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师 《经济地理学》期末考试学习资料(七)03.docx
4页福师 《经济地理学》期末考试学习资料(七)03 福师《经济地理学》FAQ(七) 第七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一、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理论 (一)、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 解释经济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之间的经济相互作用及其影响该学说是他在《不发达国家中的投资政策与“二元性”》一文中提出的,后又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进一步作了阐述 极化效应:1 随着北方发展,南方的生产要素向北方流动,从而削弱了南方的经济发展能力,导致其经济发展恶化2 在国内贸易中,北方由于经济水平相对较高,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3 南方初级产品的出口受到限制,由于初级产品性能差或价格有所上涨 涓滴效应:1.北方吸引南方的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南方的就业压力;2.北方的先进技术、管理方式、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进步因素向南方的涓滴,对南方有推动作用 涓滴效应最终会大于极化效应而占优势 (二)、梯度推移学说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梯度推移学说是建立在产品周期理论基础之上的所谓梯度是指区域之间经济总体水平的差异,而不仅仅是技术水平的差异。
1、梯度推移理论基本观点 一个区域的经济兴衰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进而取决于它的主导部门的先进程度与产品周期相对应,把经济部门分为三类: 兴旺部门:产品处于创新到成长阶段; 停滞部门:产品处于成长到成熟阶段; 衰退部门:产品处于成熟到衰退阶段; 因此主导部门为兴旺部门,则为高梯度区域,反之为低梯度区 2、引入区域经济研究(70年代末) (1)梯度开发战略: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存在经济技术的梯度,经济布局的重点选择应根据区间的经济梯度来决定 (2)反梯度开发战略:区域的技术引进和经济开发的次序不能完全依照其所在的梯度, 应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条件而定 (3)中间突破战略:中部地区是我国能源、原材料工业主要生产基地,主张重点建设中部,带动两翼 从总体上看,起主导作用的是梯度推移(区域经济技术的空间推移形式同时存在着3种:梯度式推移、跳跃式推移、混合式推移),其他推移方式只是发生在少数领域、个别区域或特殊时期 (三)、中心—外围理论 使用“中心”和“外围”这一对概念分析世界上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不平等的经济贸易格局和经济发展格局,并提出解决他们之间不平等关系的政策设想。
“中心”居于统治地位的原因:(1)贸易不平等,推行利于中心的经济和贸易政策,经济权利因素集中在中心;(2)技术进步、高效的生产活动、以及生产的创新等均集中在中心,使外围资金、人口和劳动力向中心流动 弗里德曼对中心与外围关系进一步研究指出,中心的发展与创新有很大的关系还认为中心有六个自我强化、反馈的效应支持中心的成长它们分别是主导效应、信息效应、心理效应、现代化效应、连接效应和生产效应 主导效应:外围的自然、人文和资本资源向中心的净转移 信息效应:中心内部潜在相互作用的增加 心理效应:创新的成功对更多创新的刺激作用 现代化效应:中心为适应创新而发生的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转移 连接效应:一个创新引起新的创新的趋势 生产效应:为创新而提供有吸引力的结构支持,包括经济规模的增长和专业化 (四)、区域相互依赖理论 1、依赖理论 依赖是指一个事物的存在和变化是以另一个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为前提的关系早期的国际贸易和经济关系的研究认为在发达的资本主义与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之间存在着一种依赖关系 2、相互依赖理论 1975年布鲁克菲尔德()《相互依赖的发展》指出:相互依赖。
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不仅比不发达国家更依赖于资源和资本密集的技术,而且也依赖不发达国家的资源、劳动力和市场受依赖关系的影响,不发达过金额的内部变革也使得它们越来越依赖发达国家的资源和资本 可以这样来理解相互依赖,即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上所发生的双向作用、影响的过程或现象衡量相互依赖的程度,一般此用以下指标:①国际贸易的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的比值;②各种出口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变化;③国家之间资本双向流动的指标(包括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