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生今世都放不下他们-记江苏省滨海县八滩镇24年守护烈士陵园的女共产党员周万平.docx
8页今生今世都放不下他们记江苏省滨海县八滩镇24年守护烈士陵园的女共产党员周万平 张巨光 施正祥 陈曙光江苏省滨海县八滩镇,这座以盛产五醒浆酒享誉大江南北的历史名镇,曾经见证了一个时代的沧桑与荣耀,71年前的一场著名战斗,让她喜获新生时光荏苒,王桥战斗的炮火硝烟渐次远去,然而,当人们漫步于曾经浸染着烈士鲜血的这方热土,昔日的枪炮声、厮杀声、欢呼声仿佛依稀可辨,先烈们的音容笑貌宛在眼前……(一)“八一”建军节前夕的一个清晨,我们怀着朝圣般的虔诚之情,走进位于滨海县八滩镇东南角的王桥战斗事迹陈列馆和王桥战斗革命烈士陵园一幅幅泛黄的珍贵照片,一本本记载战功的证书,一枚枚珍贵无比的勋章,无不令人肃然起敬望着高大肃穆的烈士纪念碑上一行行烈士的英名,我们的心灵颤栗着在松柏掩映下,陵园透出一股英雄的气概、血性的味道随着陵园工作人员周万平的娓娓进述,我们用心聆听用生命和丹心写就的传奇故事,仿佛穿越时空隧道,置身于71年前那烽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战场1943年3月30日夜9时30分,根据3师师长黄克诚的指示,8旅24团团长谢振华下达了围歼盘踞在八滩镇日伪军的战斗命令,经过9个多小时的激战,3师8旅24团官兵击毙日本侵略者山本中队长以下70多人,歼灭伪军一个大队200余人;为了重新解放盐阜区重镇八滩,2营副营长王光汉等48名官兵献出了年轻的宝贵生命,指挥这场[来自wwW.lw5u.Com]战斗的24团团长谢振华、参谋长尹捷峰的右肩膀和头部也分别被子弹擦伤。
战斗结束后,部队官兵和当地乡亲们一起含泪就地掩埋了48位烈士的遗体……周万平就是听母亲讲着这些战斗故事长大的,因而对部队有着特殊的感情她小时候居住在八滩镇西街,后来她的父母积极响应黄克诚、韩培信的号召,将镇子上的门面房拆掉,搬到了王桥村居住周万平的母亲18岁就加入了党组织,担任村妇救会会长,负责动员支前、救治伤员、传递情报等工作周万平1966年6月入党,曾出席过省、市、县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先后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等职1966年年底,22岁的周万平同在八滩轧花厂工作的退伍军人张志元喜结良缘1990年12月,八滩镇党委决定周万平到烈士陵园工作这座烈士陵园是为了让后代永远记住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记住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于1990年4月,由滨海县人民政府投资新建的,包括八滩王桥烈士陵园和王桥战斗事迹陈列馆,时任国防部部长的张爱萍亲笔题写了“王桥战斗革命烈士纪念碑”的碑名与馆名当时家中亲人对新工作是持不同意见的,或许是缘于小时候的影响,周万平的心中却自有主张:“陵园里的烈士们为了民族的解放献出了生命,如果大家都不愿去守护陵园,我们这些后来人又怎么能对得起长眠于地下的英灵呢?”周万平到烈士陵园报到的第二天,就买来了48棵松柏苗,一棵棵栽种下去。
