能性,即“媒介空间〞〔mediationspace〕的概念她试图引入利用霍米巴巴〔HomiBhabha〕的第三空间理论〔thetheoremoftheThirdSpace〕将之延伸到布迪厄的文化产品理论之中,来弥补翻译场域构建方法论上的缺乏〔Wolf,2021:113〕在翻译社会学的研究中,布迪厄的场域理论虽然可以为研究翻译活动提供重要的依据和方法,明晰翻译场域中权力关系的变化及其和其他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场域中译者及其惯习以及资本的争夺流动情况,然而,由于翻译本身跨学科、跨文化的特性,给翻译场域的研究带来了一系列的困难,诸多学者也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究与反思。

      4.“翻译场域〞的问题与反思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已经被其自身和其他学者广泛应用于多种领域之中,例如文学研究、教育研究等等,形成了特定社会场域的重塑但是,由于考虑到翻译活动的跨学科性及跨文化性,布迪厄的方法论似乎对“翻译场域〞的概念的构建并不是那么完全充分,因此也出现了各种对翻译场域问题的探究与反思,下面主要从翻译场域的逻辑结构、场域中译者地位以及斗争情况这三个方面进行一下梳理和探讨4.1翻译场域的逻辑结构前文提到每个场域都有其各自独立的逻辑,任何社会场域的参与者努力获取资本,追求各自的利益,争夺更高地位,从而推动场域的开展,然而,在翻译场域中,这些参与者或参与机构对于其他场域的依赖很深,甚至是效劳或服从于其他场域沃尔芙就认为与她所提出的媒介空间功能相关的社会原那么不仅本质上很短暂,还服从于各种不断地变化,而决定这种变化的既是各种参与者的兴趣,又是场域中相对较小程度的制度化〔Wolf,2021:110〕因此,这就使翻译场域的逻辑并不是像文学场域那样那么地清晰,对外部其他场域驱。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