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国新闻传播史》复习试题.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简****9
  • 文档编号:106891005
  • 上传时间:2019-10-1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6.50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试题1、 如何认识“古代报纸”这个命题?(新闻事业是一种组织化(专门组织和专门机构)、规模化、专业化的新闻传播,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才形成的新闻事业的最初形态总是报刊报刊是新闻事业最早的表现形态,换言之最早的新闻事业就是报刊但并不代表“古有报纸”这个假说是成立的关于古代报纸的起源,有魏晋南北朝说、西晋说、汉代说、唐代说、宋代说五种古代报纸有三种形态,分别为朝廷官报、非法民报、合法民朝廷官报也就是邸报,由封建王朝有关中央机关直接编发其管理内容主要为三:内容管理、审查制度和传报制度中国古代的非法民报称“小报”它的出现是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其特征是①有专业或业余的采编队伍②内容较丰富,可读性较高③传播迅速,时效性较强④编发者以盈利为目的,因而小报是中国最具有商品性格的报纸⑤客观上起到了表达社会舆论的作用⑥历代屡遭查禁小报的意义在于:①作为民报身份出现,第一次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活动的垄断和朝政国事的封锁,打破了封建官报的一统天下的格局,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政事信息的需求②编发报纸成为一种商品生产报纸具有商品性,相对于朝廷官报来讲,这是进步。

      ③内容会涉及官方回避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民意舆情,有一定的社会进步性合法民报产生于明代,盛行于清代其特征是内容是官报的翻版、形式比较完备、报房自主经营、报房自办发行、古代报纸古代报纸的刊行是政治的一种需要,在三种类型的报纸中,官报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且中国古代报纸形成的传统根深蒂固为什么中国没有产生近代报纸?报纸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上层建筑中的表现,是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在意识形态中的反映政治文化、新闻市场、传播技术这三个因素限制了中国近代报纸的产生而同时,在封建主义社会,报纸成为维护封建国家和体制的有利工具,当然也是封建国家的掘墓人的有力武器在社会主义社会:报纸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和无产阶级政党的“喉舌”,是集体的宣传员、鼓动者和组织者报纸呈现出一种异化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性质,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整个过程,从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需求自给自足的传统生产方式限制了商品的市场流通,当生产方式开始发生改变时,生活方式随之而改变,产生了各种需求,包括文化,因而也就有了市场,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也就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近代报纸产生的社会条件是信息市场的需求和传播技术的发展,信息市场最初是商业信息,其次是新闻信息及政治信息。

      因而近代信息生产方式即为报纸=纸质载体(技术)+社会信息(内容)+市场流通可以说,文化与市场是理解近代报纸产生的关键;中国古代不具备这种条件从历史的延续性看待中国集权专制体制下的信息传播中国古代报纸的性质式决定了中国古代信息的传播不具有现代新闻所应有的条件与特点从学理的严肃性看待中国古代新闻事业的研究传播史是针对一切社会信息的传播,新闻史则是针对新闻信息的传播新闻是现代文明的产物,包括新闻事业、新闻制度、新闻观念等而古典文明的中国只能产生古典报纸——“官文书”!中国近代报纸是由西方现代文明输入中国古典文明,嫁接在中国古典文明上才生根发芽的世界最早的报纸产生于中国(唐代)这个观点,既不符合常识,也不符合学理新闻的性质是独立的社会力量,相当于“第四权力”新闻永远是政府的“敌人”,是作为监督政府而存在的中国古典文明有传播现象,但没有新闻现象;中国古典文明有舆论,但没有新闻!2、 如何理解“古有新闻”这个论断?“古有新闻”是一类人的所认定的学科公社,赵振祥的《唐前新闻传播史论》就认为:“这是新闻学科不证自明的前提,天经地义的公社其内涵包括三点:其一是新闻乃人类历史长河中绵延不绝的组成部分,有一条从古及今的演进线索;其二是古典世界的新闻同现代世界的新闻,虽在外在形式上存在先进与落后的差异,但在内在本质上却无往而不血脉相通;其三是以报刊、广播、电视等为标志的现代新闻,无非是从古已有之的新闻胚胎中发育而生、壮大而成的。

