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省代县洪塘金红石矿简介.doc
13页山西省代县洪塘金红石矿简介山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二一七地质队2008 年 3 月 30 日 1一、矿区名称:山西省代县洪塘金红石矿二、矿区地理位置普查工作区位于代县县城北东 18°方向 24km 义成沟—洪塘一带,行政区划隶属于代县上磨坊乡管辖矿区南部有公路 108 国道和京原铁路经过,区内有简易公路相通,风水岭至 108 国道、京原铁路枣林站有公路相通,交通尚属方便矿区中心距 108 国道直距15km,运距 30km,距京原铁路枣林站直距 16km,运距 33km三、以往工作简述1968—1969 年,山西省地质局区调队在填制 1:20 万原平—忻县幅和浑源幅时发现雁门关以东存在一个超基性岩带,该队针对超基性岩进行了补课,在碾子沟一带的绿泥透闪岩体中发现有金红石、锆石异常存在,部分地段金红石含量 1—3%1971 年,山西省地质局区调队在雁门关一带进行了超基性岩普查,提交有《雁门关超基性岩普查评价报告》 1971 年 11 月—12 月,211 队对付家坪超基性岩体进行地表揭露采样工作1972 年—1975 年 8 月,211 队在代县雁门关 364km2 范围内开展了 1:1 万地质普查找矿工作,初步查明了工作区内铬、镍、钴、铂等矿产的矿化特征及其分布。
73 年在碾子沟老虎梁发现超基性岩体中有宽约 100m,富含金红石的绿泥透闪岩带,随即进行槽探工程揭露,发现了金红石矿体先后又在羊廷寺、义成沟、张山沟等地发现了金红石,经追索将碾子沟与义成沟连接起来,矿带长达11km后经查实,该区为一特大型金红石矿床,填补了山西省无金红石矿的空白提交了《山西省雁门关基性—超基性岩带 1:1 万地 2质普查找矿报告》 1973 年 5 月—1976 年 12 月,211 队对碾子沟金红石矿床-3 线—31 线地段进行初步地质勘探1974 年 8 月,送选矿试验样品一个,样重 489.7kg,由湖北省地质实验室承担,并提交了《山西省代县碾子沟矿区金红石矿初步可选性试验报告》 1976 年 8 月,又送选矿试验样 1 个,由冶金工业部矿冶研究所承担,提交了《山西省代县碾子沟金红石矿床可选性试验研究报告》 ,对该矿床的选冶性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提交了《山西省代县碾子沟矿区金红石矿初步勘探报告》提交金红石 TiO2B+C1+C2 级储量 133 万吨1987 年—1988 年,化工部地质勘探公司河北地质勘探大队对碾子沟金红石矿区老虎梁矿段进行了加密钻探勘探,并进行了详细可选性试验工作。
于 1993 年 3 月提交了《山西省代县分水岭乡碾子沟金红石矿区老虎山矿段勘探地质报告》 ,山西省储量委员会批准B+C+D 级金红石 TiO2 储量 61.73 万吨,报告由山西省矿产储量委员会审查批准1989 年—1990 年,211 队进一步对碾子沟矿区东、西两侧的羊廷寺、洪塘矿区进行了普查工作提交了《山西省代县洪塘、羊廷寺金红石矿区普查地质报告》 ,两区共提交 C+D+E 级金红石 TiO2储量 33.72 万吨,其中洪塘矿区 C+D+E 级金红石 TiO2 储量 23.65 万吨,为大型报告,经山西省地质矿产局评审通过2003 年 4 月—2003 年 10 月,211 队在碾子沟—羊廷寺一带进行了金红石矿普—详查工作, 2003 年 12 月提交了《山西省代县碾子沟—羊廷寺矿区金红石矿普—详查报告》 ,提交金红石TiO2332+333+334?资源量 67.34 万吨,其中新增 332+333+334?资源量 49.61 万吨,2S22 资源量 5.16 万吨,对区内金红石矿共伴生的 3磁铁矿、钛铁矿、直闪岩石材进行了综合评价,求得磁铁矿 10.85万吨,钛铁矿 TiO27.77 万吨,报告经山西省地质矿产科技评审中心评审通过。
