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西形而上学的通异发微.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桔****
  • 文档编号:433187405
  • 上传时间:2023-11-2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0.50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西形而上学的通异发微[摘要] 中国传统哲学属于境界形态的形而上学,它与西方的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实体形态的形而上学不同亚氏的形而上学是由对是的逻辑分析开始的,即由对逻辑命题的分析而寻找不变的实体的存在亚氏的思维方式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哲学则不然,它是由“省身”、“尽心、知性、知天”、“思诚”、“静观”、“玄览”、觉悟而去认识世界的本体,这种形而上学固然是境界形态的至于现代,西方哲学出现了转向,存在主义者海德格尔对存在(是)作了新的诠释,海氏的诠释在某种意义上与中国传统哲学有相契合之处,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传统哲学所潜含的现代意义[关键词] 境界 实体 形而上学 一 对于什么是境界的形而上学及其何以可能的问题,笔者已作过专文探讨1)在兹,笔者拟继续从中西哲学之形而上学的差异中进一步说明境界形态的形而上学及其意义亚里士多德曾说:“有一门学术,它研究‘实是之所以为实是’,以及‘实是由于本性所应有的秉赋’2)这门学术就是形而上学,“实是”(Being)亦可翻译成“有”、“存在”、“是”,它源自系动词“是”(be)形而上学这门学说实际上就是专门研究“是”(Being)的,研究“是之所以为是”的。

      实际上,“是之所以为是”是对“是”的彻底追问,是对“本体”的探究对“是”的追问,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源于对逻辑命题如S是P的分析这所谓“一事物被称为‘是’,含义甚多,但所有‘正是’就关涉到一个中心点,一个确定的事物,这所谓‘是’全不模糊”3)这里的“是”也似可以理解为“这”,古汉语中的“是”———— (1)《简论先儒的境界形而上学》,《鹅湖》(台湾), 2000年, 第10期 (2)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56页 (3)(同上) 作者简介:宁新昌(1956年—)男,陕西合阳人,哲学博士,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人文学院社科部副教授,主任,主攻中国哲学与中国思想史广东佛山 528000就有“这”的意思,语义上也似乎是通的,原因在于“是”(Being)已被名词化了,“这”虽然不是名词,而是代词,但是,代词可以代替名词然而,又不能这样理解,或者说不能限于这样理解而首先应从逻辑命题中的系词去理解,这样理解才能说明“一事物被称为‘是’,含义甚多”而在所有的“正是”中,都关涉到一个中心点,即一个被确定的事物而这个中心点,或确定的事物就是“本体”,如“一切属于健康的事物,关涉到健康,其一说是保持健康,又一说是产生健康,又一说是健康的征象,又一是具有健康的潜能”。

      1)事实上,这些述说皆是可以转换为逻辑命题的,即健康是如何保持的,健康是怎样产生的,健康是有什么征象的,健康是具有哪些潜能的它们皆可以用S是P1、 S是P2、 、S是P3、 S是P4来表示,但S首先是自身所以,这些“是”都关涉到S,这个S就是“中心点”、“一个确定的事物”由于对“是”的分析,最后确定到S上,这就是所谓的本体(Substance 或 essence), Substance成为亚里士多德哲学研究的实体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成为他的哲学基本的理论在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巴门尼德提出了关于“存在”的理论,这一“存在”在以后的发展中,由于确立在对“是”的逻辑分析的基础上,因而最终落脚到本体(实体)也是必然的,如在巴门尼德之后,出现了苏格拉底的“一般说”,柏拉图的“理念说”,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说”,这一哲学史上的现象被现代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斥之为哲学的转向然而,中国传统的形而上学则不然,它的形成不是建立在对思维中逻辑命题分析的基础上,也不是开始于对语言的分析,而是形成于人的经验直觉所以,它的方法毋宁说是非逻辑的、非语言的,这里的非逻辑、非语言讲的是不作逻辑和语言的分析,而不是绝弃逻辑和语言。

      这种方法本质上是实践的和了悟的张岱年先生在谈到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时认为中国哲学是“重了悟而不重论证”2)这一“了悟”的对象当然是形而上的“道”只有经验的了悟才能达到对道的把握《易传·系辞上》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属于形而上者,在一般的西方哲学家看来,“道”在中国哲学中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形而上学的意味那么,道者、为何?《老子》认为“道”是不可言说的,即“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第一章》)言说出来的“道”就不是常道了但是,这个“道”是世界的本体,其所以是本体,就在于它的本源性、绝对性和不可界说性,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老子对“道”也作了描述:“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 (1)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57页 (2)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8页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老子·第十四章》)当然,这个不可言说的“道”,也可以“无”称之,它“可以为天下母”,但“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老子·第二十五章》)天下万物皆源于它,即“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万无”《老子·第四十章》)按照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的理解,“这种‘无’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无或无物,而乃是被认作远离一切观念,一切对象——也就是单纯的,自身同一的,无规定的,抽象的统一因此这‘无’同时也是肯定的;这就是我们所叫做的本质”1)从黑格尔的论述可以看出他对中国哲学中老子“道”的诠释是站在泛逻辑主义上的,把老子的“道”转化成“绝对精神”或曰“绝对理念”,把老子哲学中的“道”的“无”理解成理性抽象的“无”,这种理性抽象的“无”已经失去了老子哲学中“无”的人生境界的意义黑格尔以绝对理念去套老子的“道”,这样,“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就成了“理性产生了一、一产生了二、二产生了三,三产生了整个世界”2)显然,这样理解老子的哲学是对老子哲学的曲解正因为是从抽象思辨的方面理解中国哲学,所以,黑格尔认为儒家哲学只是“一种道德哲学”,“在他(孔子)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3)从此亦可以看出中西哲学之间的隔膜,以实体形态的形而上学去理解境界形态的形而上学只能是曲解。

