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鱼的养殖技术.doc
1页一)形态特征:大黄鱼体延长,侧扁,背缘和腹缘广弧形,尾柄细长体长为体高的 ,为头长 头长为吻长 ,为眼径3.―尾柄长为尾柄高 背面和上侧面黄褐色,下侧面和腹面金黄色,背鳍及尾鳍灰黄色,胸鳍和腹鳍黄色,唇桔红色头侧扁,大而尖钝,具发达粘液腔吻钝尖,大于眼径吻褶完整,不分叶;吻上孔颇细小,3 个,有时消失;吻缘孔 5 个,中吻缘孔圆形,侧吻缘孔裂缝状眼中大,上侧位,位于头的前半部眼间隔圆突,大于眼径鼻孔每侧 2 个;前鼻孔小,圆形;后鼻孔大,长圆形口大,前位,斜裂下颌稍突出,缝合处有一瘤状突起上颌骨后端几伸达眼后缘上方牙细小,尖锐;上颌牙多行,外行牙扩大,前侧数牙最大;下颌牙 2 行,内行牙较大,下颌缝合部瘤状突起的后面 2牙较大,其尖端向内颏孔 6 个,不明显,中央颏孔及内侧颏孔呈方形排列,外侧颏也存在前鳃盖骨边缘具细锯齿鳃盖骨后上方具 2扁棘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 7鳃耙细长,约为眼径 2/3鳃耙 9+16部及体前部被圆鳞,体后部被栉鳞背鳍鳍条部及臀鳍鳍膜的2/3 以上均被不圆鳞,尾鳍被鳞背鳍与侧线间具鳞 8―9 行体侧下部各鳞常具一金黄色腺体侧线完全,前部稍弯曲,后部平直,伸达尾鳍末端。
背鳍连续,鳍棘部与鳍条部之间具一深凹,起点在胸鳍基部上方,具 9―10 鳍棘;第一鳍棘短弱,第三鳍棘最长臀鳍具 2 鳍棘,起点在背鳍鳍条部中间的下方;第二鳍棘长等于或稍大于眼径胸鳍尖长,长于腹鳍腹鳍较小尾鳍尖长,稍呈楔形鳔大,前端圆形,两侧不突出成侧囊,鳔侧具 31―33 对侧肢;每一侧肢具背分支及腹分支,腹分支分上下两小支,下小支又分为前后两小支,前后两小支等长,互相平行,沿腹膜下延伸达腹面耳石略呈质形,腹面具蝌蚪形印迹椎骨一般 26 个二)生态习性:大黄鱼喜栖于水深 60 米以内沿岸浅海区的中下层,生殖时集群于中上层,属暖温性集群洄游的近海性鱼类厌强光,常集中于透明度较不的浑水区,黎明、黄昏或大潮时多上浮食性广,属捕食性鱼类,食饵种类多达百种幼鱼主要摄食桡足类、糠虾、磷虾等浮游动物成鱼主要摄食各种小型鱼类、虾类、蟹类、糠虾类等生殖期间摄食强度降低大黄鱼还具有强烈的发声能力,在生殖期产卵群体伴有强烈的“冬冬”、“咕咕”叫声在鱼群密集时发出的声音犹如水沸声或松涛声大黄鱼的产卵场多在河口附近或岛屿、内湾的近岸浅水区,水深一般不超过 20 米,底质为软泥、泥沙大黄鱼一生能多次产卵,主要产卵季节为春季和秋季,大潮汛期为其排卵期。
怀卵量10―110 万粒,一般 20―50 万粒大黄鱼主要分布于南海、台湾海峡、东海及黄海南部,以浙江产量最高专利查询。





