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足传统与记忆重现.docx
8页立足传统与记忆重现一一解读王澍作品摘要:2012年,王澍成为中国公民中第一个获得普利兹克奖的建筑师普利兹克奖堪称建 筑学界的诺贝尔奖,将此奖项授予一名中国建筑师说明了中国在建筑发展方面获得了世界的 认同王澍的作品与传统建筑相比存在着“新简中式”的风格,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新简中 式风格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其次结合王澍作品一一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和宁波博物馆分析 如何体现了这一风格的特点;最后,对王澍及其作品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关键词:“新简中式”风格;王澍;传统文化;作品分析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and memories -- Reading Wang Shu's worksYIN zeng-chao(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 Jinan 250101,Shandong.) Abstract: In 2012, Wang Shu became the first general Liz prize China citizens architect. General Liz prize is the construction sector Nobel award, the award to a Chinese architects that Chinese gained world recognition in architectural development. The works of Wang Shu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there is a "new simple Chinese" style, this paper simply introduces the basic concep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Jane style; secondly, combined with the works of Wang Shu -- Analysis of how the Xiangshan campus of The China Academy of Art, Ningbo Museum embo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style; finally, put forward my own understanding of Wang Shu and his works.Key words:New Chinese style; Wang shu; Traditional culture; Analysis of works1引言客观来讲,王澍并不是一个高产量的建筑师,他的作品主要建成于2000年 以后,虽数量较少但件件精品,这也是他获得建筑界最高奖项的原因。
他的设计 作品大多为公共建筑,形式上分为两大类:一种是“风土建筑”,强调与周边环 境的互融,如宁波五散房和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等;另一种是“风雅建筑”, 强调现代与传统的对话,如宁波博物馆等他的作品与传统的作品相比较,是一 种“新简中式”风格新简中式”风格是一种立足于传统文化,又将现代风格融入其中的一种建 筑设计手法王澍作为“新简中式”风格的代表人物,在建筑界占有举足轻重的 的地位2 “新简中式”的风格的概念及特点所谓的“新简中式”,是在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大需求的时代背景下,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又充分理解中国当代文化,将现代元素与传统元素结合 在一起的设计手法[1]这种设计风格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对传统元素的运用,并不 是直接将传统元素进行拼贴组装,而是使用一种富有传统韵味的建筑语言来描绘传统文化,满足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渴望为使用者提供情感化的场所体验,唤起 人们对过去的记忆,产生一种归属感和历史厚重感,具有更加深远的文化意义; 另一方面是与现代元素的融合,新简中式风格不是单纯的描述传统,而是具有与 时俱进的精神,将现代元素融入其中,实现与传统元素的完美结合3王澍简介王澍,中国当代著名建筑师,2012 年普利兹克奖得主。
他于1963年出生于 新疆乌鲁木齐,成长于西安其求学历 程为:1981考取东南大学并与1985年 考取东南大学研究生师从齐康院士, 1997年考取同济大学博士师从卢济威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处于建筑蓬勃发展 时期,当所有建筑师都在接活做项目时, 他却拒绝了市场的诱惑,于1991年隐居 在杭州西湖附近的乡村,经过几年的思 考与探索,后来与妻子陆文宇一同成立 了自己的工作室——“业余建筑工作 室”开始自己的建筑建设历程王澍喜欢箫管,擅长书法和山水画, 誉他的建筑作品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为建筑 刻上了场所精神,唤起人们的场所记忆这种设计手法都与他的个人生活阅历有 关,他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提炼出设计的灵感和思路,将人们的生活融入到建筑 的空间布局、材料运用及外形塑造之中,极具设计特色4作品分析谈到建筑师,必须要了解他的建筑作品,这些作品中凝聚着建筑师的设计思 想和设计理念,描述了一个建筑师的设计之路王澍的建筑作品也是这样,他最 喜欢说起的两句话:“建筑师,首先得是个文人不谈建筑,只谈房子,所以就是业余的,业余建筑前一句话表现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认为建筑师应该从文化入手,深 入下去,才能成为一个好的建筑师;而后一句话则表现出他设计的情趣,有趣的 事情一般都是业余的人做的,用业余的态度专业的设计,而另一方面也包含了对 现代建筑界的批判,不应将建筑当作宏伟巨制以及凸显个人才华的场所,而要平 常心对待,使其融入生活,而这两句话的含义也都体现在他的作品上[2]4.1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位于杭州市,占地60余亩,因校区中有一座高达50m 的小山——象山而得名。