2004 年 4 月—2004 年 11 月,我队在羊廷寺—刘家沟一带进行了金红石矿普查工作,并对碾子沟—羊廷寺金红石普—详查区黑色金红石进行了可选性试验,2005 年 1 月提交了《山西省代县羊廷寺矿区金红石普查报告》 ,提交金红石 TiO2333+334?资源量 33.86 万吨,新增 333+334?金红石 TiO2 资源量 23.69 万吨四、区域地质概况工作区大地构造位置地处山西中台隆—恒山隆起西段,草垛山—分水岭背斜构造之南翼,地层较老,构造简单1、地层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一套太古界五台群遭受了多期变质变形的中级区域变质岩系按 1:5 万东留属幅区调资料划分为太古界五台群金岗库岩组为了与以往资料的衔接、对此,本次沿用 1:20 万区域资料区域东部出露有新生界下第三系渐新统繁峙组橄榄玄武岩,第四系上更新统马兰组风积粉质亚砂土,全新统冲洪积物,区内地层层序见表 12、构造本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山西中台隆—恒山隆起西段,草垛山—分水岭背斜南翼,区内地层展布方向与该背斜轴向一致,呈单斜状产出受后期断裂构造的影响,地层产状发生变化,但总体的表现为单斜构造,无明显的褶皱构造区内断裂构造较发育。
大致可分为二组一组为走向近东西,规模较大,形成时代较早,以逆断层为主,一般断面南倾主要有 4义成沟—张山沟—羊廷寺深大断裂带及其伴生的次级断裂构造,其中义成沟—张山沟—羊廷寺深大断裂带为超基性岩的侵入提供了通道及赋存空间该构造有多期次活动的特点,表现为超基性岩的多次侵入,为本区的主要控矿构造区域地层简表 表 1年 代 地 层 单 位 岩 石 地 层 单 位界 系 统 群 组 段代 号 岩 性 描 述 厚 度 (m)全新统Q4 黄 土 、 粉 砂 土 、 残 坡 积 ,现 代 冲 洪 积 0-30第四系上更新统马兰组Q3m 砂 质 亚 砂 土 10-15新生界下第三系渐新统繁峙组E3f 橄 榄 玄 武 岩 、 橄 榄 粗 玄岩 、 橄 榄 斜 长 玄 武 岩 >350中统 ∈ 2 薄 层 状 灰 岩 、 细 砂 岩 800下古生界寒武系 下统 ∈ 1 紫 红 色 页 岩 、 薄 层 状 灰岩 200-300上段Awb2斜 长 角 闪 岩 夹 变 粒 岩 >1000冰林沟组 下段 Awb2角 闪 黑 云 斜 长 片 麻 岩 夹斜 长 角 闪 岩 850上段Awn2角 闪 变 粒 岩 夹 薄 层 斜 长角 闪 岩 、 斜 长 角 闪 岩 夹角 闪 变 粒 岩 ( 夹 阳 起 透闪 岩 金 红 石 含 矿 带 )200-600碾子沟组下段 Awn2 角 闪 斜 长 片 麻 岩 >1000上太古界五台群相当地层台子底组AWt 混 合 岩 化 角 闪 斜 长 片 麻岩 >800第二组为走向近北东—南西的断裂构造,代表性的构造有洪塘—大寨北断裂,本组断裂构造规模较小,断面倾向南东,以逆断层 5为主,切穿第一组断裂构造,对区内金红石矿体有破坏作用。
3、岩浆岩区内岩浆活动以五台期的超基性岩为主,次为零星分布的吕梁期变辉绿岩脉(株) 、伟晶岩脉和喜山期的煌斑岩和橄榄玄武岩五台期的超基性岩已蚀变为阳起透闪岩、绿泥透闪岩、直闪岩和石英滑石片岩原岩分别为橄辉岩和辉石岩分布在义成沟—碾子沟—羊廷寺—刘家沟一带,全长约 11km,最宽处达 400 余米,呈似层状产出,走向近东西五、矿区地质特征1、地层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五台群碾子沟组和冰林沟组下段部分地层层序见表 2矿区地层简表 表 2 年 代 地 层 单 位 岩 石 地 