      由此公设导引的典型学理,就是被广泛接纳的新闻进化轨迹:口传新闻—手写新闻—印刷新闻—电子新闻同时形成了古今相通,新闻相续的理论预设曾虚白的《中国新闻史》就宣称:“中国新闻事业之发展垂数千年”,“我国报业思想,自汉唐邸报,至清代京报,虽历时一千余年,但始终无何重大变化”,“我们虽然不能称春秋或春秋韩战国时代的悬书就是报纸,其为报纸最早之雏形应无疑义”,“春秋之《尚书》所载之内容,应是最古之新闻史料但是,这个公社是科学论证,还是他们的幻想?我们不得不发出质疑:在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形态萌生之前的任何古典世界,是否存在新闻或原初的新闻?“古有新闻”公设的致命伤就在于作为整个新闻肌体之细胞“新闻”(news),在古典文化的生态环境中缺乏生存的土壤新闻只能是现代文明的有机构成,二者互为表里既可以说是现代文明催生新闻,也可以说是新闻催生现代文明新闻与媒介的一致性这里的媒介仅指以印刷开启端绪的大众传播网络它既是现代化的产物,又是现代化的构成;既是技术,又是体制其中蕴含着一整套现代文明的因子,折射着一系列现代文明的特征没有离开新闻的媒介(比照唐宋以来的印刷),也没有离开媒介的新闻(比照前现代的传闻)因此媒介与现代的一致,实即新闻与现代的一致。

      因此,新闻是现代文明的衍生物,与现代文明相生相伴,而与前现代的古典世界隔膜绝缘现代文明必借新闻以推展,新闻必傍现代文明以存身,二者相依为命、统一相应三、谈谈您对当代中国新闻史叙述与研究的三种范式的理解所谓范式,简单地讲就是一种框架,一种对一个现象(社会的、自然的、心理的、精神的)整体的、宏观的关照当代中国新闻史研究主要有三种范式:(1)革命化范式:强调新闻媒介的政治宣传和动员功能(2)社会化范式:讲究新闻媒介对民族-国家政治认同的形成与建构3)现代化范式:突出新闻媒介的职业性、专业性和独立性,以及新闻媒介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所谓革命化范式,是指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取决于两大基本矛盾的演化,即封建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帝国主义列强和中华民族的矛盾这两个基本矛盾构成近代中国社会演变的基本动力这种范式的便利之处在于,它抓住了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的关键,但是这种范式关注宏大主题,强调大叙事而忽视小叙事,容易复杂的历史单一化新闻史研究的革命化范式,也是按照两大基本矛盾来建构叙事模式的这种研究,突出的是舆论宣传,其关键词往往是舆论、言论、政论等,突出的是新闻媒介的动员功能、组织功能,即唤起民众、组织民众的功能。

      所谓社会化范式,其核心思路在于突出现代国民对政治共同体的认同过程,强调的是经由媒介而建构的心理意象和感情认同问题社会化过程本质上就是对民族国家的认同过程所谓现代化范式,是以中国走向世界来建构中国近代历史图景的按照这种范式,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不断从封闭的、传统的社会,一步一步走向现代、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前现代化阶段:人类文化各自发展,各有中心,就整体而言,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是没有交集的,但是中国传统文明一直存在天下以我为中心的认知——华夏文明,中心国家换而言之,传统中国一直存在着“中国中心史观”的认知现代化阶段:欧洲中心史观确立(西方),这是相对东方中心史观而言的,东方文明依附于欧洲文明中国对传统文化散失信心,以欧洲文明为样板,盲目追求“理想”,一昧质疑“现状”,而且质疑的标准就是“理想”,有的还游离于体制之外后现代化阶段:美国中心史观形成,欧洲中心史观衰落,东方文明的自我意识在挣扎在复苏,这是世界一体化之后的现状月亮情结”——误读的现代化:朦胧之美,把一个永不可及的参照当做终极追寻,不知彼又轻薄己,特别要警惕现代化的陷阱,否则是自取其辱一个国家或地区,没有独立,没有平等,是没有现代化而言的。

