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国立中山大学通识教育评鉴一目标与愿景特色与优点待改进事.pdf
18页國立中山大學 【國立中山大學】通識教育評鑑 (一)目標與願景 特色與優點 待改進事項與建言 1. 中山大學以 Dartmouth College 為標竿,對於全校通識教育理念的陳述具體、清晰,容易檢視實施成效此外,其對於全人教育理想的闡述,以及國語文能力需求之描述,也頗周全 2. 強調通識教育為大學之基礎教育,並以培養學生具有濟人濟物之博雅涵養,達成術德兼修的全人教育為願景,目標與願景明確妥適 3. 該校的教育總目標是「培養社會菁英與領導人才」 通識教育的目標與願景能配合學校教育總目標、專業教育及其他活動,各項目標之間具整體性 1. 全校通識教育的目標與願景清晰明確,但是否可以達成,還必須審慎評估在執行面上,如何配合目標與願景的理念,有系統的規劃與推動,還有待加強例如,目標與願景強調培養社會精英,但在課程及師資方面似乎尚未能完全配合,故宜重新設定較符合實際條件之願景與可達成之目標,或強化落實能力 2. 基礎英語文課程的教育目標著重訓練英語聽說讀寫的能力,較欠缺培養學生 「對西洋文學、文化之瞭解與欣賞」 能力之視野 3. 校方由上而下設定通識教育目標固屬自然,亦能展現校方對於通識教育的重視,但通識課程的規劃主要由通識教育「指導委員會」討論、決定,似乎欠缺任課教師的參與,比較不易凝聚共識。
4. 師生對該校通識教育功能的認知及對於通識課程內容的期待,與校方的理念、規劃及現況之間,仍有不少歧見和落差例如,部分師生認為通識課程應該比專業系所課程簡單,而且有些專業系所未能認可或肯定該系所教師開授通識課之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學校對於通識博雅教育理念之宣導應再加67大學通識教育評鑑先導計畫第三期 A 類計畫評鑑報告 (一)目標與願景 特色與優點 待改進事項與建言 強 5. 學校標舉五大教學目標,仍有待透過通識校園與課程、活動之建立與推動來達成學校宜評估近年來通識課程對於達成五大教學目標所做之貢獻,做為修正課程之參考 68國立中山大學 (二)組織與制度 特色與優點 待改進事項與建言 1. 通識教育的組織架構數度改組,其用心可以肯定目前,通識教育中心為學校一級學術單位上有由校長召集的通識教育指導委員會,可以提升校方通識決策的層級,下設人文與社會科學教育組、自然與應用科學教育組和體育健康與服務教育組三組,分別負責各組相關之教學研究與發展組織與制度健全 (中心設置辦法、教評會、新開課程審查、確保教學品質等均有規定) ,且有專任教師員額,可以獨立運作,資源集中,事權統一 2. 通識教育指導委員會聘請 8 位校外委員,能引進外界的客觀意見,做為改進通識教育之參考。
3. 設有邀聘各系所教授擔任通識教育中心研究員的辦法,以協助通識教育中心規劃通識課程,頗有特色 4. 通識教育課程有基礎(核心)及進階(深化)之規劃,若在制度上能朝向課程模組化發展,將更能突顯其特色 1. 通識教育屢經改革,雖可肯定其用心,惟校內同仁、學生對話和參與的機制不足, 「由上而下」的成分居多 2. 通識教育中心雖為一級單位,但欠缺積極「推動」通識教育之主力 3. 通識教育中心設置辦法中,明訂「通識教育中心會議」為最高決策會議,但校方又有「通識教育指導委員會」 ,彼此之職權如何劃分,應進一步釐清,並應將「指導委員會」的組織、功能和職權等事項在通識教育中心設置辦法中明確規範以目前實際運作的情形來看, 「指導委員會」的權限似乎過大 4. 雖謂「通識教育中心主任比照院長,組長比照系主任」 ,但以正式的行政制度而言,組長之職級實無法等同於系主任,若欲強化其職權或威望,或可考慮將其資格限制由助理教授調升為副教授以上 5. 通識教育中心的組織架構在 97 學年度調整為三組,不過,許多相關規章尚未隨之調整,宜加速其修訂其次,現有之規章相當繁多,似宜適切整合此外,教評會設置辦法、升等審查辦法、教師評鑑辦法等均分組訂定,是否有其必要性,應再斟酌。
