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狼山导游词范文.docx
37页狼山导游词 篇一:南通狼山景区导游词 狼山B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狼山旅游!狼山风景区共包括五座山,这五山分别是狼山、马鞍山、剑山、军山和黄泥山,因狼山居中,又负盛名,故合称狼五山狼五山现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狼山分前山和后山,我们坐缆车上山先游览后山北麓园 大家请看,这就是狼山,它的北麓石色紫褐,北宋淳化年间,州官杨钧认为狼山之名不太雅观,下令改名“紫琅山”,但是老百姓仍然把这座山叫狼山 现在我们来到观音禅院,他是近代南通名人张謇于清末民初时修葺重建的,对面的石牌坊上所题“灵山胜地”,就是张謇所书,佛祖释迦摩尼说法之地就是灵山,故称此地为灵山胜地,我们背后的大殿即是“观音堂”,为重檐歇山顶,当年张謇请佛门高僧太虚法师来此讲经,他以六十四的高龄还坐在台下听讲,一时在全国传为佳话我们穿过石牌坊,就是天祚山房,房后有天祚年间的著名石刻 现在我们来到“赵绘沈绣之楼”,为什么叫“赵绘沈绣之楼”呢?因为里面有赵孟頫的画、沈寿的刺绣它是南通人的独特创意,将两位不同年代不同籍贯毫不相干的人物和观音菩萨放在一座楼里纪念大家可以看到楼具有中西合璧风格楼外门窗用圆拱形,挑小阳台,具有西洋特色,而楼内部却是中式重楼传统格局。
大家请跟我进来,可以看到楼中设供的观世音菩萨像,佛教认为遇难众生只要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菩萨即观其音声,前往拯救解脱两侧墙上所挂的就是历代名人所画的各种观音像 大家请看这是元代大画家赵孟頫画的观音像,赵孟頫为宋朝的宗室,他的笔墨“有唐人之致而去其纤,有宋人之雄而去其狂”,以圆润苍秀见长,他主张画贵有古意,你看他画中的观音与众不同,古意盎然,显示出画家超然脱俗的艺术风骨再请看这边,这是近代苏绣名家沈寿画的观音像,她曾绣过意大利皇帝皇后以及耶酥像,轰动于世,慈禧太后七十大寿时,她精心绣出“寿”字一幅,进贡宫中,慈禧大喜,赐名为寿沈寿晚年被张謇请到南通办“女红专习所”,她的墓就在狼山西边的黄马山上 我们穿过后门来到的就是题名坡,上面这边就是天祚岩,它的左边是朝天岩,右边是海月岩,这里山岩突出,势如刀劈,可谓鬼斧神功下面的题名坡上刻满了自唐以来的历代题刻,现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五代十国时姚存的题刻,大家请看,为什么说这个题刻十分重要呢?因为它从实物上保有了南通最早的建置称号大家请往这边走,这里叠石突起,形若香炉,故称香炉峰峰下刻“五山拱北”四个大字,明朝礼部主事严尔珪曾作《五山拱北题铭》曰:登五岳而小天下、登五山而小崇川。
五山拱北”概括了五山在军事上的重要性狼山扼守长江口,北拱南通,上卫南京,自唐末以来就一直有驻军,1949年解放军就是先攻狼山而迫使国民党军南逃的 这边的林溪精舍,是观音禅院的方丈室精舍即书斋和讲学之所,这块石头为“磊落矶”,这块为“小磊落矶”,为近代书画家吴昌硕所题,你看这两块石头坦坦荡荡,一题之下,石头就活了,也题出了作者磊落的胸怀 大家请跟我走,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亭叫振衣亭,亭,在古时候是供行人休息的地方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古时水乡山村,道路旁都有建亭,供行人歇脚,有半山亭、陆亭、半江亭等振衣亭建于明嘉靖年间,振衣即整衣之义,因为马上就要登上山顶之庙了,须肃衣以示尊敬我们狼山被列为中国佛教八小名山,是因为狼山是大势至菩萨的道场,大势至菩萨与弥勒佛、观音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山上的圆通宝殿供奉了大势至菩萨的圣像 这里就是大观台这里奇峦叠嶂,蝉联呵护,吞天浴日,蔚为大观,故称大观台大家请看大山门上面的“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举头四顾海阔天空”就把狼山的美景作了很好的总结据说宋朝文学家米芾到此极为惊叹,题下“第一山”我们进入山门,这里是金刚殿,两厢哼哈二将,都裸露上身,缠衣裳于腰间,作愤怒相,大家可不要偷狼山的东西啊,不然两位门将可要对大家不客气。
