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教版美术八下第二课《黑白世界》word教案.doc
2页第二课《黑白世界》一. 教学目标1.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版画的概念和种类2. 通过讲述与欣赏,使学生了解版画的艺术特点及新兴版画的发展历程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版画的概念和种类难点:通过讲述与欣赏,使学生了解版画的艺术特点及新兴版画的发展历程三.教学准备教具:ppt、教材等四. 教学过程(一) 导入 1.版画概念:版画,也是中国美术的一个重要门类古代版画主要是指木刻,也有少数铜板刻和套色漏印独特的刀味与木味使它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与地位 (二)新课 1..古代版画:(1)现存我国最早的版画,有款刻年月的,是举世闻名的“咸通”本《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卷首图 (2)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彩色套印版画 (3)宋元时代:版画插图(徽派版画)明代版画 :画家传授画法的“画谱”、文人雅士的“笺纸”、制墨名家的“墨谱”,以及民间娱乐用的“酒牌”清代版画 :《芥子园画传 》2.版画的分类• 按使用材料可分为:木版画、石版画、铜版画、瓷版画、纸版画,丝网版画等• 按颜色可分为:黑白版画、单色版画、套色版画等• 按制作方法:凹版、凸版、平版、孔版和综合版等 3.版画的艺术特点• 尽可能利用对象的本色,显出木味。
• 巧妙利用“留黑”手法,对刻画的形体作特殊处理,获得版画特有的艺术效果 • 发挥刻版水印的特性,让大块阳刻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 通过巧妙构图,以丰满密集和萧疏简淡等不同风格来衬托表现主题4.新兴版画的发展历程• 1931年到1937年萌芽时期 • 1937年到1949年成长时期 • 1949年到1966年繁荣时期• 1976年到现在转型时期a) 萌芽时期:粗糙幼稚,洋化作风• 内容:紧密地联系着当时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当时广大人民群众的理想和愿望,真实地反映了下层劳动人民挣扎在饥饿线上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反抗斗争 • 不够“民族化” ,不够“个性化”b)成长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 )• 木刻版画大放光彩• 产生全国性的组织 (1938):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 • 形式风格:洋化倾向逐渐减弱,代之以新鲜活泼、明朗朴实的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 • 人才辈出:解放区的力群、彦涵、古元、罗工柳、焦心河、马达、沃渣,国统区的李桦、新波、张漾兮、荒烟、朱宣咸、赵延年朱呜冈、黄永玉、梁永泰 (c)繁荣时期• 特点: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对生活基础的重视以及对群众欣赏观点的适应明确的思想主题,浓郁的生活气息,通俗易解的表现形式 • 出现三大地方学派 :四川黑白版画 、黑龙江北大荒的油印套色版画 、江苏水印版画 (d)转型时期• 新的工具材料的广泛应用 • 夸张、变形、象征、寓意等各式各样表现方式 的运用• 追求新的制作技术的钻研和新的艺术表现方法的探索创新• 从单纯地以摹写客观事物现象转向,艺术想象力和艺术家主观创造精神以及版画本身艺术特点的充分发挥 • 出现新兴版画群体• 石版、铜版、丝网版、石膏版及其它综合版在创作中被广泛运用 • 出现了不少优秀的女性版画家和少数民族版画家 • 缺少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缺少雄厚的生活积累,缺乏敏锐的观察力和更高的艺术表现力,是使版画难得有激动人心的力作(三) 课堂作业 1 介绍木刻画的作画过程〈1〉 起稿〈2〉 画黑稿〈3〉 刻 铲〈4〉 油印2 介绍刀法3 学生尝试刀法单纯木刻线条的组织,线条具有一定的组织和变化规律。
表现一幅独立的木刻小品4.临摹作品:(1) 要求:按方法步骤进行注意刀法与线条的表象关系(2) 拓印:讲解步骤方法,学生拓印练习四)课堂总结1, 展示学生作业,师生共同评价作业,教师归纳2, 启发学生审美趣味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