69大學通識教育評鑑先導計畫第三期 A 類計畫評鑑報告 (二)組織與制度 特色與優點 待改進事項與建言 6. 通識教育中心仍負責「軍訓」 、 「體育」與「健康教育」之教學事務,視其為通識教育課程,似乎不太符合一般對於通識教育的認知而「軍訓」與「體育」之行政事務又歸屬「生活輔導組」與「體育組」等單位,這在大學中並不多見建議學校重新斟酌修訂課程與業務之歸屬,審慎考量如何統一事權,使通識教育中心任務更為集中明確 7. 通識教育講座之內容可更具體朝向補足通識課程不足的方式規劃,而不是以邀請社會賢達、名流的方式規劃或進行 8. 獲得國家講座的教授,依規定有開設講座課程或通識課程的義務,其機制面有待建立與落實再者,其他資深、傑出教授參與通識課程的制度亦尚待建立 9. 對新開課程採取交付校外委員審查的方式,雖較具客觀性,但對某些課程也許並不適合例如,應有之基礎課程,若校外委員不瞭解校方通識教育的理念,可能無法提供適切的意見校外委員用以評鑑課程適當與否的指標究竟為何,也應該審慎考量和設計 10. 通識教育指導委員會與通識教育中心之間的從屬關係,簡單清楚,惟從實際運作的情形來看,指導委員之中,似乎校內委員70國立中山大學 (二)組織與制度 特色與優點 待改進事項與建言 比校外委員能提供更大幫助,這顯示學校似乎未能從國內其他學校實施通識教育之經驗獲得攻錯之效,可再研議如何做好跨校的比較工作,從中獲取改善方案。
11. 通識教育課程排在固定時段,對理學院學生的選課不利,常會和實驗課衝突,宜適切調整 12. 學生修課規定似乎經常變動,應儘速穩定下來新學年開始採用新的修課規定,應加強輔導舊生修課 71大學通識教育評鑑先導計畫第三期 A 類計畫評鑑報告 (三)教學與行政資源 特色與優點 待改進事項與建言 1. 學校對於通識教育與行政資源能給予一定程度的支持,事權較統一 2. 通識教育中心的人力、經費與空間皆尚稱充裕通識教育中心及各組辦公室空間寬敞,教師也均有自己的研究室此外,通識教育中心有多位專任行政助理,行政支援人力尚稱充裕過去四年,每年皆增聘一位專任教師,值得肯定 1. 以目前的運作而言,通識教育的經費雖然尚稱充裕,但經費充裕與否應該是相對於「要做多少事」而言若銳意提升通識教育的品質,經費可能相對不足事實上,自 95 至 97 年度經費,校方提撥之年度經費分別為 560 萬、544 萬、548 萬,未見成長趨勢建議參考臺灣大學、中央大學之情形,取法乎上,善用五年五百億計畫補助款,調配特定之教學與行政資源,投入通識教育的改善 2. 通識教育中心目前已有七位專任教師,但究竟多少員額才足夠開設所需課程,應審慎評估。
與專業系所合聘教師能否依約開足通識課程,宜有機制加以規範若干領域明顯欠缺教師,應儘速補足 3. 通識教育專用教室仍然不足,教室之 e 化亦尚未完備,宜設法改善 4. 「英語文能力」課程在空間、設備方面仍有所欠缺以訪視之英語授課教室來看,其空間規劃與設備不利於語言課程的學習 5. 負責「國語文能力」課程的行政人力、教學資源均嚴重不足 6. 由於歷史學未設系所,這一方面的圖書也較不充足,建議加強72國立中山大學 (三)教學與行政資源 特色與優點 待改進事項與建言 購置,以利歷史領域通識課程的教學 7. 雖已投入不少資源,卻仍無法吸引足夠的優秀教師開授通識核心課程,應檢討原因,並思改善之道此外,核心課程每班人數可再減少,以利課堂上之師生互動 8. 雖訂有辦法推動教學助理制度,但仍有大幅改善與成長空間例如,校方雖設有教學助理培訓及考核辦法,也提供教學助理給老師,但在訪視過程中發現,仍普遍欠缺課堂或課外「小組討論」的運作,顯示教師仍未善加利用此外,教學助理的角色與任務,也有待進一步釐清或依課程需要進行分類 73大學通識教育評鑑先導計畫第三期 A 類計畫評鑑報告 (四)課程規劃 特色與優點 待改進事項與建言 1. 相較於第一期評鑑時的情況,已有不少改善,例如,課程學分的規範、課程審核機制的改善、 「憲法與立國精神」類課程的革新、停開若干課程(如 IC 設計)等,均可肯定。
