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江口调水调水量报告 (3).docx
5页丹江口调水调水量报告 《水调歌头》句式的变化 XX市惠济区教研室赵杰 有两首《水调歌头》(别名《台城游》《元会曲》《凯歌》等)曾被收录在中学课本里,一首是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首是毛泽东的《水调歌头才饮长沙水》前几天,我又读这两首词,却突然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两首词中照应句子的字数竟有不同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词如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毛泽东的《水调歌头才饮长沙水》全词是: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可能你已经发现了,毛词中下阙“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与苏词中下阙“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为照应的句子,虽然两句总字数均为十一字,但两句字数不同。
毛词是上六下五,苏词是上四下七 这使我很奇怪——我一直以为同一词牌应该是完全一样的,而且过去我在背同一词牌的词时就是用这个原则进行检查的我又问了一位搞语文教学的同事,有没有发现上面两首《水调歌头》有何差异,这位同事也没有发现这是怎么回事词的创作中允许这样吗 我先查阅了一种《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书中除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外,还选了宋代陈亮的《水调歌头不见南师久》,其词如下: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宋代词人刘过也曾做《水调歌头弓剑出榆塞》,词曰: 弓剑出榆塞,铅椠上蓬山得之浑不费力,失亦匹如闲未必古人皆是,未必今人俱错,世事沐猴冠老子不分别,内外与中间 酒须饮,诗可作,铗休弹人生行乐,何自催得鬓毛斑达则牙旗金甲,穷则蹇驴破帽,莫作两般看世事只如此,自有识鴞鸾 两首词照应的句子无一例外都是上四下七我开始猜想上六下五的写法也许是毛泽东的创造,毛的书法变化多端不守陈规,在这里一变古法也是合乎其性情的。
然而苏轼的另一首《水调歌头》使我不敢再轻下结论,这首词是《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词是这样的: 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公曰:“此诗固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诗也余深然之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隐括,使就声律遗之云: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去,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携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词中下片“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正是毛词上六下五的写法这就是说古代在词的创作中是有这种写法的,的创造 我继续查阅资料,终于找到了令我彻底领悟的答案原来每一词牌的格式,叫做词谱依照词谱所规定的字数、平仄以及其它格式来写词,就叫做“填词”古人填词时无论平仄还是句数、字数的要求都是非常严格的依据《水调歌头》词共九十五个字,这个总数是不能改变的,但是每句的写法也不是只有一种形式,就象诗的押韵一样,在具体的创作中,在不同的时代它也会出现不同的样式,这就出现了上面我碰到的情况。
下面是一点关于《水调歌头》声韵与字数的具体变化的一点资料,提供给同道,在应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的同时,也为“同好”者增加一点知识 《水调歌头》 仄仄仄平仄①,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②(或上四下七)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③,仄仄仄平平 仄平仄④,平仄仄⑤,仄平平⑥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②(或上六下五)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③,仄仄仄平平 注上下阕后七句相同①可以用“(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 上下阕②句实际是个十一字句,可以是上五下六或上四下七如果是上五下 六,则为: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如果是上四下七,则为: 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上下阕③均可以用“(仄)仄(平)仄仄” ④可以用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还可以用平仄平,但是一定不能用平平平 ⑤可以用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 ⑥多用仄平平,少用仄仄平、平仄平 通过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水调歌头》的变化不至在下发现的一种,同时我们也可以想到,其它的词牌也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变化。
2005.8.4 第5页 共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