      伙伴意识”——错读的现代化:后发展的国家,现代化进程应当建立在国际正义(主权独立的民族国家一律平等)基础之上,自以为是对方尊重、平等的朋友,尽管对方视之为低人一等的小国,甚至以殖民地宗主国姿态出现,实则是热脸贴冷屁股这种范式的便利之处在于符合当下的“全球化”潮流,问题在于这种范式往往忽略中国的具体国情,无形中往往唯他人马首是瞻,甚至亦步亦趋,乃至抹杀千百万仁人志士的血泪追求比如,太平天国起义、义和团运动等,在现代化范式里便被归为某种非理性的、抗拒现代文明的冲动,甚至抗日战争、抗美援朝等都可能被视为所谓反现代化现代化理论,隐含着欧洲中心史观,传播学、新闻学等学科的建构,几乎建立在欧洲媒体的实践基础上,如何去欧洲中心史观,这是传播学、新闻学健康发展的前提具体到新闻史研究上,现代化范式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西方新闻模式作为典范,以所谓“专制”与“自由”的二元变奏作为新闻史发展的主线现代化范式强调新闻是一种独立的力量或民主的机制,甚至将新闻自由看做新闻、新闻人、新闻事业的至高无上的原则,同时在内在理路上是以西方为样板、为典范4、 秉持“报业源于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没有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存在,就没有近代报业的产生”这样的理念,主讲教师按照历时性的顺序,把中国的“新闻观念之旅”区分为五个阶段:传播阶段—新闻传播阶段—新闻阶段—宣传阶段—新闻宣传阶段,请评析之。

      第一个阶段传播阶段从远古到1815年,封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限定了商品的流通,抑制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因而也就决定了中国古代信息不具备现代新闻所应有的条件与特点因此这个阶段的传播仅限于消息传播而不是新闻传播,来自于人类发出消息与接收消息的本能,具有社会性也就是说仍处于原始的传播阶段,存在着传播观念,但没有新闻观念第二个阶段是新闻传播阶段(1815-1911)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逐渐打破中国乡土社会的传统,邸报与报纸并存,传统传播观念与现代新闻观念并存,现代新闻观念为国人所接受,传统中国的信息传播观念完成向现代中国的信息传播观念演变此时的新闻并不仅仅是信息传播,更是新闻传播第三个阶段是新闻阶段,从1911年至1949年,中国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法律地位,以社会公器为标榜,一新闻自由为旨归的公众媒体确立了主导地位,客观公正平衡快捷等现代新闻观念深入人心,1949年新中国确立了党报理论的指导地位,一种迥异于资本主义新闻理论的新闻制度宣告诞生,但是有些民族报业一直延续到1952年第四个阶段是宣传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变,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主导地位,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法律地位根据“一化三改”的政策,新闻媒体经过兼并重组,直至1952年,传统意义上的公众媒体已经没有任何生存的空间,逐渐地退出历史舞台,以党报理论为指导的新闻媒体确立指导地位,独一无二。

      但是在现实生活与媒体实践当中,宣传实践开始披上新闻观念的外衣,“挂着羊头卖着狗肉”,逐渐内化为我们的思想与行动,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可以说从1949年至1978年,把新闻媒体当做喉舌与工具的思想,成为整个媒体实践的唯一指南,“新闻自由”成为绝唱——新闻已死!第五个阶段是新闻宣传阶段,1978年至1992年为新闻发展的过度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中国社会进入拨乱反正的阶段,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宣传媒体有了新闻的冲动,新闻开始觉醒,新闻自由披上社会主义的外衣,成为社会主义的新闻自由从1992年至今,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式确立在新闻领域,1989年至今,在官方,新闻自由成了“不能说的秘密”;在民间,新闻自由成为“普世价值”观念的一部分,落地生根;在媒体,新闻自由成为“公开的秘密”,只做不说,有机会就有新闻的冲动、有新闻的报道新闻报业呈现出分野的局面,有社会化路线、组织化路线、解释组织传播又是大众传播就整体而言,在遵循政治规范的前提条件下,市场化。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