2. 新課程之規劃與審查程序相當完備例如,引導不同學院學生選修特定基礎核心課程並搭配固定時段開課,有利選課及資源運用其次,通識博雅課程分為「核心課程」與「深化課程」 ,分別供大一、二和大三、四修習,頗具特色此外,新的年度開始規劃之分類課程,要求學生修習本身領域之外的另兩類課程,較能達到通識目的 3. 設置「實踐課程」 ,不列入通識教育學分,用以培養學生運動、健康素養與服務學習的實踐能力,頗具特色 4. 開設多門與「海洋」相關的課程,能顯現學校的特色 1. 通識教育課程之架構,由 94 至 97 學年度,每年均不同,難免造成師生困擾,建議課程架構之變動應慎謀而後動,不宜更改頻繁 2. 基礎課程之「國語文能力」和「英語文能力」課程分別由中文系與外文系規劃及授課,兩系如何與通識教育中心密切整合,應有合理規劃 3. 中山大學的系所專業在法政、生命科學、歷史、外文等方面較弱,但過去數年的改革似乎仍看不到組織調整後對此之助益,也看不到積極改善的企圖心此外,課程規劃朝向模組化的方向發展,但課程的深化與系統化仍應加強 4. 部分課程是否開設似應再斟酌,例如, 「領導與溝通」課程要開成良好通識,非常困難; 「趣味化的科學探究」名稱太通俗,似乎不必如此遷就學生,應可多做溝通、對話,讓學生了解通識教育並不等同於「趣味」 、 「通俗」或「常識」 ; 「古今文明史」與「東西哲學思想」兩課涵蓋範圍太大,可以分別多開幾門相關的課程,例如,東方哲學、西洋哲學分別開成兩門課; 「基礎社會科學 A」之內容僅限於心理學和社會學,而且欠缺通博性,宜重新規劃,使其具有統整性;何以「基礎化學」是深化74國立中山大學 (四)課程規劃 特色與優點 待改進事項與建言 課程?何以修「應用生物科技」可當為生物科學系學生之通識學分?應該重新考量。
5. 課程的種類、班數和多樣性仍然不足,尤其是人文和社會科學領域的課程更是如此例如,西方文化與藝術課程及管理方面之核心課程都過少此外,自然科學課程規劃不均衡,過於偏向植物與生態 6. 協同教學或多人共同開設的課程,應再檢討其上課與運作方式例如,多位教師若只是依專長各教 1/4、1/3 或 1/2 的課程,彼此之間欠缺統整與系統性,可能會淪為僅是介紹性課程或分工教學,亦極可能造成學生學習不連貫 7. 課程架構中可考慮加入有關人文素養的基礎課程,例如:哲學概論、理則學,以奠定學生較紮實的知識基礎 8. 部分課程可以考慮不同領域學生的專業基礎不一,分班開課,或適度調整課程內容及授課方式 9. 基礎英文能力課程以閱讀和聽力為教育目標,比較忽略寫作與口說訓練在溝通能力的培養方面,未能完全契合該校的整體教育目標 10. 課程採外審制雖有其優點,但審查程序冗長耗時,不利新課程75大學通識教育評鑑先導計畫第三期 A 類計畫評鑑報告 (四)課程規劃 特色與優點 待改進事項與建言 的及時開設 11. 一般通識平均每班人數仍達 80 至 100 人,稍微偏高 「英文」每班人數約 46 人,亦屬偏高 12. 若干獨立所教師投入通識教育的程度不足。
13. 部分課程的「授課大綱、內容」不宜訂得太細,應允許教師發揮其專長及創意 14. 通識課程應指定系統性的閱讀材料,以利修課學生進行後續的深化學習 15. 針對入學新生,應加強宣導通識課程及其理念,使學生建立正確的通識教育觀念 16. 大一、大二階段各系的必修課太多,不利學生選修通識,應適度調整,給予學生修習通識之空間 17. 選課規則規定各學院學生在某一特定學期僅能優先選修某一類的通識課程,若學生在該學期因修課衝突,以致未選上,則以後選課便會相當不易,只能在大四才選得上,宜考慮調整相關規定 18. 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師範大學等校之跨校選修成效不彰,甚為可惜,宜有促進措施,以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