她觉得作为陵园的守护人,应该为每一位烈士栽上一棵松柏树24年过去了,在周万平的精心呵护下,昔日她亲手栽下的松柏,如今都已长成了参天大树望着这些直冲云霄的松柏树,周万平感到十分欣慰,她希望烈士的精神能够像这松柏一样万古长青为了绿化、美化陵园的环境,周万平先后在陵园种植了上百种花草,对陵园草坪里的杂草,她总是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清理,经过她坚持不懈的艰苦努力,原来的光秃秃的荒碱地变成了如今绿草茵茵的大花园刚到烈士陵园工作那会儿,周万平的丈夫在镇轧花厂上班,每月工资收入不高,她的工资更低,家庭经济有些拮据为了缓解家庭经济困难的压力,周万平请人担保从银行贷款5000元,发展起了生猪养殖产业她引进了品种优良的太湖猪,坚持科学饲养,注重生猪防疫治病,并公开承诺:苗猪售出3天后不吃食,原价退回;猪生病死掉,原价赔偿周万平饲养的苗猪,从没有到集市上销售过,都是养猪户到她家排队购买周万平饲养的苗猪总是供不应求,甚至还远销到射阳等地,每年养猪纯收入达3万多元为了不影响工作,周万平总是利用夜间到豆腐坊、油坊购买豆腐渣、豆饼就这样坚持养猪10年,周万平家里不仅渡过了难关,还攒下了一笔积蓄,为她安心在烈士陵园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守护陵园的日子是烦琐而又快乐的24年8760多个日起日落,周万平一直在陵园里除草、养花、种树、守护,还要为那些烈士们扫墓每当有人来参观纪念碑,周万平都充当义务讲解员,讲述纪念碑的由来和那些壮烈牺牲的烈士们陵园总有陵园的特点这里平常时节人员稀少,难得见着个人影为了驱赶寂寞,周万平买来了VCD播放机,专门播放各个年代的军旅歌曲,激昂动听的歌声经常在陵园上空回荡,偶尔来陵园栖息的鸟儿经常被雄壮的歌声震得扑楞楞展翅盘旋陵园里也有热闹的时候每年的清明节、农历七月十五、十月一日和除夕,来这里祭奠的人群就会络绎不绝每当这个时候,周万平都跑前跑后忙个不停对于整天忙碌的人们来说,常常渴望清闲,希望得到更多的休息,而周万平一年四季却总是盼望这4个节日到来不仅仅是因为这个时候可以见到更多的人,可以有更多的事情做,更重要的是只有在这个时候,她才感觉到自已岗位的价值——她守护的这个陵园还没有被世人完全忘记,还有那么多的人惦记着这里,惦记着这里长眠的烈士热心的周万平还通过各种途径,邀请黄克诚、张爱萍、洪学智、谢振华、韩培信等老一辈革命家为王桥战斗事迹陈列馆题词,并作为镇馆之宝在陈列馆永久收藏令周万平终身难忘的是,曾经担任昆明军区司令员的原24团团长谢振华,于1993年4月带领一家四口亲自到王桥烈士陵园,向烈士们敬献了花圈。
三)近年来,王桥烈士陵园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加大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力度烈士陵园及战斗事迹陈列馆自开放以来,每年有参加王桥战斗的老战士、驻军部队官兵、党政机关干部、青少年学生等社会各界人士,到此瞻仰和缅怀先烈,接受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累计已达148.6万人次滨海县委、县政府还对王桥烈士陵园加大投资,进行了修缮和扩建据滨海县民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过去,全县散葬的烈士墓有150座,不少已严重倒塌2010年,根据盐城市的统一部署,滨海县实施了“慰烈工程”,县财政投入专项资金200万元,县民政局福彩公益金安排30万元,在八滩王桥烈士陵园的基础上进行维修扩建,占地面积由9亩扩大到15亩,将全县散葬烈士墓全部安葬到八滩王桥烈士陵园,对无名烈士、外籍烈士和以乡镇、村居命名的烈士全部迁移到八滩王桥烈士陵园集中安葬改扩建后,.将原八滩王桥烈士陵园更名为八滩烈士陵园如今,这里已成为人们凭吊先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地建国以来,地方党政领导、机关干部、部队官兵、学生、群众纷纷前往悼念烈士每到清明时节,每天来陵园凭吊烈士的都在5万人以上四)24年过去了,当初,周万平在烈士陵园栽种的树长大了,长高了:五颜六色的花开了谢、谢了又开如今已满69岁得她,头发也花白了。