      一般的人都知道学的本初意是觉悟的意思,而不是学说、学问的意思,所以孔子才“述而不作”,用意也在这里因而只有对形上之道的觉悟才可以说是对形而上的学,也才可以达到形而上的境界,这正是中国传统形而上学的特点二中西形而上学的不同进路,除了社会文化的原因之外,其思维方式的差异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西方哲学重逻辑的理性思维方式使得其形而上学更加重视学问、理论的意义,而中国哲学重“了悟”的悟性思维方式使得其形而上学更加重视觉悟、实践的意义在西方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说自伊奥尼亚的自然哲学家对宇宙的起源和各种自———— (1)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贺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131页 (2)同上 第128页 (3)同上 第119页然现象作出了充满实证精神的、世俗的解释以来,理性主义(这里的理性主义是广义上的,不是近代的唯理论)就是其发展主线,也就说理性主义居于主流的地位尽管在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宣扬信仰高于理性,只有先信仰了,然后再去理解但是为了说明信仰的意义,理性则成为经院哲学的基本工具,正是利用理性的工具,也才有了安瑟伦的论证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有了托马斯·阿奎那的宇宙论证明。

      人们都说在中世纪里,一切科学都成为神学的奴婢,因此科学陷入了停滞不前的境地,然而细心的人们则会发现,作为思维方式的形式逻辑,并没有停步,它仍在发展这说明在这一段历史中,理性思维仍在发展着,而这些发展为文艺复兴以后的科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至于近代,理性主义(广义上的)更成为一种思潮,极大地推进了科学、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作为理性的思维方式,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其一,分析性它指的是在思维的过程中总是把思维的对象分离为部分、要素、方面、环节,以便待下一步的综合其二,抽象性它指的是人们在思维过程中,去掉一些表面的、偶然的、次要的东西,而抽取出内在的、必然的、本质的东西如圆的图形和方的图形,在客观事物是难以找到的绝对圆和绝对的方的,而它们则可以抽象地存在于人的思维中此一思想就反映在柏拉图的“理念论”中,不过,柏拉图的“理念论”具有客观唯心主义的性质其三,间接性理性所把握到的是事物的本质,但对事物本质的把握必须借助于感性的认识,即通过对感性材料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而揭示出其本质和规律性的东西来其四,对象性这里的对象性指的是理性区分了主体和客体,代表主体的理性总是在与客体的对立中达到统一,形成理性认识的这一理性的思维方式充分地体现在西方哲学家的思想当中,以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为例,他所面临的任务是要解决近代以来的唯理论和经验论的论争,调合二者的矛盾以便达到问题的解决。

      为之,他创立了批判哲学、亦称为先验哲学,他的哲学的基本思想是人的一切认识开始于经验,但是人的认识又不是完全出自经验人的认识的形成除了来自经验外,亦需要人的先天认识形式,他没有回答这些先天的认识形式最终来自于何方但是这些先天形式却是接受、整理感性经验的先决条件,如果没有这些先天形式,认识是不能形成的同样,如果没有感性的材料,仅有先天形式,理性则会是盲的,也是不能形成认识的在康德看来,人们正是凭借这些抽象的形式,达到了对事物本质及规律认识的康德对理性认识(实际上是康德所说的知性认识)的分析,主要体现在他的“先验分析论”当中,它反映了理性认识的抽象性和间接性的特点至于对象性,在笔者看来,主要反映在主体和作为对象的客体关系之中,由于近代以来首要解决的问题是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和客观有效性的问题所以,为了保证知识的普遍性和有效性问题,主体总是和客体被严格的区别开来,这样才不致于使客观知识有人为的因素然而,认识的目的在于使主体和客体达到统一所以,在主体和客体对立的另一面则是二者的统一,这种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就是康德所说的,只有是理性的,才是客观的也就是黑格尔所认为的理性(绝对精神)在其发展过程中异化自身,并最终达到对异化的克服。

      在德国古典哲学中,不论是康德的哲学,还是黑格尔的哲学,其形而上学皆突出了学的学问性、理论性、逻辑体系的内在统一性然而,在中国哲学发展历程当中,不论是儒家,还是道家,也许是由于他们过多地注意了人生在世的境界问题,故尔其哲学自始至终主要贯穿的是悟性思维方式,或者说主要的思维方式是悟性对于悟性的思维方式,哲学界对此作出专门而深入研究的似乎并不多,笔者在兹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作为悟性的思维方式,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其一,整体性与理性的思维方式注重分析的特点不同,它关注的是整体,即在思维的过程中,其思维对象的呈现不是部分的如孟子讲的“知天”,天是作为整体而存在的,对天的把握,不需凭借任何概念也就是说不需要作任何分析,因为概念本身就是分析的其二,具体性由于悟性的思维可直接依凭于生活经验,由于它缺少概念的分析,因而也缺少了抽象性,但是却增加了几份具体如陆九渊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象山全集》 卷三十六)乃是这一具体的体现诚然,把握到这一思想的话,则感到具体,把握不到的话,倒增添了几份神秘其三,直接性即前面所讲的依凭经验,不需概念其四,非对象性,这里的非对象性并不是说悟性的思维是没有对象的,而是说在悟性的思维方式中缺少对主体和客体的明确的划分。

      由于这种思维方式的主要任务不是在探索知识的普遍必然性问题,而是在追求人生在世的意义问题,所以总。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