校区最初的场地环境是围绕在象山周围,两条河流围绕 山体的南北两侧流淌,最终在山的东侧会和整个校区也因此分为南北两区,南 区大多为老建筑的改造,植被覆盖率高,郁郁葱葱,北区为完全新建的部分,集 合了大气与幽静的不同感受4.1回归自然“看这样的江南建筑,有一种放松的状态和欣赏的感觉在飘移的空间里, 有中国建筑的发展脉络 崔恺⑶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崇尚自然,建筑选址时往往依山傍水,山水呼应,使建筑 自然生长于自然环境中,形成“依山就势”的布局方式在这种设计理念的指导 下,王澍对山水进行了整理,他认为房屋不应该是最重要的,而应是质朴与谦逊 的,所有建筑都应以山为参照建造,依据地形,自由生长与组合,让建筑融入自 然因此象山校区整体布局中,建筑顺应山体自由布局,形成了单体一一院落一 —群组的组合方式,即达到空间布局具有秩序性,又将可变性发挥到了极致,达 到了步移景异的效果仁 Llbfu-jf2. S. 蠶 氐 hd wir^Ehof] bui Idary,些ft#■與 的t 林F询 tXFB. ^raij.1. PId, 11*1 1”*11. BridiQI2l Mi PUkde *rt xtiKiiol^u AthlwirfiD field* s. 4. 5. fl g艸学彊和炸坊 半殓VF号艺*工件把斟I 金川時Kte也艺术口蚀4.2回归传统 -7.:;一. :中国古典园林中在园墙、廊等墙面上有很多洞口,其主要作用是框景和借景, 延伸人们的视线范围,增加空间的层次性,主要的传统符号如方形窗格、冰裂纹 等。
在象山校区墙体的设计上也将这些传统符号运用其中,采用了富有逻辑的开 洞,但这些开洞有了新的表达方式,增强了艺术冲击力,体现着历史与现代的交融这些开洞将光引入建筑内部,使人产生无限遐想同时不同的洞口对应不同 的外部空间,景观也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产生不同的画面,将室内与室外有机的 结合了起来,更富趣味性和层次感 - it In gj图三:教室外立面上的开洞回归王澍曾说过,“这是一个态度,这个态度了不起就是人面对自然是有进退、 知进退的态度,其中有一种伦理和道德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买了十亩地的话, 用来造房子的话只有一亩,这就是生活品质因此,他在设计象山校区时,将山边原有的溪流、稻田、土坝、大片的鱼塘 和茭白地都保留了下来,而且将溪边的芦苇也被恢复种植,这不仅是对田园、山 水的缅怀,更是对当地日常生活的尊重,唤起使用者内心的共鸣而将这些具有 生活气息的场所在一所大学中保留下来,也体现了东方人的一种精神回归4.4交往空间大学校园更注重的是一种自由的交往方式,学术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已不仅 仅只在教室中产生,因此如何营造良好的外部交往空间更是设计者需要思考的问 题在传统的江南水乡风格中,通常利用“连廊”将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相联系, 因此,在方案设计时专门设置了开放的艺术走廊,以林木花草为主体,环山沿河 而建,极具艺术效果。
而这条艺术走廊并不是只在同一水平面上,而是运用上下 浮动的设计手法,将其作为垂直面上的连廊,为使用者提供一条特定的游览路线, 形成多变的视觉效果校园设计中对水的应用也达到了极致,不仅注意了建筑与水的关系,设置穿 越山水的漫游环路,而且水边小屋、穿水路径,即可游览又可成为人们交往的空 间、学术讨论的场所,更体现了大学校园的场所感4.2宁波博物馆在2012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的评审词中,专门提及了宁波博物馆评审词称“王澍的建筑作品具有难能可贵的特质 外表不失庄重威严的同时,又能完美运作,并为生活作息及日常活动创造出一个宁静的环境宁波历史博物馆就 是其独特建筑之一”⑷4.2.1 “新简中式”的外观造型宁波博物馆建造之时,城市刚刚扩张到这里,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城市空间结 构,场地是一片由远山环绕的平原王澍接受采访时说:“当我着手设计这座建 筑时,我想到了巍峨的群山我无法为这座城市设计什么,因为这里还不存在城 市因此我想做一些有生命的东西,最后我决定设计一座山,它是中国传统的一 部分 [5]因此,他力求将建筑变成一个独立的生命体,将造型设计成“山”的样式, 在建筑垂直方向上展开变化,博物馆一层、二层只是一个简单的长方体,从三层 以上开始发生变化,开裂为类似山体的形状,同时在建筑开裂的上面有一片平台, 可远眺城市和远方山脉。
这种方式体现“天人合一”的观念,继承了中国传统建 筑特点,传承了城市的文脉,表达了人们对山水的崇敬之情场馆四周有一片水域,从场馆的北面看来,建筑又像停泊在水边的船舶,这 种形态也暗示着宁波是中国非常重要的港口城市这一含义,具有现代特征的象征 意义图:宁波博物馆不同角度造型4.2.2生态环保的建筑材料建筑材料首先会刺激人们的视觉神经,接而诱发人们的触觉,因此对于建筑 材料的选用是否得当影响着一个建筑的生命力宁波博物馆体现宁波特色的方式 是在材料上强调宁波的乡土味,尽量使用当地材料,触动人们的记忆神经,重现 属于宁波人的场所精神博物馆的外墙是由宁波许多老房子拆除时的旧瓦片、陶片等经过挑选、加工 堆砌而建成的材料就地取材,同时运用具有江南特色的毛竹制成特殊模板清水 混凝土墙,毛竹随意开裂后形成的肌理效果清晰地显现,不仅丰富了外部空间变 化,而且让每一位到场者都能感受到这些丰富的历史信息,都有要伸手触摸的感 觉,拉近了与历史的距离,使建筑本身成为了一件历史展品王澍这样谈到自己的设计初衷:“使用‘瓦爿墙'大量使用回收材料,节约 了资源,体现了循环建造这一中国传统美德,一方面除了能体现宁波地域的传统 建造体系、其质感和色彩完全融入自然外,另一意义在于对时间的保存,回收的 旧砖瓦,承载着几百年的历史,它见证了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