层 单 位界 系 统 群 组 段代号岩 性 描 述 厚 度 (m)全新统Q4 黄 土 、 粉 砂 土 、 残 坡 积 ,现 代 冲 洪 积0-30新生界第四系上更新统马兰组Q3m 砂 质 亚 砂 土 10-15冰林沟组下段Awb1黑 云 角 闪 斜 长 片 麻 岩 夹 斜长 角 闪 岩未 见 顶> 200上段Awn2角 闪 变 粒 岩 夹 薄 层 斜 长 角闪 岩 、 斜 长 角 闪 岩 夹 角 闪 变 粒岩 ( 夹 阳 起 透 闪 岩 金 红 石 含 矿带 )200-600上太古界五台群相当地层碾子沟组 下段Awn1 角 闪 斜 长 片 麻 岩 未 见 底 62、构造矿区内褶皱构造不发育,地层完全受草垛山——分水岭区域背斜控制,呈向南西倾的单斜层状产出。
断裂构造较发育,主要为区域上义成沟—张山沟—羊廷寺深大断裂构造的一部分,并且已被超基性岩充填在区内表现为分布在矿区北中部和南部的直闪岩、透闪岩、石英滑石片岩组合带区内次有上述深大断裂带的次级断裂,分布在矿区东部另外还有一条走向北北东—南西西的断裂分布于矿区东部洪塘附近,对矿体有一定破坏作用3、岩浆岩区内岩浆岩主要为五台期变质超基性岩和零星分布的吕梁期变辉绿岩脉和伟晶岩脉4、变质作用区内地层经受区域变质,变质程度为角闪岩相,形成的变质岩有角闪斜长片麻岩、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角闪变粒岩、黑云变粒岩超基性岩经受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主要有阳起透闪岩,次有石英滑石片岩、绿泥透闪岩和直闪岩5、围岩蚀变经工作金红石含矿围岩主要有阳起透闪岩,次为直闪岩主要蚀变有阳起石化、透闪石化,次为绿泥石化、蛭石化、碳酸盐化等其中与矿化有关的蚀变主要为阳起石化、透闪石化6、赋矿层位及矿化特征金红石含矿带(体)为阳起透闪岩,为义成沟—碾子沟—羊廷寺金红石矿化带的西端部分,赋存于五台群碾子沟组上段地层中,矿带(体)的产状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呈 NWW-SEE 向展布矿带(体)规模、产状和形态严格受岩体的控制矿化带与五台期超基性岩沿断裂构造活动侵入有密切关系,且受后期热液活动影响较强,使金红石再一次富集。
矿化带产状:180°—200°∠40°—50°与围 7岩基本一致六、矿床地质特征1、矿体特征区内金红石矿化带为洪塘—碾子沟—羊廷寺矿化带的西段部分,出露长约 2300m,共圈出金红石矿体 4 个,其中以 1 号矿体为主,其余矿体未进行评价,只利用原洪塘金红石矿普查区成果资料1 号矿体:控制长 1970m矿体最大铅垂厚度 126.17m,最小1.69m,平均厚度 18.46m,厚度变化系数 113.41%,属不稳定型单工程金红石 TiO2 品位最高 3.08%,最低 1.60%,全区平均 1.78%,品位变化系数 19.97%,属均匀型矿体呈 80°—100°方向展布,倾向 SE,倾角平均 45°±,由于地形切割,使矿体呈蛇曲形矿体延走向上稳定,倾向上不稳定矿体顶板为斜长角闪岩,少量直闪岩和阳起透闪岩,底板为直闪岩,阳起透闪岩,及黑云变粒岩斜长角闪岩矿体夹石率为 5.77%矿体空间分布形态呈大透镜状产出,主要受阳起透闪岩控制含矿岩石主要为阳起透闪岩,极少部分为石英滑石片岩和直闪岩矿体总体呈 80°—100°方向展布。
矿体产状为 175°∠46°矿体在地表出露较薄,仅 3-10m,在深部 1619—1655 标高变厚,在标高 1500m又变薄矿体地表出露标高为 2078—1770m ,沿倾向标高为1320—1800m,均位于区域最低侵蚀基准面以上矿体最大延深可达 800m2 号矿体:位于 1 号矿体北侧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