再看萃景楼,宋朝初年为又称三会亭,明初为山顶庙门,明朝正德年间,因农民起义庙被焚,后来官军在此重修了这座萃景楼,萃景楼取的是万千景象荟萃一楼之义 这里就是供奉大势至菩萨的圆通宝殿,佛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记述了大势至菩萨的成道体会,故称圆通宝殿佛经说大势至菩萨“佛有大势力,能断众生之烦恼,以智慧之光遍照一切,使众生得力脱苦”,故名大势至现在这里供大势至菩萨,两边供十八罗汉 大家请看这就是支云塔,它高三十五米,四面五级,为楼阁式砖木结构,腰檐成翘形,朱漆雕楼,上面覆以金色琉璃瓦,它首建于宋朝太平兴国年间,至今已逾千年 这里就是大圣殿,你们看大圣菩萨,身披龙袍,头戴毗芦帽,右为弟子慧岸,左为弟子木叉,大圣殿的两侧塑的是二十诸天像,披龙袍的菩萨在全国可能也是唯一的大圣菩萨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名僧伽,出生在西域碎叶,唐高宗时出游中原,在长安不久便到游化江淮,止于泗洲僧伽在江淮广行善事,广结善缘,清康熙十九年,泗洲大水,普照王寺也没到水中,狼山逐渐成为僧伽唯一的道场 现在我们看到的墓碑是白雅雨墓,白雅雨是南通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就是他的学生,他的革命思想影响了李大钊,也团结了一批有革命倾向的青年。
武昌起义后,白雅雨在北方策应,组织共和会发动起义后起义军在向天津进攻途中遭清军断轨阻击,白雅雨被捕就义,时年44岁国民政府后追赠其为上将,先后在北京、山东泰山等地为他建立陵墓纪念 大家慢走,这块斜坡叫待月坡,狼山赏月最佳就在此处,坡上那块扁扁的石头叫琴石,月下弹琴当然是很风雅的事情这边的建筑叫葵竹山房,以前就住着一个 风雅的诗僧这是御碑亭,里面存放着康熙皇帝的题诗,当然,康熙皇帝并没有到过狼山,这些诗是他赐给狼山总兵刘含高和知州施其礼的,皇帝赐诗不仅是一种慰问,更是一种荣耀,臣子当然要知恩图报,尽心作事了现在我们来到葵竹山房,葵竹山房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因种植葵和竹而得名,这个葵竹山房的门额为张謇所书葵竹山房以前是四贤祠,供的是宋代四位与南通有关的名贤:范仲淹、岳家军、文天祥、胡安国这里东屋叫“塔荫堂”,南称“一枝栖”,西为“退藏精舍”,北为依山而建的“法苑珠林”院内花木扶疏,可谓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大家请看这棵罗汉松,横斜飞出,造型独特,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中央电视台还专门来拍过电视呢现在我们到了“水云深处”,这水中之亭称半粟亭,取“沧海一粟”之义亭前石桥为“留云桥”。
再往前行峰回路转,就到了“衔石楼”,楼下有一块 形似小脚女人鞋子的石头,称“屐石”,此楼含住了屐石,所以叫“衔石楼” 现在我们来到石坊三墓,这里是唐代骆宾王、元代金应、清代刘名芳的墓 骆宾王浙江义乌人,七岁即能作诗,极负文名,与王勃、卢照邻、杨炯并称为“初唐四杰”武则天即位后他与扬州刺史徐敬业起兵广陵,后骆宾王兵败崇川,葬于南通金应将军是文天祥的随从,他与文天祥同被元军拘押,文天祥北上时其他人都离开了他,惟独金将军相随不渝,到南通后金将军一病不起,文天祥将其葬于南通,至今城里还留有“将军园”的地名纪念他刘南庐是福建人,乾隆三年到南通后,在军山“水云窝”居住七载,考订史实,搜寻古迹,最后写成了《南通州五山志》,为南通五山的文物保护和历史发掘做出了贡献从骆宾王墓往上为金沧江墓,金沧江是朝鲜人,1850年生于开城,曾任朝鲜国史官,内阁参书官等职,192022日本侵略朝鲜,金沧江毅然弃职来华金沧江侨居异国,不忘故土,身在中国,仍着朝鲜冠服朝鲜被日本吞并,他着丧服三日,1927年因难酬复国愿望,在悲愤抑郁中服毒自杀 篇二:江苏狼山导游词 (振衣亭)这个亭叫振衣亭,建于明嘉靖年间,振衣即整衣之义,因为马上就要登上山顶之庙了,须肃衣以示尊敬。