由于多种原因,周万平守墓20多年来,每年直到春节前才能领到720元的全年工资款,2012年她的月工资已涨到400[来自www.LW]元,从2012年开始,滨海县民政局每年补助3000元周万平感到欣慰的是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在苏南创业有成、小有名气的四个子女,在多次邀请周万平到苏南安度晚年,都被她婉言拒绝后,仍然对她的选择表示理解和尊重每当人们对她表示敬意时,周万平总是平静地说:“我来守护烈士陵园不是为了图钱,要是为了钱我不会在这里坚持干这么多年与当年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相比,我苦点累点算不了什么我和老伴商量好了,这辈子哪儿也不去,就在这里一直守护下去,好跟烈士们做个伴,不让烈士们寂寞2010年3月21日,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解放军总政治部群众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李辉,在得知周万平的感人事迹后,专程看望了她,和她合影留念,并向她赠送了2000元慰问金对此,周万平非常感动,她要把群工办领导送来的慰问金保存起来,用这笔钱,去做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2010年12月6日,周万平获授“爱我中华共创和谐”最具社会责任感影响力优秀人物,受到全国政协副主席阿布来提·阿布都热西提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先后被评为“滨海好人”“滨海县道德模范”“盐城市道德模范”“盐城市关心国防十佳好公民”“江苏好人”,两次入选“中国好人”候选人……说起今后的打算,司万平说:“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要找到烈士的亲属。
因为许多烈士在战场上牺牲后,就被地掩埋,烈士亲属却不知道亲人埋葬在哪里不少烈士的父母已带着未了心愿离开了人间,而许多烈士牺牲时年纪尚小,他们的亲人更是难以找寻由于原籍不详,许多长眠在这里的烈士70多年没人祭拜,每当想到这里,我的心里就很不是滋味我希望能早日与烈士的亲人取得联系,以告慰烈士的英灵周万平把自己的号码作为“寻亲热线”根据周万平的请求,本文特将48名革命烈士的姓名公布如下:王光汉、冯以顺、王京城、王光德、张玉田、张玉强、黄立、刘明三、李记明、楼志学、冯志明、张友行、李华、刘洪山、贾殿卿、殷志明、郭玉华、颜金荣、汪光海、高运清、胡长万、刘玉林、贾清德、孙以志、陈洪恩、赵德贵、齐一山、钱中耀、万玉山、闵有才、王车任、曾花洋、徐政、徐有才、郁志山、吴金山、郁志祥、朱建群、孙魁五、刘志友、孙魁、赵长强、安文强、武长彬、高运山、杨春才、和长标、徐国华请知道情况的好心人提供线索周万平发起的“为烈士寻亲活动”,通过新闻媒体先后为李志明、李志顺、张玉强等10多位烈士找到亲人她说: “自已最大的心愿,就是在有生之年,为所有王桥战斗中牺牲的革命烈士寻找到他们的亲人,安慰烈士英灵每当找到烈士的后人,我就像找到了亲人。
生者对死者的敬重,本是良心的自我约束,但是周万平为烈士守陵24年,在坚持中放弃了很多很多她的朴素情怀闪动着高贵的风范24年光阴如梭,周万平心中对先烈们的浓厚情感并没有在轮回的岁月中丝毫减弱、变淡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先烈们用行动塑造了一个民族的气概,展现了一个民族的思想高度,烈士故去,墓碑却是活生生的教科书,它见证了中华民族从愁苦磨难走向美好未来的艰辛,让喧嚣中忙碌的人们记住脚下的土地经历了怎样不寻常的变迁周万平用24载的光阴,书写了这样的传奇,而我们的民族,古往今来都在延续着这样的传奇在这祭奠先烈、警醒后人的时节,有一个希望之声是如此强烈:我们中华民族,这样的传奇还将继续上演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