南无大势至菩萨壁前)“南无”为归依礼敬之义,南无大势至菩萨就是致敬大势至菩萨的意思我们狼山被列为中国佛教八小名山,是因为狼山是大势至菩萨的道场,大势至菩萨与弥勒佛、观音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山上的圆通宝殿供奉了大势至菩萨的圣像 (大观台)这里就是大观台狼山当海之冲江之尾,这里南望大江如练,东西四山如带,目极吴楚云山,气吞海上蜃楼,这里奇峦叠嶂,蝉联呵护,吞天浴日,蔚为大观,故称大观台古人形容这里“东邻日本连环岛,北接朝鲜破釜云”,王安石到此惊叹这里“影带诸夷,气吞吴会”,并赋诗:万里昆仑谁凿破,无边波浪拍天来,晓寒云雾连穷屿,春暖鱼龙化蛰雷,阆苑仙人何处觅,灵槎使者几时还,遨游半是江湖里,始觉今朝眼界开文天祥从南通渡海作诗:风急千重浪,潮生万顷沙......狼山青两点,极目是天涯古人有诗:天地皆为水,维扬只此山,特登绝顶上,恍不在人间这里的美景真的看不够,看不够怎么办呢,大家就照了照片回去慢慢看吧 (向大山门)上面的“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举头四顾海阔天空”就把狼山的美景作了很好的总结胡耀邦同志对这副对联十分欣赏,两次到狼山来后都以此为题作了报告据说宋朝文学家米芾到此极为惊叹,题下“第一山”,为什么题第一山,第一是这里是由海入江的第一座山,第二是狼山虽小,景色极佳,千里平原上五山崛起,狼山中峰耸峙,具泰山之雄;北麓岩深林嶂,具青城之幽;后山绝壁临崖,具华山之险;西山峰峦起伏,具峨嵋之秀,小小一山具雄幽险秀,所以称第一山,这就是米芾题的“第一山”,你看“第”字如美女梳头,“一”字如乌龙出江,“山”字如老僧坐禅,令人叹绝。
(进山门)这里是金刚殿,两厢哼哈二将,都裸露上身,缠衣裳于腰间,作愤怒相,大家可不要偷狼山的东西啊,不然两位门将可要对大家不客气大家看一看他们的神态,猜一猜那位是哼将,那位是哈将 (萃景楼)这里是萃景楼,宋朝初年为三会亭,明初为山顶庙门,明朝正德年间,河北霸州有一支农民军刘六刘七起义,纵横南北,所向披靡,后官军合力围攻,农民军就转战狼山,这时江面刮起飓风,将农民军的战船击碎,起义军于是据庙而战,官兵就在此地放火攻庙,庙被焚而起义军也被消灭,后来官军在此重修了这座萃景楼,萃景楼取的是万千景象荟萃一楼之义 (圆通宝殿)这里就是供奉大势至菩萨的圆通宝殿,佛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记述了大势至菩萨的成道体会,故称圆通宝殿明朝以前为僧伽殿,供大圣菩萨,由于明朝的那场农民起义,明官府以为得江神助飓风,后在此造江海神殿,将大圣菩萨移于后面的大圣殿内现在供大势至菩萨,两边供十八罗汉佛经说大势至菩萨“佛有大势力,能断众生之烦恼,以智慧之光遍照一切,使众生得力脱苦”,故名大势至佛教认为修行有三重果位:罗汉、菩萨、佛修持佛法的人达到了脱生死,即不再生死轮回就修成阿罗汉我国汉族地区佛寺常塑有十八罗汉像,其实本应是十六罗汉。
据佛经上说,佛陀曾嘱咐他的十六位弟子不入涅盘,住世济人菩萨即菩提萨缍,意为“觉有情”,既要自觉;还要有情既要修持自度,上求菩提;又要教化众生,度众生到极乐彼岸佛在梵文中的意思为觉者,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觉有三个意思: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据称,阿罗汉只有自觉,菩萨觉有情,只有佛才三觉俱全支云塔下)这里是支云塔,它高三十五米,四面五级,为楼阁式砖木结构,腰檐成翘形,朱漆雕楼,上面覆以金色琉璃瓦,它首建于宋朝太平兴国年间,至今已逾千年,据说支云塔位处南通的中轴线上,支云塔的塔尖,和南通的南城门(江山门,已拆)及城中的钟楼,三点连成一线为南通的风水门户1984年重修时,曾在塔刹取出诸多经书宝物,修复后重又放入,作为镇塔之宝历代名人登塔题诗,各有佳作,明朝人殷学思诗云:宝塔支青云,离天无尺五,天上星与辰,历历皆可数这里曾有一联:雁塔风霜古,龙池岁月深这便是龙池,据说佛祖 释迦牟尼出生时,有九龙吐水,助其沐浴,池中的小孩便是释迦太子了支云塔下为地藏王菩萨殿,佛经说地藏王菩萨“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地藏”,故名佛祖嘱咐他在佛祖灭度后,弥勒佛出生前救助六道众生,他立下宏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